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LDD5956

2024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港澳选拔赛)培养青年创意

由香港科普科幻教育中心主办、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油尖旺社合办的「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港澳选拔赛)」于7月2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圆满举行。活动邀请到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林明森先生,科技部引智司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先生,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九龙工作部副部长郭长勇先生,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先生等科技界及教育界人士出席,以及超过700位师生、家长齐聚一堂,欣赏各组队伍比赛。 是次活动作为庆回归活动之一,主办方更特别邀请到广东护旗兵国旗护卫队于典礼上进行展旗仪式及步操表演,向中小学生展现国旗护卫队的风采。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于开幕礼致辞时指出,理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的未来领军人才,因此大力支持是次活动,希望参与的青少年透过比赛和培训,可以更加了解海洋科技的前沿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兴趣及能力。青少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将会是未来推动科技进步的先驱。因此,理大非常重视为青少年搭建实践创新、展现才华的平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次决赛赛事吸引粤港澳大湾区逾60间中小学超过90支队伍参赛,他们经过三个多月的专业培训与指导,通过初赛后进级,在决赛场中展示了出色的综合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决赛选拔出的优秀队伍将参加8月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2024年7月4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仪器助力嫦娥六号月背采样 并成功获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领衔深空探测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研团队继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为国家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采样,助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理大的科研团队最近亦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其中,月壤表面铲取样品亦是由理大团队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采集而成。团队已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带回和储存于校园内的月壤储存及分析系统,并将利用世界顶尖的一体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设备,使研究人员无需离开储存环境下,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恭贺团队为中国航天历史谱写了辉煌一页,林博士说:「理大今年庆祝成为大学30周年,在刚刚公布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 2025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57位,在此重要时刻,理大成功通过国家审核获得由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团队一定会好好珍惜国家这份极之珍贵的礼物。」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指:「理大矢志成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科研要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我们重视人才,致力培育年轻科研人才,把科研经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期望与跨学科的专家携手合作,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嫦娥五号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由有多次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经验的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以及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率领,联同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王兴博士及研究助理教授Sergey Krasilnikov博士,团队将探讨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结碎屑的微观结构、熔结碎屑中的水含量及来源,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研究月球及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吴波教授指:「很高兴我的团队能够成功申请和亲自把月壤样品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带到理大校园,月壤样品具极大的科学价值,我们的跨学科团队有多次参与航天实战任务的经验,研究领域涵盖月球地质研究、着陆区地形地貌分析、太空载荷研制、月壤样品研究、太空资源利用等,我们期待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继续发挥大学团队的科研优势,为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贡献国家出力。」 容启亮教授指:「2020年我们为嫦娥五号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月壤样品带返地球,现在月壤样品就储存在理大校园,对团队别具意义。我们亦计划申请嫦娥六号月背的月壤样品,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贡献。在火星取样返回以及中国人登陆月球,这两项是国家2030年前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再贡献国家。」 从月球取回来的月壤样品罕有而珍贵,对太空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极具价值。通过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间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从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对地球带来长远的禆益,造福人类。未来航天任务以太空资源的科研目标为主,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太空资源实验室可长期和妥善储存地外天体样品于高纯度氮气保护装置内以作相关跨学科研究。实验室亦能研究将来从火星、小行星等采样返回的样品,继续协助国家航天发展。 嫦娥五号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由多次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经验的容启亮教授(中)、吴波教授(左)率领,联同王兴博士(右)探讨在「月壤中找水」。 吴波教授(左)与王兴博士(右)均来自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研究专长涵盖月球地质研究、着陆区形貌分析等领域。 理大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左)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右)。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太空资源实验室设置的月壤存储及样本分析设备,以妥善储存及深入分析月壤。

2024年7月4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705 - RG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estigious Fellowship Scheme-02

理大两个项目获研资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项研究,致力于深入探索人类历史和个人发展,获研究资助局的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拨款支持。 这两个获资助项目展示了理大在与人类福祉相关的当代和历史背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由理大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副教授徐启轩博士带领的项目,题为「跨越冷战藩篱:『新中国』与解殖中的大英帝国」,获得港币$214,509资助。另一项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陆慧菁博士带领的项目,题为「环境严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综述及元分析」,获得港币$305,000的拨款。 徐博士的项目旨在探究1950年代的新中国,在亚洲知名社会活跃分子眼中的形象,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批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平等的思想资源。该研究将利用来自香港、北京、新加坡、印度新德里、英国肯特和伦敦等地区的已发表和档案资料,追溯中国在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不密切外交关係中,如何在亚洲建立重要地位。 陆博士的项目旨在重新评估现时研究对环境严酷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定义,探索更适切的测量这两种环境因素的方法,从而加深公衆对童年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发展的理解。该研究将针对特定环境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和相关政策提供见解,更深远地为儿童和青少年建设更美好的成长轨迹。

2024年7月3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研究揭示由生物启发的液体流动控制机理 冀为流体动力学和仿生物料领域科技带来突破

人类对自然界了解得越深入,便越能体会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工程师。过去研究认为,液体只能在具有特定液体通讯特性的物种上,沿着固定方向输送,不能切换输送方向。最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证明了一种非洲植物,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水流,有关发现或许能启发更多流体动力学和仿生物料领域的科技突破,包括应用于需要多步骤和重复反应的可切换液体输送工作,如微分析、医疗诊断和太阳能海水淡化等工作。研究最近已于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发表。 液体运输是自然界中鲜为人知的奇迹。例如乔木每天都需要将大量水分从根部输送至长在最高处的叶子,而整个过程都是默默完成。某些蜥蜴和植物通过毛细管作用进行水引导。在水源稀缺的沙漠,善用水分尤为重要,因此,某些甲虫能捕捉雾水,再以化学梯度将水引往背部。 科学家素来努力尝试加强和掌握人类的液体定向移动能力。微流体、集水和传热等各种应用均有赖水或其他流体以不同规模进行有效的定向输送。虽然上述物种让我们从大自然取得灵感,但仅限于单向地移动液体。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纳米比亚和南非的原生多肉植物青锁龙(Crassula muscosa)可以自主选择液体输送方向。 理大的研究人员与香港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人员合作,发现青锁龙两个独立枝条被注入同一种液体后,液体会以相反的方向运输。液体在其中一个枝条只流往枝尖,而另一枝条则把水流直接引往青锁龙的根部。青锁龙在干旱多雾的环境下生长,储存水分并将其输送到选定方向可谓青锁龙的命脉。 由于枝条保持横向,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是输送方向具选择性的原因。相反,青锁龙与别不同的特性源于枝条上满布细小的叶子。这些小叶子也称为「鳍」,轮廓非常独特,主体呈向后状,外型有如鲨鱼鳍,叶身渐幼,叶尖指向植物的顶端。这种不对称形状是青锁龙可以选择性地定向输送液体的重要因素,关乎对液体顶部的弯液面的操纵。 具体来说,关键在于不同枝条上鳍状叶片之间的细微差异。当一排排鳍状叶片向植物顶端屈曲,枝条上的液体也会朝该方向流动。然而,假如枝条上的鳍状叶的外型靠上,那么尽管枝条仍然指向植物顶端,液体也会反向流往根部。流动方向取决于枝条和鳍状叶片两侧之间的角度,由其控制弯液面施加在水滴上的力,这样会阻止其中一个方向的流动再令其向另一方向传送。 团队凭借对青锁龙如何引导液体流动的了解,创制了一种人工模型。他们利用3D打印制成鳍状叶片,名为「C. muscosa-inspired arrays」(由青锁龙启发的序列,简称CMIA),能够模拟青锁龙的斜向叶片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虽然天然植物枝条上的鳍状叶片不能移动,但团队巧妙地利用磁性材料让人工CMIA能够随意改变方向。只需施加磁场,就可以逆转流经CMIA的液体流动。这套模型为于工业和实验室环境中沿动态变化路径输送液体变得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改变鳍状叶片之间的间距便可以令水流改变方向。 CMIA可以惠及很多科技领域。王立秋教授表示:「流体流动的实时定向控制,将可以在微流控、化学合成和生物医学诊断中找到新的应用。模仿生物的CMIA设计不单可以用于液体运输,还可以在T形阀门等情况下用来混合液体。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化学物,而且可以克服某些微流控技术中出现的加热问题。」

2024年7月3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研发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展 科技与时尚结合 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与巴黎着名高级服装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于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级订制时装周期间,由 AELIS 举办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展览上展出双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该作品采用理大研发的可持续金属镀膜纺织技术生产的材料,由时装界传奇人物、高级订制时装设计师 Sofia Crociani 设计及制作,成功将顶尖科技与奢华时装融合创新。 该项创新纺织技术由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姜绶祥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应用金属镀覆膜技术将纳米级的超薄金属薄膜镀覆于纺织品,无水的生产过程不会排放化学物質,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能呈现高端服饰材料的品質。理大团队更为双方合作的时装作品特别设计制作了金和銀金属镀覆的有机丝绸柯根纱,既保持了传统纺织品的舒适度和飘柔性,又能呈现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时装设计匠心独运,是次合作充分体现了理大在促进纺织技术创新,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时装业界应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设计配合理大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体现了时尚与崭新科技的完美结合。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 AELIS 携手设计 2024/25 年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的作品。理大与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功典范,以时装为載体糅合科技与时尚藝术。我们乐见理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研发的创新科技能够应用于高级订制时装的制作上,将美感和先进科技融为一体。」 AELIS 创始人 Sofia Crociani 对双方的合作感到兴奋,并表示:「理大早前已与法国駐港澳总领事馆合办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讲座』活动,促成了今次 AELIS 与理大的合作,造就了双方在推动生态和技术研究创新的结晶。与理大的合作是灵感启迪之旅,其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引领了我们探索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我们很荣幸能推出这个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充分发挥理大的技术专长和我们对环保时装的承诺,促进协同效应。」

2024年7月2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和南山医院共探免疫治疗新前沿 聚焦临床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 深圳研究院联合深圳南山医院举办了免疫治疗领域研讨会,聚焦免疫治疗领域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 南山区卫健局副局长吴晨女士、南山区科创局创新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蓝鑫先生、南山医院书记侯铁英女士、副院长刘岩松先生、理大协理副校长及深圳研究院院长董澄教授、副院长陈绮东女士,以及来自理大和南山医院的多位学者、医生和科研人员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四个领域开展主题演讲,包括精确靶向疾病诊疗、免疫细胞调控用于疾病治疗、免疫治疗中细胞代谢研究、纳米医学,并与现场来宾进行热烈的讨论。 董澄教授表示,新时期的理大发展策略既追求世界一流的人才培育和基础研究,也追求世界一流的应用研究、创新创业。深圳研究院作为理大在大湾区以及内地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创业等多元化发展平台,将积极探索搭建研发、临床、政府、企业的跨学科科研实验平台。同时,深圳研究院正在筹建的干细胞工程及免疫疗法研究平台将成为理大高等研究院下设的第十二个研究所,亦是首个设立在校本部之外的跨学科主题研究平台,充分体现了理大致力于促进当地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的决心。 吴晨女士指出,南山区是深圳市生物医药的产业聚集区和引领区,非常重视该领域的发展。理大「研以致用」的发展理念与南山医院的临床基础高度契合,希望通过研讨会,将高校资源和医院资源有效结合,让双方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中注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进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南山医院是南山区人民政府建立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首批参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的13家医院之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和保健为一体,是南山区唯一具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市级重点学科的医疗机构。  

2024年6月30日

活动

1

理大研发新型智能太阳能冷藏车

运输界别佔香港温室气体排放量19%,发展绿色运输有助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各类绿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于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鄭家伟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去年6月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中游、主题性)」资助,进行名为「智能冷藏车发展计划―电力、太阳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储方法」的研究项目,旨在推动冷藏车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化全面转型,并加强太阳能的更广泛应用。经过一年时间,理大团队成功研发出一辆新型冷藏车,既支援太阳能供电冷藏系统,又具备车联电能储存及交换技术。项目得到政府、学术界及业界的广泛支持,包括新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机电工程署。 目前,全港约有五千辆冷藏车,未来几年更预计会激增至一万辆,这些车辆均为燃油车,开动或怠速时产生大量废气和噪音。然而,传统冷藏车技术相对落后,其冷藏系统靠车上内燃机引擎提供动力,即使车辆停下时,引擎也不能关上,以维持系统运作。此外,冷藏系统一般亦只能维持在摄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种类限制较多。若以每辆车每小时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产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达约16吨,需要种植760棵树木才能抵消有关碳排放。 理大研发的智能太阳能冷藏车提供灵活的能量存储功能,车顶装有可扩展的太阳能板,令输出的电能更高,电能亦会储存到车上的储能装置,为车上冷藏系统提供附加的动力来源。此外,车上亦配备锂离子电池,可连接一般电动车充电设施充电,当太阳能储能装置及电池储满能量后,可为车辆提供动力达四小时,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扩充电池数量和容量,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车上冷藏系统更可提供低至摄氏零下45度的储存环境,而且在电力发动机关闭后,仍能如常运作,令车辆搖身一变成为流动冷藏库,有助舒缓本港冷藏仓库供不应求的问题。 此外,冷藏车亦可连接其他同款车辆,进行充电和能量交换。通过车上的智能能量优化系统,用家可追踪和控制太阳能板的最大功率点,以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优化冷藏系统的制冷性能,并延长车載电池的使用寿命。 鄭家伟教授表示:「特区政府近年推出多项政策,以推动电动车普及化,包括订下于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的目标。然而,在货运车辆领域,新能源汽车普及化进度仍相对滞后,期望这个研究项目能产生带动作用,推动运输业界更乐意采纳绿色运输科技,为减排和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理大智能太阳能冷藏车项目已进入商用化阶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相关的车辆面世。

2024年6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创新科技踏上国际舞台 科研成果首度亮相法国「展翅高飞」展览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即日起至7月1日于法国巴黎举办「展翅高飞」展览,为理大首度于海外举办展览,向全球展示其在时装、科技,以至可持续物料等不同领域的丰硕创新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于展览开幕礼上致辞时表示:「理大很高兴能将大学的创新科研带到巴黎这个创造力和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其理念与理大不谋而合。『展翅高飞』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我们致力透过研究和知识转移成果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有力证明。我们期望透过分享这些成果,促进国际合作,与各方携手缔造更美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是次展览不仅见证了理大在促进全球创新和卓越研究的努力,也为研究人员、业界专家、时尚媒体编辑等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更响应中法建交60周年及今届巴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进一步向各界宣扬国际交流对推动科研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互鉴的重要性。 「展翅高飞」展览围绕「运动与时尚」及「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两大主题,展出十个创新科研项目,简介如下﹕ 项目 项目负责人 运动与时尚 太极、运动与奥运2024 这个受太极启发的运动服系列,将东方精髓与今届巴黎奥运会四个新增项目包括霹雳舞、滑板、冲浪和攀岩的运动精神完美结合。每件作品均精心设计,不但捕捉了每项运动的精髓,更分析了其臻于完美表现所需的流畅度和力量,以运动服修饰运动员的形态,提升他们的运动表现。 黄才骏博士 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辅助训练装置 这个以人工智能辅助、可穿戴式的传感器系统训练装置,能于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测用家的姿势、肌肉活动和疲劳程度,并提供实时回馈,提升体育活动的表现,有效降低受伤风险。 叶晓云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   以人体动态分析优化运动内衣设计 这款符合人体结构的运动内衣采用4D扫描技术,使其设计能为每项运动的独特需求,为不同年纪和体型女性的身体提供更精准的支撑和舒适感。 易洁伦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碳中和建筑材料 团队开发了两项应用于建筑项目的崭新技术,有助实现碳中和目标,包括以建筑废料为原料、具碳负值和定制功能的新型建材「CarbAggre」,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碳化混凝土涂层技术。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环保建材讲座教授、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符合可持续设计的生物炭混凝土 这项新开发的生物炭混凝土将可持续性与美学融合,为传统混凝土建筑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有助促进碳中和,构建更环保的世界。 李宇轩博士 设计学院副教授   以废弃纺织品研发的「建筑外衣」 这种采用废弃纺织品为原料的「建筑外衣」技术,可用于开发可持续建筑物外墙布幕,达到隔热和辐射冷却的效果,更为解决废弃纺织品回收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寿大华博士 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 具独特视觉效果的金属镀覆纺织品 这是一种运用金属镀覆技术制作的纺织品,不但融合时尚与可持续发展,更结合材料科学、工程及工艺技术,实现无污染生产。 姜绶祥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   厨余转化成新型3D打印材料 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将厨余包括咖啡渣或茶叶与聚乳酸(PLA)结合,制作出可持续复合材料,以应用于生产室内家具。 黄家兴教授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 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   环保、抗污染、抗菌纯素皮革 全球首款具抗污染和抗病毒双重功能的纯素皮革,采用结构色技术,能在不使用任何色素、染料或漂白剂情况下,保持九成洁白度。此款皮革采用硅胶而非塑料作为原料之一,可避免微塑料污染问题。 卢君宇教授 物流及航运学系教授   简志伟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 适用于室内设计、时装与复康的人工智能光纤布 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光纤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光纤布,能实时通过非接触式手势和身体姿势,自动调节色彩照明,将传统被动的物料转化成交互式智能织物。 陈芊瑞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助理总监     「展翅高飞」展览展示理大在时装、科技,以至可持续物料等不同领域的丰硕创新科研成果。   项目相片请按此下载。更多展览详情,请浏览﹕https://polyu.hk/CZYFn。

2024年6月27日

活动

1

理大学者参加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津港科技合作交流会议

理大学者参加为期四天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展示科研成果,并与天津各界进行交流活动。 本届博览会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智行天下 能动未来」为题,吸引逾550间参展企业和机构,汇聚了政府和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研领袖及企业嘉宾。 作为创新合作伙伴,理大展示了多个前沿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郑湃博士的「多模态自然交互下的智能人机协作制造系统」项目,成功获得「Find智能科技创新应用优秀案例」的「新锐案例」。 此外,理大团队到访了天开高教科创园及天开西青园,透过参加新能源行业企业座谈交流及天津香港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更深入地了解天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规划,共同探索合作机遇。

2024年6月25日

活动

20240624 - Empowering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through Augmented Reality_V2-01

扩增实境AR赋能视障人士自助导航

视力损失和视障一直是人类福祉的重大关切,尤其在老龄化人口。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人员合作,为视障人士开发了一款利用增强现实 (AR)技术的导航设备,引领他们可更自主地探索周围。 研究项目「AR智能助视器」(ObstAR),由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副学院主任及教授、眼视觉研究中心(CEVR)副总监张铭恩教授带领,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大学研究主席兼教授、CEVR行政总裁暨科研总监 Ben Thompson教授合作,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导航设备,减少视障人士对传统辅助技术的依赖,如拐杖以及他人协助。CEVR是由理大与滑铁卢大学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支持下共同成立。张教授说︰「视障人士可因经历不同引致视力损失,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或眼部疾病,甚至是自然的衰老过程所导致。因此需要制定路线导航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视力障碍人士的需求。」张教授的临床专长是老化和低视力康復,同时是理大眼科视光学诊所的视力康復诊所负责人。 临床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AR智能助视器」使用了AR眼镜和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制作,并结合了一项临床研究,即考察视障人士和健视人士分别在熟悉和陌生障碍物环境下的行为。 为增强识别环境和避免障碍物的能力,设备结合避障导航、物体识别与分割、场景识别、文字识别、手势识别等算法相融合,以满足患者对于安全导航和环境认知的多方面导航需求。 该项目其中一个焦点是识别特定区域的兴趣面(AOIs),如交通灯信号、斑马线、急转弯和大型横幅,可以按熟悉环境提供个人化的导航支援,令经常或同一路线使用者大大获益。 开拓崭新领域 另一大特点是研究团队开发了三原色光模式(RGB)摄像镜头与深度(Depth)摄像镜头图像分割和信息融合的创新算法,为实时的避障导航功能。在摄像镜头捕捉区域内识别更远的导航通路之同时,更准确地识别到传统图像分割难以识别的障碍物。研究团队还计划引入文字转语音实时指令,以弥补AR视觉无法复盖的差距,确保为用户提供全面支持。 「AR智能助视器」引领辅助技术的前沿,为视障人士实现自主出行带来了变革性的解决方案,荣获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金牌及评审团特别奖」。张教授表示︰「随着AR技术的日益普及和进步,为引入这种新形式的辅助技术提供了理想的平臺。这个项目充分展示了科技在提高视障人士生活品质的巨大前景,有望为视障人士的自由移动和社会共融开闢创新的可能性。」 张教授的研究焦点包括老化和低视力研究的心理物理学、行为学和临床学等领域。主要研究目标是利用不同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在日常生活如阅读、活动和导航方面的功能表现,并建立具成本效益的视力康復模式,为患者生活带来裨益。 张教授相信「AR智能助视器」具有深远的潜在影响,使用者可以建立克服日常挑战的信心,提高功能表现和整体福祉。她说︰「我们的使命是为视障人士重新定义独立生活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创造一款创新产品,而是为生活带来改变和改善。」

2024年6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