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 有效減少跌倒及跌倒受傷次數提升患者生活質素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彭耀宗教授強調「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適合於社區及家居進行,只需簡單工具便可。

新健社(中風患者及家屬互助社)主席劉劍雄先生是其中一位參與是次研究的中風患者,他認為「身心並用」練習簡單易做,有助他改善步行能力,提升自信。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彭耀宗教授及中風患者劉劍雄先生示範「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上)繞過障礙物向前步行 + 心算練習;(下)上落踏板 + 說出購物清單。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彭耀宗教授及中風患者劉劍雄先生示範「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上)繞過障礙物向前步行 + 心算練習;(下)上落踏板 + 說出購物清單。


中風是本港第四大致命疾病1,每年有超過25,000人因此而需入院治療2。雖然中風造成的死亡人數近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導致成人殘疾的一個主要原因,患者的日常生活亦因此大受影響。有研究顯示,中風患者會較易跌倒,高達73%於出院後六個月內曾經跌倒3-13。為減低他們跌倒的風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進行了全球首個透過「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以提升慢性中風患者「身心並用」能力及減少跌倒的研究,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提升「身心並用」能力的社區康復訓練,並邀請84位慢性中風患者參與為期八星期的練習。

此項研究(“Dual-Task Exercise Reduces Cognitive-Motor Interference in Walking and Falls after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文章連結)已於美國心臟協會的醫學期刊Stroke上發表。研究發現,該項訓練能顯著改善中風患者「身心並用」的能力,患者跌倒及因跌倒而受傷的風險亦分別下降25.0%及22.2%。研究團隊期望此康復訓練能推展至社區及家居,以助紓緩醫療護理資源緊張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也經常需要『身心並用』,然而中風患者這方面的能力往往受到影響。

彭耀宗教授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

領導是次研究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彭耀宗教授表示,傳統康復治療以訓練中風患者的平衡和步姿為主,但多達73%患者回到社區生活後,仍再有跌倒甚至受傷的情況出現3-13。彭教授解釋:「康復中的中風患者容易跌倒,主要因為他們未能夠『身心並用』,將活動能力及認知能力同時發揮。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也經常需要『身心並用』,然而中風患者這方面的能力往往受到影響。」

是次研究共招募了84位50歲或以上的慢性中風患者參與,他們主要來自社區的病人組織,當中有輕微或中度活動能力受損情況。參與者以隨機方式分為三組(即「身心並用」組別、單項任務組別及對照組別),他們需要進行每星期三節、每節六十分鐘的訓練,為期八星期。研究團隊於開始訓練前一星期(用作基線)、完成訓練後一星期,以及完成訓練後八星期,分別記錄參與者在「身心並用」及單項活動狀況下步行及認知能力測試的表現,從而評估「身心並用」訓練的成效。此外,團隊亦於完成訓練後每月再作跟進,為期六個月,記錄參與者跌倒的次數。

是次研究發現,與單項任務組別及對照組別相比,「身心並用」訓練能更有效改善慢性中風患者「身心並用」步行的能力,減少他們跌倒或因跌倒而受傷的機會。彭教授表示:「完成訓練的六個月內,『身心並用』訓練組別的跌倒或因跌倒而受傷的比例明顯較低。『身心並用』訓練組別的跌倒次數只有5次,遠比對照組別的20次為少。事實上,注意力分散是引致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因站立時重心轉移或被其他事物分心,『身心並用』的訓練有效提高患者處理多重任務的能力,減少他們跌倒的機會。」

新健社(中風患者及家屬互助社)主席劉劍雄先生是其中一位參與是次研究的慢性中風患者,他表示:「中風之後活動能力變差,反應亦變得緩慢,令我感到很沮喪。以往很容易同時兼顧的事情(例如邊走路邊談話),中風後均困難得多。完成了這套特別設計的訓練後,我的『身心並用』能力改善了,現在外出也更有自信。」劉先生補充:「這套『身心並用』練習簡單易做,只需簡便的用具和照顧者的簡單協助便可進行。」

本研究獲得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撥款支持。由於醫療資源有限,不少慢性中風患者無法持續獲得康復治療,故研究團隊計劃未來為護理人員舉辦培訓工作坊,並為中風患者、照護者和服務提供者編製「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使用手冊,期望「身心並用」訓練能廣泛應用於社區和家居之中,讓患者可持續改善生活質素。

 

***** 完 *****

參考資料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九年主要死因的死亡人數》(https://www.chp.gov.hk/tc/statistics/data/10/27/380.html)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腦血管疾病的住院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次》(https://www.healthyhk.gov.hk/phisweb/zh/healthy_facts/disease_burden/major_causes_death/cere_diseases/)
  3. Batchelor FA, Williams SB, Wijeratne T, Said CM, Petty S. Balance and Gait Impairment i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24(10):2291-2297.
  4. Janus-Laszuk B, Mirowska-Guzel D, Sarzynska-Dlugosz I, Czlonkowska A. Effect of medical complications on the after-stroke rehabilitation outcome. NeuroRehabilitation. 2017;40(2):223-232.
  5. Czernuszenko A, Czlonkowska A. 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 stroke patients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Clin Rehabil. 2009;23(2):176-188.
  6. Forster A, Young J.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falls due to stroke: a systematic inquiry. BMJ 1995;311(6997):83-86.
  7. Jørgensen KL, Engstad KT, Jacobsen KB. Higher Incidence of Falls in Long-Term Stroke Survivors Than in Population Controls: Depressive Symptoms Predict Falls After Stroke. Stro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2;33(2):542-547.
  8. Lamb SE, Ferrucci L, Volapto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falling in home-dwelling older women with stroke: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 Stroke.2003 ;34:494–501.
  9. Hyndman D, Ashburn A, Stack E. Fall events among people with strok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circumstances of fal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llers.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2 ;83:165–170.
  10. Hyndman D, Ashburn A. People with strok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attention deficits, balance, ADL ability, and falls. Disabil Rehabil.2003 ;25:817–822.
  11. Harris J, Eng J, Marigold D, Tokuno C, Louis C. Relationship of Balance and Mobility to Fall Incidence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 Physical Therapy. 2005;85(2):150-158.
  12. Schmid AA, Yaggi HK, Burrus N, et al. Circumstances and consequences of falls among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 J Rehabil Res Dev. 2013;50(9):1277-1286.
  13. Liu T-W, Ng SSM. Assessing the fall risks of community-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 using the Short-form Physiological Profile Assessment (S-PPA). PLoS ONE. 14(5): e0216769.

詳情查詢

高昊先生

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高級經理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