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WhatsApp Image 20241121 at 1553583d98702b

媒體專訪:理大學者獲授銜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推動可持續綠色未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榮獲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嘉許,冠予「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獲近港幣 800 萬元資助,其研究項目為「施加政策以外:循環經濟的治理,使其制度化及成效影響」。 在媒體專訪中,黃教授指出全球市場上全年僅有 7.2% 的資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有賴整個價值鏈的合作與配合。政府需制定循環經濟的行動計劃和政策,促進商界企業建立治理規範。 在供應鏈源頭減廢方面,黃教授強調通過綠色採購和環保設計延長產品壽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並鼓勵消費者採用可持續材料。 透過研資局的資助,黃教授目標是將研究理論轉化為可應用的解決方案,將研究成果實際推行,為香港及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有效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並培養新一代研究人才。

2024年11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75)

理大、中國信通院及生產力局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推動創新算力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於上海「2024年國際算力標準與應用研討會」上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三方將攜手合作,在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與訊息安全等領域進行聯合研究和國際化前瞻布局,務求建設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及新一代訊息技術的產業生態鏈。 此次合作重點包括成立聯合實驗室,提供涵蓋國內外標準的檢測認證服務,並聚焦「三大一新」(新型工業化、大通訊、大數據化、大安全)戰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舉將有效提升大灣區創科企業的競爭力,並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研討會中,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李文捷教授、中國信通院王志勤副院長和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分別代表三方出席戰略合作備忘錄啓用儀式。 理大將充分發揮其在硬件、軟件及標準制定方面的研發實力,有助深化研究成果產業化,加快探索「一檢多證」和聯合測試認證的可行性,並孵化具備國際影響力和國際應用流通能力的試點項目,為香港新質生產力賦能,為國家訊息技術發展增速。 三方合作將促進香港與內地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緊密聯繫,共同探索算力產業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路徑,就通用算力、智能算力、邊緣算力、超算算力等多元算力的基礎設施、IT設備及平台應用等內容,進行測試認證、標準研究、產業應用等多維度、全方位合作,有望實現兩地科技創新聯動,促進國家工業訊息產業國際化發展,全面促進建設新質生產力。

2024年11月20日

研究合作

for website

理大學者憑先進感應人工智能研究 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2024」

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在不同領域啟發新洞見,從而推動創新並改變我們對複雜系統的理解。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憑藉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的傑出成就,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2024」。 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對研發人工智能感應技術的貢獻備受認可。他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特別是在開發仿生感算融合計算範式方面,使人工視覺傳感器能夠直接在傳感器內處理信息。 該獎項表彰柴教授的創新科研,減少頻繁將數據傳輸到外部計算單元的需求,提高計算效率,並豐富傳感器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功能。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獲得這個殊榮,這肯定了我們的優秀學者在人工智能感應科技的卓越成就。理大的前瞻性創新研究令人鼓舞,並為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我們期盼這些創新成果能夠推動科技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每年評審一次,主要面向香港科技創新重要領域,設立五個獎項,獲獎者可獲港幣200萬元。自該獎項舉辦以來,理大連續三年、合共有六名科學家獲嘉許,涵蓋領域包括「先進製造」、「金融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及機器人」。 柴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取得重大進展,成功克服了耗能、延遲和數據壓縮方面的關鍵挑戰,增強了決策能力和情境感知,同時改善了安全性和私隱度,釋放了感應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潛力。為實現複雜視覺信息的高效處理,他在神經形態器件方面,研發了新型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使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應用,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引領革新。 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統的啟發,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如何通過新型硬件設計將感知與處理功能融合在一起。通過模仿生物視覺系統,該團隊開發了能夠提高圖像識別準確性、適應極暗/極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長,並能夠靈活感知動態運動的視覺傳感器。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是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獎項,旨在獎勵在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家和科硏團隊,認可他們在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傑出成就。

2024年11月15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2)

理大與清華大學攜手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融合藝術與科技引領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藝科)宣佈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融合各自的科技研發和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優勢,共同推動跨學科研究、技術革新和人才培育。此為理大首個與清華大學合作的聯合實驗室,標誌著兩校邁向新的里程碑。 此STEAM聯合實驗室將涵蓋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等傳統學科的STEM平台內,增加結合藝術和設計學科(Art & Design)的創新研究。它還將透過舉辦研討會和各種推廣活動,積極推動STEAM專業教育和技術發展,強調整合藝術設計與STEM的融合,促進創新、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理大代表前往清華大學參加簽署儀式。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此項合作將充分發揮兩校跨學科研究的豐富經驗和卓越成就,集中關注藝術與設計範疇及其社會應用的影響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雙方將共同努力,STEAM聯合實驗室致力培養創新技術的文化氛圍。 STEAM聯合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為理大設計學院教授及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主任王佳教授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研究重點涵蓋人工智能與設計、智能交互系統、可持續設計與科技、創新教育方法、數據驅動設計和人機共生設計。 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以設計為主導的創新平台,一直致力於開拓突破性的研究,積極融合跨學科、前沿科技、STEAM理念及創新設計方法,以滿足人類生活、關懷和福祉,並在智能設計及互動體驗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 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在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共同倡議下,於2001年5月成立。已故李政道先生為中心名譽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致力於搭建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跨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及應用研究平台、高水平學術研究基地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同時爲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做出試驗性探索。 聯合實驗室亦得到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及理大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顧問容錦泉教授的支持。是次合作旨在推動 STEAM研究、教育和產品開發,共建更可持續的未來。STEAM聯合實驗室將發展研究項目,引領學術界、研究界和工業界之間的緊密協作,同時加強兩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雙方整體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2024年11月15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與中國商飛簽署大飛機研究院共建協定

2024年11月12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商飛)簽署大飛機研究院共建協定。 中國商飛-香港理工大飛機研究院以推動大飛機事業發展為建設目標,依託理大學科優勢及香港科技創新資源,聚焦國產商用飛機技術攻關和未來新技術探索等重點任務,聚集區域產研力量開展協同創新,為大飛機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11月15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匯聚傑出科研人才 助力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逾7,400萬元,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所有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分別領導,推動大學在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健康建造環境、眼科創新光療、量子技術、二維量子物理、對地觀測、數碼提升腫瘤照護,以及基因組醫療等創新研究領域。 理大昨日舉行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開幕典禮,以答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主禮嘉賓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聯同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主持揭幕儀式。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支持理大成立先進的賽馬會創科實驗室。今年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這些頂尖的科研設施不僅對大學的發展意義非凡,還標誌着我們在多個前沿領域引領創新,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就,助力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曾芷詩女士致辭時表示:「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透過捐助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旨在營造一個有助於創科人才發展的環境,並加強他們的應用研究和知識轉移能力,以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於典禮上介紹各實驗室的成立目標、研究方向、主要科研項目,以及相關創新研究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正面影響。實驗室簡介如下﹕ 實驗室名稱 實驗室總監 研究重點 賽馬會「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創科實驗室 周立培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研究3D視覺、通用世界模型、空間智能、可信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感知創新,促進智能製造、交通、教育、娛樂和社區健康領域的發展。 賽馬會「健康建造環境」創科實驗室 陳清焰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評估和設計健康和節能的環境,包括香港建築、交通和城市內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播疾病和熱舒適度控制措施,為全球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先例。 賽馬會「眼科創新光療」創科實驗室 何明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實驗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革新眼疾的治療方法,包括降低光強度、治療時間和照明系統來改善非入侵性「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控制近視的成效,並開拓各種創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眼疾治療的潛力。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 劉愛群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 量子計算機讓科學家能模擬和研究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實驗室的研究聚焦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網絡、量子算法和軟件、量子機器學習等,並成功研發出「香港-o1號」量子微處理器,是香港首台向外展示、採用量子芯片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為量子技術及潛在應用帶來新突破。 賽馬會「二維量子物理」創科實驗室 羅健平教授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講座教授 致力於創新二維量子材料的研發,以降低自旋電子設備的能耗,並應用於開發運算速度和效能更高的計算機和存儲裝置,加快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發展。 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 翁齊浩教授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 融合太空、空中和地面傳感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圖像處理,建立城市傳感網絡,開發創新的地球觀測方法和地理資訊解決方案,徹底改變城市監測和環境管理方法。 賽馬會「數碼提升腫瘤照護」創科實驗室 Janelle YORKE教授 理大護理學院主任、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護理學講座教授 建立腫瘤科虛擬醫院「大數據」數碼平台,實時監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的毒性症狀,以支援臨床決策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完成率和存活率,提升醫療效率。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章偉雄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生物信息學與整合基因組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組技術,包括創建研究複雜疾病的基礎模型,以識別疾病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的方法,改進癌症及精神疾病的個性化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21年推出「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旨在資助香港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獲獎學者在港成立實驗室,培育創科人才,將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社會。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展示最新研發的香港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名為「香港-o1號」,這是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對量子計算機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此外,創科實驗室還致力於量子通訊晶片、量子感測器等方面的研究。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前排右五)、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前排左五)參觀實驗室。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總監章偉雄教授介紹結合人工智能計算、基因組學與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以研究抑鬱症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案的項目。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右)參觀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2024年11月13日

活動

image-2000x1050 (72)

Fostering innovation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culture and advanced research facilities

Originally from Nigeria, Dr Increase Onwachukwu,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PolyU, brings a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passion for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health economics. His work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global trade policie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public health outcomes, aiming to develop informed policies that promote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rrently, he i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rade on worsening health outco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xamining the drivers of the gender gap in healthcare utilisation. Dr Onwachukwu was attracted to PolyU due to its alignment with his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goals. He values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as well as its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environment. Since joining PolyU, Dr Onwachukwu has found inspir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culture and access to state-of-the-art research facilities, enriching his research perspectives. He believes that diversity within academia encompasses various dimensions, including rac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impactful research.

2024年11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Web3-02

理大引領區塊鏈研究 解挑戰推動Web3發展

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公開、安全可靠的特點,貫穿現代日常生活,對社會各行業帶來深遠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區塊鏈相關領域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提高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和效率,推動Web3發展。 在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研究與發展副主任區文浩教授和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及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羅夏樸教授的帶領下,理大的研究團隊致力推動區塊鏈和Web3的前沿發展,益彰社會和經濟效益。 區教授表示:「回顧過去15年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程,從早期僅於加密貨幣的範疇,發展到現今全球廣泛應用,我對未來15年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羅教授表示:「除了研究工作外,理大還開設區塊鏈科技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發掘區塊鏈專業人才,培育未來創新領袖,推動新產業變革和技術進步。」 隨著區塊鏈發展從限於加密貨幣的範疇,到涵蓋各個行業,並支援 Web3 的關鍵領域,對安全性、隱私性、互通性和效率的要求日益加強。區塊鏈系統最初旨在保障去中心化貨幣交易的安全,現在面對處理更複雜和敏感的應用,成為區塊鏈的新挑戰。 儘管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廣受好評,但漏洞仍然存在,如在智能合約中,這反映了加強安全措施滿足當前所需的重要性。 零知識證明技術突破 區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運用創新的零知識證明(ZKP)技術來保護交易私隱,確保交易數據完整性。 零知識證明作為關鍵的「私隱提升技術」(PET),能夠在確保交易機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時,不洩露任何交易細節,對於保密性要求極高的行業至關重要。雖然零知識證明已開發了一段日子,研究團隊與時並進,積極應對現實挑戰,致力推進零知識證明技術的實際應用。 該研究旨在加速零知識證明的生成和驗證過程,在保護隱私的同時縮短交易時間。其數位簽章的驗證速度比現有方法快數倍,確保私密交易而不影響速度,進一步推動零知識證明技術在區塊鏈領域的廣泛應用。 加強系統安全 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已遍及各個領域,包括醫療保健和供應鏈管理。在金融領域,央行數碼貨幣 (CBDCs) 開始採用基於區塊鏈的解決方案。逾100 個國家正利用區塊鏈或相關技術,積極自行開發央行數碼貨幣。在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報告方面,世界銀行也探索使用區塊鏈平台,以支援減排項目報告和碳補償交易。 保障 Web3 和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羅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採用創新方法和工具,來識別區塊鏈生態系統核心組件的漏洞,協助開發者解決安全問題,並防禦各種攻擊。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區塊鏈基礎設施、第三方服務和智慧合約中存在許多的未知安全漏洞,當中許多漏洞連開發者都仍未知道。有見及此,團隊開發嶄新技術來加速識別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已知漏洞,把其識別結果報告給開發者,助其解決問題,並取得業界廣泛認可。 研究團隊透過主動防禦方法,開發創新方法,針對分析區塊鏈生態系統中,尤其在智能合約和應用程式中的攻擊和惡意程序,追蹤攻擊者並保護受害者,為整個行業的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024年11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101 - ISTETS-02

理大學生團隊智慧交通計劃勇奪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分區一等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的三名博士生,聯同一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合作,憑藉數位孿生技術用於交通電氣化的創新研究,勇奪2024年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東北亞賽區一等獎。這四名學生組成名為「電能贏」的團隊,他們亦是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的學生。 團隊在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嚴晉躍教授和理大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杜瑩博士的指導下,開發了一個名為「數碼孿生助力交通電氣化藍圖」的創新方案。獲勝的學生成員分別為張俊翔、朱世博、陳達寅和陳昊藍(上海交通大學)。該計劃旨在利用尖端的數碼孿生技術,推動交通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更環保、更智慧的交通系統。 該項競賽由國際能源轉型學會(ISETS)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舉辦,匯聚世界各地的青年領袖,吸引來自37個國家、77個團隊、共 300 份參賽作品,提供一個展示和完善創新理念的平台。理大團隊憑著突破性研究和領導力,成功脫穎而出,展示了理大致力於培養年輕學生研究人員以及推動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的實踐。 該獎項不僅表彰了學生的努力,更體現了理大對可持續能源創新研究領域的實力。理大代表團隊將於11月前往成都參加全球總決賽,並隨後前往曼谷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總部,參加青年對話。

2024年11月6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OPPO合作升級成立創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術 望未來應用於更複雜影片處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簽署框架協議,由2025年1月起將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學—OPPO聯合創新實驗室」(原實驗室)升級為「香港理工大學—OPPO 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除了會延續原實驗室內圍繞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外,亦會展開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OPPO計劃於未來五年撥款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予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開展相關研究項目和運作。 理大與OPPO於過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養了不少人工智能專才。原實驗室成立初期所培養的理大博士生與OPPO的工程師合作,成功開發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關鍵演算法,在手機內利用人工智能即時在模糊的照片上進行仿真高清化處理,並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OPPO的旗艦手機內。隨著大眾對手機影片拍攝和多媒體製作的需求日增,聯合創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來會擴展至較複雜的影片算法、相簿編輯、人工智能模型輕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機上更有效率地運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時保留其影像質量。而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亦會繼續投放資源培養人才,繼續共同推進商界和學界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園進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長廖勁松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OPPO產學研事務負責人秦征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張磊教授將代表理大出任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錦光教授表示:「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理大將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這是我校實施創新發展策略的重要舉措,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養。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所屬的電子計算學系也將加入新學院。新架構將有效促進研究團隊的深入交流與協作,產出更具影響力的成果。我們相信,這次與OPPO的深度合作,將充分把握機遇,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 廖勁松先生表示:「在OPPO與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們見證了聯合實驗室在技術上的多項突破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就。秉持『科技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們期待通過此次續約,進一步深化與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全球用戶帶來更多創新的的智慧影像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臉手機”,由此開啟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憑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機為核心的多智慧終端機產品、ColorOS作業系統、以及互聯網服務,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體驗。OPPO 業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萬名OPPO員工共同致力於為人們創造美好智慧生活。

2024年11月5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