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50305 - Mike Lai HK01 copy

媒體報導:理大學者推動負責任航運 促進可持續發展

航運業承載全球九成貿易,隨著國際貿易增長,航運活動對環境、資源、社會和人類生活質素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嚴重。為此,聯合國將「負責任消費和生產」列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呼籲全球採取行動,提倡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並發展可持續基礎設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學務統籌)、物流及航運學系暫任系主任、航運及物流講座教授黎基雄教授及理大航運研究中心顧問于承忠博士撰寫文章,就航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分享真知灼見。他們提出了「負責任航運」的「7R」框架,涵蓋七大核心要素,包括:負責任的政策和程序、文件處理、採購、服務和產品、回收、設計和合規,以及報告,為航運企業提供清晰的實踐指南,協助在日常營運中平衡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從而推動全球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港口數碼化轉型,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建設智慧港口,深圳蛇口媽灣智慧港已成為全國最大的「5G+自動駕駛應用示範」港區,大幅提升作業效率。廣州南沙港四期智慧港項目也在建設中,預計進一步擴大集裝箱處理能力。 然而,大灣區智慧港口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港口間協同不足、新技術應用瓶頸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 為了推進智慧港口建設,黎教授建議凝聚共識,構建協同發展機制,優化政策支持體系,並加強人才培養。此外亦展望新科技將驅動航運業可持續發展,滿足企業對可持續供應鏈的需求增長,改善港口和社區的環境,並促進全球貿易和環境保護。 最近,黎教授帶領的研究項目「利用大灣區發展機遇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政策建議」,獲2024/25年度「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為期30個月。  

2025年3月6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305 - Soil Trust-02

媒體報導:理大「泥玩」團隊以創新方法解決香港廚餘問題

儘管香港的垃圾徵費政策暫緩,但廚餘問題依然嚴重。根據2023年的數據,廚餘佔城市固體廢物的三成,但回收率僅有5%。為應對這個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設計學院研究助理教授Markus Wernli博士領導的社區研究及實驗計劃「泥玩」團隊,採用創新方式解決香港廚餘問題。他們改良日本的波卡西(Bokashi)家居堆肥法,積極連結社群合作,更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 「泥玩」團隊成員包括理大學生、少數族裔婦女及本地食材工作室參與者。他們曾於八鄉大江埔建立實驗農田,透過嘗試生態友善農業實踐和社區參與來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此外,團隊開發「泥玩無國界」服務學習計劃,將生態友善農業理念實踐與創意社區參與結合,促進可持續土地管理並解決食物浪費的關鍵問題。該計劃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社群參與,推廣環保農業實踐,利用廚餘作為天然肥料。 Markus Wernli博士在媒體報導中指出,「波卡西」屬於無氧堆肥技術,利用微生物讓廚餘在密封環境發酵,繼而轉化為有機肥料,改善土壤,過程不會傳出臭味,適合家居操作。他強調,透過簡單易行的堆肥製作方法,能夠有效地減少廚餘的碳足跡,同時增強了社區的合作精神,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泥玩」團隊名為「Soil Trust: Co-producing Local Soil-to-Soil Food Economies」的項目,成功列入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奬中「區域發展傑出貢獻」類別的前八強之列。彰顯理大團隊推動可持續社區發展與創新農業實踐的卓越成就。  

2025年3月5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226 - Prof Mike LAI-02

理大學者提出政策建議促進香港航運業發展 獲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以卓越研究成果,應對社會各種挑戰和機遇,並提出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面對全球航運市場的激烈競爭,理大學者深入分析香港航運生態系統,並提出政策建議,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航運生態系統的合作,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項目應對2024年《施政報告》的長遠發展策略,獲香港特區政府特首政策組轄下2024/25年度「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開展。本年度計劃共接獲37份申請,僅兩個研究項目獲得資助。 由理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學務統籌)、物流及航運學系暫任系主任、航運及物流講座教授黎基雄教授帶領的項目「利用大灣區發展機遇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政策建議」獲逾港幣200萬元資助。項目旨在全面檢視航運業生態系統,分析香港航運業的組成、發展趨勢、產業互動以及對外部變化的適應能力等,以發掘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潛在機會,尤其是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項目不僅識別航運生態系統的基準特徵,更評估了航運業內相關行業的互動影響,並深入探討有關互動如何促進價值創造與可持續發展,同時針對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提出具體政策建議。研究方法結合定量分析、個案研究、業界調查及專家意見,並整合航運經濟學、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等多方面的專業見解。 黎基雄教授表示:「是次研究將提出關鍵的政策建議,加強香港在全球航運領域的競爭優勢。透過促進與大灣區持份者的合作,並聚焦可持續發展和技術應用等核心領域,我們期望研究成果能對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同時為其他國際航運樞紐提供可借鑒的寶貴見解。」 「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旨在鼓勵本地的智庫專家和學者(包括大學及民間的智庫團體)發揮其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專長,對重點的公共政策議題進行以實證為本的研究,並促進成果轉化以供相關政策局參考,為政府吸納社會公共政策研究成果提供渠道。

2025年2月27日

獎項及成就

1

A delegation from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Italy in Hong Kong and the Xori Group visited PolyU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was honoured to host a delegation from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Italy in Hong Kong on 27 February, aiming to strengthen ties between Italy and Hong Kong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The delegation was led by Mr Carmelo Ficarra, Consul General of Italy in Hong Kong, and Mr Luca Rollino, CEO of the Xori Group, a leading Italian company specialis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rchitectural, energy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The delegation was warmly welcomed by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along with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and Prof. Henry Duh, Associate Dean (Global & Industry Engagement) and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of PolyU. Discussions focused on future collaborations for the upcoming Business of Design Week (BODW), as well as cultural, academ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The visit was concluded with tours of PolyU’s state-of-the-art research facilities, including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Deep Space Exploration,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3D Printing,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Lab. This occasion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fostering strong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Italy and Hong Kong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oth parties expressed their commitment to exploring joint initiatives that contribute to cultural exchang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5年2月27日

活動

1

吉利控股集團代表團訪問理大

吉利控股集團代表團於2月26日訪問理大,雙方就科研合作、人才培育等議題進行交流。 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介紹理大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及產學研融合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吉利中央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任向飛先生則詳細介紹了吉利集團的發展現狀、未來規劃,以及在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 會議期間,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陳清泉教授、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教授與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趙海濤教授分別就電動車、大語言模型、智慧製造等研究進行了專題介紹,展示了理大在相關領域的領先科研實力。 會後,代表團參觀了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深入了解學校的科研設施和研究成果。此次訪問活動為吉利集團與理大建立溝通平台,為未來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

2025年2月27日

活動

Photo Chung 1

理大研發實時監測系統 有效評估大氣腐蝕對建築結構的影響

香港位處亞熱帶,面向南中國海,夏季來自海洋暖濕空氣的高濃度鹽分,會對建築物的金屬結構造成隱形腐蝕。為應對香港的潮濕環境,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學者研發了一套實時腐蝕監測系統,能評估建築物鋼結構及組件長期暴露在大氣環境下的腐蝕狀況(大氣腐蝕),現已應用於本地新建科研大樓及房屋項目的建築結構腐蝕及技術監測,並提出針對性保護措施,實現建築可持續發展。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兼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鍾國輝教授及其團隊自2010 年起,在香港七個不同地點進行大氣暴露測試,結果顯示常用於建築組件的碳鋼,其腐蝕速率為每年30到40微米,而用於戶外建築的鋅和鍍鋅鋼則為每年約3微米。位處香港維多利亞港兩旁的商業建築群更是首當其衝,全年均受大氣侵蝕,腐蝕不但影響其耐久性,甚至可能構成安全風險。 為協助工程師及專業人士更有效制定建築物的維護策略,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生袁嘉輝先生在鍾國輝教授指導下,開發了一套實時腐蝕監測系統。他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於七幢位處香港不同地區的建築物,每年收集約40,000個腐蝕及環境相關的實時數據,並利用先進電化學技術,以及結合遙測感應和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全面評估腐蝕性化學物質如氯離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氣候數據如溫度和濕度等,對鋼結構和組件的影響。系統顯著提高了傳統腐蝕預測模型的準確性,更能對香港各區建築物提供長期腐蝕實時監測和評估。 鍾教授帶領的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目前已分別獲香港建造業議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邀請,將系統應用於香港科技園創新斗室的建築腐蝕監測,以及社聯統籌的「南昌220」社會房屋項目技術監測,以驗證系統的有效性,並為建築物的維護策略提供關鍵數據。 創新斗室為香港首座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造的高層建築。為期兩年監測期內,團隊評估了室內和室外環境下鋼結構及其組件的腐蝕速率。結果發現,在室內環境下,鋼材的腐蝕率僅為室外的三分之一,證明大氣環境條件是影響腐蝕評估的重要因素。因此,室內與室外的鋼構件應採取不同程度的腐蝕保護,並優先保護外部鋼構件,以提升鋼材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 「南昌220」為全港首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的鋼結構過渡性房屋項目。團隊的監測結果顯示,這類建築的腐蝕情況與香港典型建築相若,且未出現重大腐蝕損壞。研究結果與建築物在拆卸搬遷過程中的鋼構件檢驗結果一致,證明組裝合成建築技術適合重複使用,是過渡性房屋再用及遷移的理想方案。 鍾國輝教授表示:「香港的獨特熱帶氣候和海洋環境,令建築物的大氣腐蝕問題不容忽視。是次研究成果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建築物維護策略,以較低人力和成本資源延長建築物及結構的使用壽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袁嘉輝先生表示:「理大為我提供了寶貴的科研實踐機會,讓我能將所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解決社會面對的挑戰。這些經驗對我未來的研究工作和個人發展至關重要。」

2025年2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111

順德區代表團到訪理大

順德區委組織部代表團於2月24日蒞臨理大,進行產學研交流及分享,藉此探索合作機遇,共同探討科研專案、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人才聯合培養等合作。 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細胞工程及免疫醫學講座教授董澄教授歡迎代表團,並介紹理大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及產學研融合的卓越成就。理大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助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理大多位教授也分別介紹了各學院的最新科研進展及其產業應用。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簡述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跨領域的創新發展;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劉焱教授特別介紹了新成立的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並分享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技術如何分析及改善個人心理抗壓能力,提升表現效能;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海龍教授分享了感知模組和尖端感應器技術如何促進低空技術的發展及經濟應用潛力。雙方圍繞機器人技術及產業人才培養等議題作深入交流討論,並表達合作意願。 同時,代表團亦參觀理大的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深入瞭解理大的卓越科學研究和實驗室設施。 理大將繼續發揮學術和科技創新優勢,攜手順德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2025年2月24日

活動

2025HCT

理大學生榮邀為首位香港本科生於國際微波研討會發表研究

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及射頻微電子電路實驗室負責人周新宇博士指導下,理大射頻微電子電路實驗室本科生畢景雲先生榮幸獲邀以第一作者身份,參與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2025年國際微波研討會(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25),並將於會上發表其題為「Frequency-Query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Surrogate Modeling with Edge Anti-aliasing Pixelationfor Bandpass Filter Inverse Design」的開創性研究成果,成為首位香港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獲此殊榮, 此成就充分展現了理大在微波工程領域的卓越地位。 該研究創新地採用了基於Transformer的全新頻域注意力建模框架。就面對微波器件智慧設計的挑戰,該框架別於傳統的卷積神經網路(CNN)和全連接網路(MLP),通過頻率查詢機制和動態注意力權重分配,實現了電磁響應的全域建模,並有效解決在微帶結構建模中的參數耦合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該模型僅需少量數據即可高精度預測器件性能,並成功應用於超緊湊帶通濾波器的設計,展現出卓越性能,為複雜微波積體電路的設計提供了新方法。 香港青年科研人員的成功表現,不僅展現了理大在跨學科人才培育的卓越成果,也激勵了更多年輕學子投身前沿科技研究,為學術界注入新活力,並向國際學術界彰顯香港的科研實力。 國際微波研討會由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轄下微波理論與技術學會(MTT-S)主辦,匯聚全球最新的微波、射頻、無線技術以及高頻半導體技術的研究成果,並透過會議、研討會、小組討論和商業展覽等多種形式,促進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2025年2月24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研討會聚焦區塊鏈與人工智能 引領Web3創新發展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理大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香港研究研討會」於2月20日圓滿舉行。研討會匯聚來自學術界的頂尖專家、研究人員和企業領袖,共同探討區塊鏈、Web3、去中心化人工智能以及後量子密碼學等領域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趨勢。作為Consensus香港大會中唯一由大學主導的專題研討會,是次活動彰顯了理大在推動去中心化技術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和領導地位。 主題演講邀請多位傑出專家分享他們對新興技術的見解,包括理大研究生院院長、潘樂陶慈善基金資料科學教授、分散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分享對新興技術的真知灼見。曹教授在演講中,探討了人工智能模型在去中心化環境中的應用,並分析了如何利用區塊鏈實現信任、可擴展性和自主協調。 專題討論環節由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副主任(研究及發展)區文浩教授及理大電腦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羅夏樸教授主持,他們分別強調理大對學術卓越的承諾,及其在推動香港成為Web3中心方面的努力,並介紹研究中心在創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為探討Web3的發展演變奠定基礎。 此外,區教授和羅教授亦接受了傳媒訪問,分享理大在推動區塊鏈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包括其在零知識證明領域的突破性研究,並展望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對未來金融基礎設施的影響。 研討會吸引眾多與會者,促進學術界和業界積極合作與高效知識交流,成功展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性。理大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將繼續引領區塊鏈領域的前沿探索,推動技術突破和學術交流,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Photo mou 1

理大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簽署合作備忘錄 促進醫學技術領域的科研發展及交叉學科建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北醫)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雙方在醫學技術領域的合作,包括聯合研究及師生交流等。是次合作將結合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和北醫醫學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實力及教學資源,攜手促進醫學交叉學科的建設,推動醫學技術的發展。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王嘉東教授代表雙方簽署,理大協理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劉文彪先生、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診斷科學及分子遺傳學講座教授葉社平教授,以及北醫教育處處長劉虹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王青教授、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李曉佳女士及醫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韓鴻賓教授等均參與見證。 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大力發展醫工交叉學科,校際合作對於雙方的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教學、科研等方面,希望兩校在未來能夠有更多合作項目,互相學習、共同發展。他又期望此次簽署合作備忘錄能夠拓寬雙方的合作空間,設立科研種子基金,共同為醫學技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王嘉東教授致辭時歡迎理大代表來訪,並對此前雙方在醫學技術學科建設、師生交流等領域的前期合作表示肯定和鼓勵。他強調了北醫和香港地區的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建議雙方借此機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強學科建設、拓寬科研合作。 簽署儀式後,理大代表團與北醫學者就雙方在醫學教育、科研合作及學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潛力進行了深度討論,並介紹各自院系的教研發展及學科建設情況。代表團亦參觀了北醫醫學技術研究院教學實驗室、北京大學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及北醫三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等,深入了解北醫在醫學技術及臨床教育方面的設施和經驗。 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豐富辦學經驗,為各醫療專業培養逾52,000名畢業生,具堅實基礎支撐及支持香港醫療體系的發展。大學設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言語治療、護理學等課程,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超過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透過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除了北醫,理大亦與多間內地大學和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就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