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先進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2024年5月2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公布首屆「產學研1+計劃」申請結果。 (ITC)

由王鑽開教授領導的「數據中心高效節能液冷系統」項目於「先進製造」領域獲得資助。

由鄭子劍教授(左)領導的「下一代動力儲能電池複合集流體的中試與量產」項目於「新材料及新能源」領域獲得資助。(右)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昨天公布首屆「產學研1+計劃」申請結果,並舉行簽約儀式。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領導的兩個項目獲得該計劃的資助,凸顯理大在推動研究創新,以及將世界級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的承諾。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祝賀獲得撥款資助的理大研究團隊,並表示:「我們很榮幸獲得『產學研1+計劃』的認可和支持,相關資助可望加快研究項目的商品化,讓理大的科研人員開發更多創新方案,加強他們與不同行業合作夥伴的關係,並推動研究成果轉化,造福香港、國家以至全球。憑藉我們在相關領域的科研優勢和豐富知識,理大將在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理大兩個獲資助的項目包括︰

數據中心高效節能液冷系統(先進製造)

項目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領導。

數據中心作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支柱產業,能耗可達世界總能耗 3%。其中有 40% 能耗用於冷卻。目前的冷卻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不環保,並且會導致高碳排放。因此,有效降低冷卻系統能耗是實現數據中心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

此項目旨在開發數據中心高效節能液冷系統,並將其商業化,以解決數據中心冷卻能耗、冷卻劑昂貴且不環保及排碳巨大的問題。

該系統的創新特點使用熱異質拓撲表面設計,即結構熱裝甲,解決了困擾液冷領域已延續百年的瓶頸難題——在高溫(1,000 °C)和高熱流密度(1,000 W/cm²)下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並且性能顯著優於傳統冷卻技術。另一創新點是整合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即 AIoT,可以實時監控和優化系統傳熱性能。

下一代動力儲能電池複合集流體的中試與量產(新材料及新能源)

項目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領導。

此項目開發一類超輕、超薄、柔性且強韌的導電複合薄膜,用作商用鋰離子電池及未來固態鋰電池中的集流體,以大幅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集流體是鋰離子電池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負責電池在充放電中的電流傳輸。然而,集流體並不參與電池的能量存儲,因此減輕減薄集流體可有效提高電池能量密度,是過去多年來電池商品化一直追求的目標。目前商用鋰電池使用純金屬銅箔、鋁箔作為集流體。然而金屬箔密度高,工業上減輕減薄金屬箔工藝已到瓶頸。

此項目開發的複合集流體比目前金屬箔輕 80~85%,薄 65~80%,成本下降 40~60%,同時在導電性、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以及與各種電極材料的適配性方面與金屬箔相當。這些優勢可使鋰離子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提升 20~25%,體積能量密度提高 9~12%。

「產學研1+計劃」於 2023 年正式推出,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百支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研發團隊。每個獲批項目可獲港幣一千萬元至港幣一億元不等的資助。

 

***完***

詳情查詢

蕭郁鵬先生

公共事務高級經理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