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Photo 1

理大二維鐵電體合成及結構研究取得突破 推動微電子、人工智能及量子資訊領域技術發展

鐵電體具自發極化特性,可通過外加電場切換極化方向,一直廣泛應用於電晶體、記憶體和神經形態設備等。二維鐵電體更可實現納米級生產,用於製造超薄電子產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趙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就二維范德華(van der Waals)材料的結構及潛力進行了多項研究,成功研發出可大規模合成二維鐵電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動微電子、人工智能及量子資訊領域的技術發展,從而促進高密度存儲設備、能量轉換系統、傳感技術及催化技術等各種應用的開發。 與傳統材料相比,二維鐵電體擁有多項優勢,包括能展現急速的載流子流動,令數據傳輸、存儲及運算速度更高;材料尺寸亦可顯著縮小,大幅降低能耗;且材料極為纖薄,透明度與柔韌度均非常出色,十分適用於製作需兼具這兩種特性的電子設備。其中,二維硒化銦(In2Se3)的二維五重原子層中同時存在順電性、鐵電性、反鐵電性等多種物相,應用潛力極大。然而,二維硒化銦的各個物相穩定性不明確,具備所需物相的二維硒化銦薄膜亦欠缺大面積合成方法。 研究團隊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技術,直接在原子層面上觀測及分析材料的鐵電疇、疇壁及其他關鍵特徵,發現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製造出二維硒化銦薄膜時,適當地調節作為前體的硒化銦原料中硒和銦的比例,再把製出的薄膜轉移到柔軟或不平整的基底上以引發物相轉變,就能在過程中分別製造出三種純相的二維硒化銦薄膜,實現前所未有的相控合成及精確結構控制。研究成果已於《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刊登。 同時,團隊亦專注於二維范德華材料的開發及潛力探索。他們深入研究了金屬單硫屬化物(即金屬與硫、硒或碲組成的化合物),包括硒化銦,並利用TEM技術識別出這種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塑性變型模式,令二維金屬單硫屬化物材料能擁有超高的可塑性。此發現展現了生產高效能無機塑膠半導體的龐大潛力,並大大推動柔性電子材料、半導體先進積層製造及固態潤滑劑的發展。研究亦已於《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刊登。 團隊最近更利用先進的四維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4D-STEM),揭示了一類存在於擁有扭曲雙層結構的二維材料中的極性渦旋。團隊發現不同的扭曲角度會產生不同的渦旋模式及極性結構,並有可能藉由外部電場或層間位移來調控渦旋模式及極性區域分佈,為研究扭曲二維雙層極性結構的複雜反應提供了寶貴觀點,有助往後在原子尺度上調整浮現的量子特性,製造出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研究已在《Science》期刊上刊載。 理大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UMF)轄下的原子透射電子顯微鏡實驗室(AEML)是促成上述多項研究突破的關鍵,包括通過原子解析度觀測,直接揭示了材料合成及應用的重要機制。以上研究更獲得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楊明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李淑惠教授的研究團隊提供協助與支持。 趙炯教授表示:「這些科學發現將為微電子和集成電路帶來嶄新及具影響力的轉變,並推動開發靈活、耐磨、耐用及高效的電子設備,為各類應用開拓廣闊的發展前景,包括可增強新型記憶體內運算設備的運算能力和速度,並省卻當前晶片運算中所需的運算與記憶單元間的數據傳輸,令社會邁向更高速、更具能源效益且更靈活的科技新時代。」 憑藉多項突破性成果,趙教授的研究項目早前獲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工作亦同時獲得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及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項資助。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及創新

理大參與第二屆亞洲大學科技創新論壇 探討AI對教育和研究的變革性影響

理大參與2月17日至18日在東京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大學科技創新論壇。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CAIEP)與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聯合主辦。 論壇旨在促進亞洲大學之間的合作與知識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並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香港的主要支持院校代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參與了探討人工智能(AI)與教育數碼化變革的圓桌會議,並強調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和技術轉移領域的重要作用。 趙教授指出,AI不僅可用作教育工具,還能促進基礎研究的創新和突破,同時有助於降低技術轉移成本。活動第二天,趙副校長主持了一場與大學領導者的對話交流。 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大學領導者,當中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早稻田大學等。 討論,探索合作機會並建立夥伴關係,以創造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惠及學術界和社會。 理大致力推動轉化研究、科技創新及人才培育,並將持續與全球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以推動科技創新,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2025年2月19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 攜手推動人工智能、6G及Web3.0創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合作項目協議,共同推動人工智能、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領域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憑藉理大的跨學科研究實力和學術專長,以及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提供的重點研發資源和實驗環境,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此外,雙方將建立長期人才交流與培訓機制,包括高等人才聯合培育計劃及博士研究生實習機會,培養高科技精英以滿足未來科技發展的需求。 簽約儀式於2月19日在理大舉行,合作備忘錄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浩先生、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以及中國移動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林二維博士見證下,由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李青教授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院長沈衛中先生簽署。 隨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長、分布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孫琳先生簽署合作項目協議。 張曼莉女士對雙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認可,並指出是次合作不僅推動香港在人工智能、6G和Web3.0等領域的科研和產業發展,透過產學研結合為香港的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還將強化香港高校和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協同方面的聯動。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以應對世界變局,此次和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優勢。雙方將聚焦戰略性的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6G及Web3.0等範疇的技術革新和應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沈衛中先生強調,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前沿科技的發展,並期待通過此次合作,充分發揮中國移動在技術應用、產業影響及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同時推動雙方在前沿技術研究、高端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創新與突破。 理大和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將就人工智能和Web3.0兩大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雙方將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強其任務規劃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創造獨特優勢。在Web3.0方面,雙方將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政策,利用區塊鏈技術建設分散式算力基礎設施,滿足香港大模型研發需求,推動香港金融業的創新和改革,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術上保持競爭優勢。 此外,雙方將聯同中國移動香港公司,進一步開拓衛星融合精確定位和低空經濟研究,利用5G網絡資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進香港智慧城市建設及相關行業的創新應用和發展。 此次合作意義重大,不僅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推動香港與內地科技融合,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科技產業鏈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50110 - Greenland ice sheet melt behaviour-02

理大與國際專家合作運用衛星定位數據 揭示格陵蘭冰蓋融化機制 助預測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蘭冰蓋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結合各種現代大地空間測量技術,包括首次運用衛星定位數據來分析格陵蘭冰蓋基岩的垂直位移情況,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儲量,以揭示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並提供新見解和可靠依據。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發表。 格陵蘭冰蓋面積僅次於南極洲,冰原厚度大約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將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學界對於冰川水的累積、儲存及流失過程仍存在許多疑問。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與來自香港、中國內地、美國、荷蘭及比利時的科學家合作,研究格陵蘭的水文過程,包括融水儲量演變,以了解冰蓋的融化機制及其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冰蓋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導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衛星重力測量技術無法對格陵蘭的水文過程進行區域性評估。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利用以眾多衛星導航系統(GNSS)站點組成的「格陵蘭GNSS觀測網絡」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轄下「重力回溯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提供的衛星重力數據解決此難題。 研究團隊分析了其中22個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點,在2009年至2015年期間的連續數據,以掌握格陵蘭不同區域的融水儲量、基岩彈性變形和垂直位移情況,從而了解冰蓋融水的時空演變過程。GNSS亦有助監察氣候系統中的大規模質量變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儲存量等。 研究發現,夏季融水期間,大部分融水會暫存於冰蓋內,並於七月達到高峰,其後逐漸減少。融水導致格陵蘭GNSS站點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經歷了極端水融,分別令基岩下沉多達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顯示,大多數GNSS站點融水在冰蓋的儲存時間約為八周,但因地區而異,東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約為九周,而南部和東南部則為4.5周。隨着酷熱夏季或成常態,有效地預測高溫年份的融水儲量,對評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關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融水徑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況,團隊建議在較溫暖的年份,將預測流量上調約20%,以作更精確評估。 陳劍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協作項目已籌備多年,除了整合各種現代空間測量技術,團隊更前往偏遠極地考察,有關成果突顯了國際合作為應對嚴峻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區域氣候模型在溫暖年份的預測表現,對於評估未來幾十年的冰蓋演變、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極暖化問題等具重大意義。」

2025年2月18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211 - HKAE Fellow-02

理大三位學者當選香港工程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追求卓越研究,憑藉促進科研進步,為社會發展及人類福祉作出深遠貢獻。理大三名學者獲選為香港工程院院士,表彰他們在工程科學及應用領域的傑出成就。 理大三名當選學者(按英文姓氏)分別是︰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紡織科技講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陶肖明教授;理大傑出研究教授、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土力學講座教授殷建華教授;土木基建講座教授趙曉林教授。 陶教授在智能纖維材料、納米技術、光子纖維和織物、柔性電子和光子器件、紗線製造和紡織複合材料等領域的領先研究,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她帶領的團隊發明了大量新技術,獲得了超過四十 項國際和國家專利。她所發明的技術中,有十項以上已授權給世界各地的企業作工業應用。 她開發了一種新穎的紗線結構,可以達到低扭矩、捻度低、兼具高強度的綜合性能。此外,她發明了一系列用於紡紗機的裝置和測試儀器。Nu-TorqueTM 技術由香港中央紡織公司商品化,其後授權給全球十三家公司。目前,她在智能紡織品和傳感技術方面的研發工作已應用於醫療保健的商業可穿戴產品中,功能包括測試心電圖、呼吸和步態等。 殷教授是發展原創的非線性流變理論以及土的一維(1D)和三維彈性黏塑性(EVP)本構模型的世界領導學者。他基於殷-Graham的非線性流變理論,建立了一維和三維 EVP 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土壤的固結分析,這一研究成果被英國頂級岩土工程期刊《Géotechnique》認定為其60 多年歷史中(1948 年至 2008 年)的一項重要里程碑貢獻。 他提出的兩種方法,即應用殷-Graham的1D和3D EVP模型的數值方法,以及一個簡單的固結沉降分析方法,已被《加拿大地基工程手冊》(2023)採用。另外 ,他提出的EVP模型已被國際流行軟件「Plaxis」和英國帝國學院軟體包「ICFEP」中採用,並被世界各地的岩土工程界廣泛使用。此外,他發明了一種用於直接測量飽和土壤中有效應力的感測器。這項發明解決了「百年未解之謎」,並被譽為「繼太沙基之後土力學領域的另一個重大成就」。 趙教授在結構工程和土木工程領域的研究具深遠影響力,並獲多項全球頂尖的科學獎項和榮譽,包括德國的洪堡研究獎和膺選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他目前的研究重點包括高性能可持續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鋼-混凝土-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混合建築、以及漂浮結構技術。 他在鋼管和組合結構的開發和建造領域,在國際上長踞領導地位。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鋼結構和充填混凝土管結構,在靜態與爆炸載荷、火災、地震和疲勞等各種情況下的表現,進行了極具貢獻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已獲納入澳洲和美國標準、歐洲結構設計標準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他曾擔任國際焊接學會的技術委員會主席,並制定了兩項ISO標準和四本國際設計指南,現已獲世界各地工程師廣泛採用。 香港工程院致力於促進合作、創新和卓越,為工程領域的發展作出貢獻,推動社會進步,促進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來自各個學科領域的傑出院士被譽為領域內的領袖,在工程科學和應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2025年2月14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國家教育部率團到訪 讚揚理大科研實踐產教融合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昨天率團到訪理大,與理大領導層和科研人員會面交流,了解大學的最新發展,尤其是理大在人工智能結合醫療科技的領先科研及其技術轉移方面的成就。其間,吳博士讚揚理大的創新科研充分實踐產教融合,歡迎理大與內地城市、國家科研機構更緊密合作,進一步將技術轉化落地,貢獻兩地科技發展,惠及社群。 隨團代表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四局副局長陳偉先生、國家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兼港澳台辦公室主任楊丹博士、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博士、中聯辦教科部部長王偉明教授,以及國家教育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及中聯辦其他代表。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一眾領導層陪同下,訪問團到訪理大工業中心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並由理大學者介紹和展示多個醫學、健康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新科技項目。當中包括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系統、可應用於癌症的醫療大模型、控制兒童近視加深的近視離焦技術、肝纖維化和脂肪肝評估系統、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系統、檢測和治療腫瘤的虛擬磁力共振成像對比增強系統、助中風患者復康的足踝和踝關節機械人、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人工智能輔助的醫藥產品開發平台,以及結合基因組學和生物醫學技術於精神疾病診斷、治療和病因解析的項目,充分展現理大如何將科研轉化為實用產品及技術,促進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 其後,訪問團與大學領導層及教研人員進行會議交流。吳岩博士表示,國家正致力於全國建立區域轉移轉化中心,下一步將於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網絡,發揮香港的力量。吳博士續指,理大在產教融合,特別是醫工結合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不但追求原始創新,也積極將眼科、藥物研發、康復機械人等創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產品。他又指,國家正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2.0」,糅合人工智能,以改造傳統產業,建立新專業。理大在實踐「醫工結合」方面的工作出色,具備優厚條件參與大灣區醫學轉移轉化中心的戰略工作。 林大輝博士歡迎國家教育部率團到訪,對理大而言是很大的鼓舞。理大矢志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有擔當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助力國家建設教育強國。除了成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去年也舉辦了「理大中華文化節」,致力弘揚中華文化,更將中國歷史和文化相關課程列為本科生必修課。林博士指出,理大的短板是校園面積細小,大學一直尋求發展空間,期望得到特區政府及各界支持,以配合大學的未來發展需要。 蔡若蓮博士表示,理大正高速發展,世界排名和學科排名均向上衝,是本地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力量。香港必須抓緊國家建設帶來的機遇,特別是大灣區建立的技術成果轉化網絡,在北部都會區爭取教育用地外,局方也會在政策上創新求變,以迎接未來各種挑戰。 滕錦光教授強調,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 40 多年的豐富辦學經驗,為各醫療專業培養了 52,000 名畢業生。大學設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言語治療、護理學等課程,擁有逾 1,300 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大量教學科研設施。基於這些優勢,理大具備優越的條件籌辧醫學院。在培養醫科人才時,能發揮學科協同發展的優勢,令醫科人才培育更具成本效益。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左六)與展示科研項目的理大學者合照,(左一起)包括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馬聰教授、眼科視光學院謝欣然教授及何明光教授、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楊紅霞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章偉雄教授、(左七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及胡曉翎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蔡璟教授、機械工程學系張丹教授,以及眼科視光學院紀家樹教授。 訪問團與理大代表進行會議交流。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於會上發言。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於會上發言。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歡迎辭。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介紹理大的最新發展。  

2025年2月14日

活動

20250212 - Prof XIA Yong-02

理大學者榮獲2025年度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大中華區卓越領導獎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夏勇教授,在「第三屆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大中華區會議」上,榮獲「ASCE大中華區卓越領導獎章」。 此獎項表彰夏教授在推動ASCE大中華區分會以及區內土木工程專業發展方面的卓越創新貢獻和傑出領導。該獎項的評選準則涵蓋多個指標,包括專業貢獻、學術影響力和國際參與等。 夏教授一直從事大型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結構損傷識別和子結構方法的研究。作為該領域的專家,他開發的技術已應用於許多標誌性建築,包括 600 米高的廣州塔、632 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主跨度達 1377 米長的青馬大橋、全球最長55公里橋隧組合跨海通道的港珠澳大橋、以及理大行人天橋等。 更多夏教授的研究成果︰ 橋樑結構健康診斷與運維決策的機器學習方法 基於數字孿生的長跨度橋樑健康監測 理大海洋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 ASCE大中華區分會為促進大中華區土木工程發展的重要平台。分會致力促進會員的知識交流、聯繫和專業發展,成員來自多個土木工程子領域,包括結構、岩土、建築、環境、材料和水資源工程等。 Credit: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 (PAIR) 海洋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  

2025年2月12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211 - Prof CS Poon-02

媒體報導:理大學者分享「玻璃環保透水磚」發展與應用

香港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建築業的碳排放佔城市總量的50%以上。因此,推動建造業綠色轉型勢刻不容緩。綠色建築通過應用創新技術與可持續設計理念,致力減少環境負荷,而廣泛應用綠色建材是重要一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環保建材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專注於將廢物轉化為建築材料,研究如何利用建築廢物、玻璃及焚化灰燼等棄置材料,以減少碳排放並改善環境。 潘教授於《識「碳」再出發》短片中,分享他「玻璃環保透水磚」的研究。該研究成品採用建築廢物循環再生技術,利用低碳方式製造,將回收玻璃磨成粉取代水泥,大幅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另外,「玻璃環保透水磚」不僅能減輕堆填區的負擔,還能有效應對雨水積聚和水浸風險,並能將二氧化碳吸收封存於建築材料中,實現吸碳效果。 面對建築業對綠色設計的需求,潘教授深信透過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環境並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貢獻力量。  

2025年2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93)

Diversity foster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tackle vital societal challeng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 holding dual PhD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Prof. Johan F. Hoorn, Full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nd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and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Quantum Technology (RIQT)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uniquely integrates science and the arts, focusing on logic-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echnology. His work aims to integrate personality and emotion into robot design, fostering more na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machines. Drawn to PolyU after a global tour for a documentary on his social robots addressing loneliness in older adults, Prof. Hoorn appreciates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sects affective computing and social robotics, exploring emotional ambiguity in decision-making through quantum probability. One of his notable projects, which was awarded a grant under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s 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 2024/25, focuses on "Social Robots with Embedded Large Language Models Releasing Stress among the Hong Kong Population." This initiative aims to develop social robots that can provide customised mental care and support,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those underserved by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rof. Hoor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iversity in driv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o foster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intricate societal challenges. At PolyU, he finds an inspiring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reative design and deep exploration of quantum models, backed by supportive leadership. Prof. Hoorn said, “It’s the only place I have ever worked where I can do creative design and simultaneously delve into quantum probability to model robot behaviour.”

2025年2月10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培育醫學專業人才 推動放射腫瘤學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一大)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雙方在教育及醫療創新方面的合作,包括攜手培育醫學專業人才及促進聯合醫學研究等。是次合作將結合理大於醫療化驗科學和放射學領域的教學及研究實力,以及山一大在腫瘤放射治療的臨床工作及前沿科技應用經驗,推動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及研究發展。 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上月於山東濟南舉行,在山東省副省長陳平先生、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理大診斷科學及分子遺傳學講座教授葉社平教授、山一大黨委書記劉思金教授及山一大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院士的共同見證下,由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和山一大黨委副書記王宇軒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岑浩强教授表示:「這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是理大與山一大攜手邁向醫學教育與研究新高峰的重要一步。我們將結合理大在醫療科技領域的科研實力,以及山一大在腫瘤治療的豐富臨床經驗,共同開拓放射腫瘤學的未來發展。」 王宇軒教授表示:「山一大與理大的合作,是基於雙方在醫學領域的共同願景。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合作,進一步加強兩校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及臨床實踐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國家醫療事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理大與山一大將積極開拓各種學術及專業交流,探索共同培育醫學專業人才、共建聯合實驗室等合作潛力,期望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培育未來的醫學人才,提升放射腫瘤學研究的成果,為提高國家及香港醫療水平作出貢獻。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團隊亦出席同場由山一大附屬腫瘤醫院和山東省抗癌協會主辦的「第二屆腫瘤粒子治療大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逾2,000名專家一同探討國內外腫瘤粒子治療的新理念、技術和成果。會上,蔡璟教授更獲邀以人工智能在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前景為主題發表演說。

2025年2月7日

研究合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