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国际空间科技创新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并与空间应用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由赵汝恒教授及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王珂先生签署。双方将围绕太空制造丶月球探测丶电子信息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化科研协作,支持国家空间战略部署和促进国际空间科学发展。 理大凭藉其国际化科研网路与创新技术积累,在探月工程等领域已取得突出成果,例如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为国家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空间应用中心则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丶载荷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厚工程实力。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和创新资源的有效协同,打造跨地域科研平台,将合作建设太空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展开长期实质性的科研工作,并将联合举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丶专题讲座等活动,共同推动国际合作丶推进人员互访交流,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先生热情地欢迎理大代表团到访,并表示:「我们非常重视与理大的合作。理大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及参与国家航天任务,在太空制造丶卫星遥感丶信息通讯丶人工智能等多个优势领域深耕多年,我相信双方的合作必定能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国家航天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赵汝恒教授衷心感谢空间应用中心对理大的信任及支持,并强调:「香港高校的国际化资源与内地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将释放强强联合的创新潜力。理大将继续秉承『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校训,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与空间应用中心同心同行,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香港智慧。」 此次合作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科研协同迈向更高水准,未来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空间科学丶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完***

2025年4月8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丶北京交通大学和港铁学院合办 「一带一路」轨道交通高级管理及专业人才培训项目 培育专才 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以至全球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轨道交通领域的交流及培育行业专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丶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大)及港铁学院发挥在学术丶科研及铁路营运方面的优势,携手合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高级管理及专业人才培训项目(培训项目),搭建跨区域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綫国家及地区的轨道交通发展及提升业界的整体卓越水平。培训项目於二零二五年四月七日正式展开,吸引来自十三个国家及地区合共四十四位轨道交通营运高级管理人员及学者专家参加。 合作三方早前签署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今次的培训项目为当中首个合作。培训项目以「可持续轨道交通:规划丶运营与新技术」为主题,除一系列专题讲座及互动研讨会外,亦会到访两地的轨道交通营运商及学院,包括港铁公司的车厂及训练中心丶理大的智能铁路研究实验室及北京交大的研究中心等。透过资深从业员和轨道交通的专家和学者分享两地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经验,参加者能深入了解轨道交通从规划建设到营运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发展,同时重点探讨数码化丶自动化及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的应用。 港铁学院昨天(四月七日)举行培训项目的启动礼,由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丶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锺志勇教授丶北京交大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柏贇教授丶港铁学院校长郑惠贞女士及港铁学院院长何天健博士主持启动礼。 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在智慧铁路领域拥有领先的科研实力,很高兴与港铁学院及北京交大携手推出此项目,将理大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人士和专家分享。我们期望藉此合作继续推动研究创新,与更多地区建立合作夥伴关系,为香港丶国家以至全球的轨道交通发展作出贡献。」 北京交大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柏贇教授表示:「北京交大非常荣幸与港铁学院丶理大共同举办此次『一带一路』轨道交通高级管理及专业人才培训项目。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我们期待以此次合作为契机,与全球同行分享营运管理经验丶共同探讨行业的前沿趋势,推动可持续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为构建绿色低碳丶智慧互联的未来交通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港铁学院院长何天健博士表示:「此培训项目结合顶尖大学的学术精髓与营运者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但深入探讨规划丶营运及塑造轨道交通未来的尖端技术,更作为促进业界丶政府部门与学术研究者对话与合作的协作平台。我期待三方的合作能有助於构建更强大及更具连结性的轨道交通社群,以应对全球对轨道交通网络的需求,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培训项目於四月七日至十九日先後在香港及北京举行,详情可参阅连结(只备英文版)。项目参加者包括澳洲丶肯亚丶马来西亚丶缅甸丶尼日利亚丶巴基斯坦丶新加坡丶泰国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丶越南丶朝鲜丶以及内地与香港的代表。 ***完***

2025年4月8日

活动 工程学院

Photo 1

理大举办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成立典礼暨学术论坛 促进跨学科研究协作 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响应特区政府扩展本地创新科技人才库的政策,于今年正式成立第十所学院——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Faculty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简称 FCMS),以推动应用数学、计算、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教育,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今日,理大举行学院的成立典礼暨学术论坛,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莅临,联同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及大学一众管理层代表主礼,与一众嘉宾共襄盛举,见证学院的诞生。活动亦设有以「未来人工智能运算」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邀请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出席,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随着新兴科技迅速推动社会转型,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端人才与技术专业的需求殷切。为积极响应此趋势,理大于一月成立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整合应用数学系、电子计算学系及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三大学术单位的资源与实力,提供多元化的本科课程、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及涵盖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计算、区块链科技、元宇宙科技等新兴科技的硕士课程,致力培育具备前瞻视野及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致辞中指:「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积极扩大创新科技人才库,并装备年轻一代掌握未来所需的技能。我们将继续推动科学及数学教育和加强数码教育,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展望未来,创新科技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理大的新学院必定在培育未来人才方面发挥关键角色,以应对人工智能与数码转型时代日益殷切的人才需求。」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新兴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与整个社会。而理大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迅速响应社会与业界不断演变的需求。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的成立,正响应人工智能时代对科技人才与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学院将成为推动跨学科协作与创新的强大平台,为香港、国家及全球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暂任院长、视觉计算讲座教授陈长汶教授表示:「作为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理大于2022年率先在本科课程引入『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AIDA)元素,是全球首家将人工智能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的大学。众所周知,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建基于运算与数学这两大核心基础,这亦是我们新学院组成架构的独特之处。」 典礼后紧接举行的学术论坛,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担任主讲,包括香港大学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及讲座教授马毅教授、岭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姚新教授、智像未来(HiDream.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博士,及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 杨红霞教授。他们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教育方向及技术应用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启发与会者思考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此外,理大最近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协作平台,与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的学者携手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开发拥有深厚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动香港成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高地。未来,理大亦将成立语文教育研究院,致力运用人工智能与其他科技,革新大学语言教育模式。 理大上月亦向特区政府提交建议书,争取设立全港第三所医学院,计划结合理大在医疗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以及逾四十五年来培育超过五万名医疗专才的经验,培养新一代未来医生以迎接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医疗新时代。 更多關於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資料,請參考:https://www.polyu.edu.hk/fcms/   ***完***

2025年4月7日

活动 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

Photo 1

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 推动创新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慷慨捐助成立专注於全球气候变化的开创性策略研究院—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该研究院旨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致力为城市与乡郊地区提供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理大今日於唯港荟酒店举办研究院成立典礼,同场并举办学术论坛,吸引近300名师生和专家出席。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汇聚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包括知名学府清华大学丶南京大学丶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多个政府部门与业界的合作夥伴。研究院将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科学智库,达成「政丶产丶学丶研丶用」深度融合,为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於欢迎辞中表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这个具前瞻性的项目能够落实,有赖潘乐陶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潘博士是理大杰出校友丶大学院士,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理大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为社会福祉作出重大贡献。」 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兼理大院士潘乐陶博士於典礼上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必须携手合作,透过科研与创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韧性。我十分高兴能支持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期望研究院日後能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中心,聚焦城市与乡郊地区的气候适应型韧性基础设施,推动创新及政策交流,并为香港丶国家及全球社会制定基础设施的指引丶标准及最佳实践。」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及措施,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相关努力,同时强调在绿色科技与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他说:「建设具气候韧性的城市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保护我们的财产,更关乎保护我们的生命。在我们庆祝理大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之际,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建构一个具气候韧性的香港,为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缔造新的生态文明。」 研究院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出任院长,致力於以下四大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丶城市基建与韧性丶乡村社区与灾害应对,以及气候适应政策与实施。 理大於成立典礼同场举办公开论坛,主题涵盖香港及周边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丶基础设施的监测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丶发展和提升能源—建筑—交通—水多部门协同效应以增强城市韧性丶基於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水灾害管理丶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气候韧性研究丶以及智慧平台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技术模组多个范畴。 为支持理大在智慧城巿及可持续能源的相关研究工作,潘乐陶慈善基金近年已助理大成立两所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及设立两个相关领域的励学教授席。最新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理大在气候适应和基建韧性方面的科研实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将设立多个研究项目与基金,包括「韧性基础设施」研究基金(CRIRS)丶「韧性基础设施」访问学者计划(CRIF)及「韧性基础设施」杰出学人讲座(CRIDLS)。 更多关於研究院资料,请参考:https://www.polyu.edu.hk/ricri/ 潘乐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将达成「政丶产丶学丶研丶用」深度融合,推动相关科技的创新与交流,为香港丶国家及全球带来实质贡献。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和措施,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相关努力。 滕锦光教授表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院院长周晋峰博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先生祝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 研究院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出任院长。 理大同场举办公开论坛,吸引数百位师生和专家出席。 ***完***

2025年4月2日

活动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

Photo 1

理大培育生物医药初创ABRAM 成为首家香港初创企业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联合创立的「亚伯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ABRAM)成功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Roche Accelerator),为首家获选加入此着名创新孵化中心的香港初创企业。ABRAM为理大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其研发的突破性药物ABarginase为肥胖症丶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相关代谢疾病提供理想治疗方案。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将有助加速ABarginase 的开发进程和临床应用,让全球更多病患者受惠。 ABRAM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丶卢家骢慈善基金药物科学教授丶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主任梁润松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副教授沈秀媛教授联合创办,旨在进一步将团队合作研发的ABarginase产业化。 ABarginase是利用创新药物设计和先进蛋白质工程研发的新一代重组人类精氨酸酶长效制剂,以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增强疗效,同时减少给药频率。临床前数据显示,ABarginase 在显着减轻体重丶回复健康身体成分丶逆转胰岛素阻抗和减轻炎症方面具卓越潜力。因此,其特性可有效针对导致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为代谢病提供崭新治疗方法。ABarginase凭突破性成果荣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国际发明家协会最佳发明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奖」。 瑞士跨国企业罗氏(Roche)是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体外诊断的领导者,致力於不断探索从前沿科学到疾病诊断与治疗药物的成果转化,在抗肿瘤丶免疫丶抗感染丶眼科丶神经科学丶心血管丶肾脏和代谢领域拥有差异化药物。罗氏中国加速器是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为专注於制药丶诊断丶个体化医疗丶数字化及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的成员企业提供支持。「颠覆性创新」是罗氏中国加速器筛选成员的关键标准之一,少於5%申请者可成功入选。作为成员企业, ABRAM可获罗氏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促进ABarginase 的临床开发,将此前沿疗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 梁润松教授表示:「能成为首家香港初创企业入选罗氏加速器这个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我们团队莫大的荣誉,同时也肯定了理大和中大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相信,罗氏与ABRAM之间的战略合作,结合跨国制药公司的资源和香港的基础科研优势,将加速ABarginase的临床转化。」 沈秀媛教授表示:「ABRAM的目标与罗氏的愿景『先患者之需而行』同出一辙,罗氏中国加速器的指导和资源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优势,让团队更好地将ABarginase带给数以百万计肥胖症患者,为他们带来新希望。」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衷心祝贺ABRAM,并表示:「理大致力赋能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以推动其科研成果转化丶开发具影响力的实际应用方案。ABRAM的成就证明了大学在推动科研创新的努力,也体现了跨校合作如何促进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我们期待ABarginase能为全球医疗保健行业带来正面影响,亦会继续支持理大初创追求创新,开发更多拯救生命丶提升生活品质的科技,并推出市场,造福社群。」 理大积极培养创新和创业精神,栽培有志以创新解决方案应对社会问题的新一代企业家,透过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并让它们在各个发展阶段,从教育丶研发构思,到孵化丶加速和融资,都得到全面支持。理大至今已培育超过 500 家初创企业,其中包括四家独角兽企业。 ***完***

2025年4月1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奥运重剑金牌得主江旻憓莅临理大 与师生聚首交流 鼓励年轻人以热诚与坚毅追求梦想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全人教育,透过举办多元化活动,包括邀请社会杰出人士分享成功经验,勉励年轻人拥抱理想,创建未来。今天,理大於赛马会综艺馆举办「学务长专题讲座系列:追梦人生」,邀请了三度出战奥运丶并於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中国香港夺得史上首面女子个人重剑金牌的运动员江旻憓小姐担任主讲嘉宾。她分享了作为学生运动员的成长生涯,以及夺得奥运金牌的心路历程,启发年轻人以热诚与坚毅勇敢追梦。 活动吸引约一千名嘉宾丶理大管理层与师生参与。江旻憓小姐以「微笑同行丶骏步人生」为主题,畅谈她从运动员到奥运冠军的蜕变之路,分享如何在国际体育竞赛与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丶培养坚毅精神,以及在体育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 江旻憓小姐不仅是奥运金牌得主和世界排名第一的剑击运动员,亦拥有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士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她现任香港赛马会助理对外事务经理,协助推动青少年与体育发展,并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务,致力回馈社会。 江旻憓小姐表示:「我很幸运遇上剑击,找到自己最热爱的事情。能够在巴黎奥运赢得冠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属於为运动员加油,在背後支持我们的每一位。大家对运动员的支持十分重要,能够让我们全心全意去训练,并在比赛场上代表中国香港,做到最好。其中,香港赛马会多年来大力支持香港的社区及精英运动发展,以及一些大型体育设施的兴建,为香港精英体育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让不同年龄丶背景和能力的人士均可享受运动的乐趣。现在我加入了马会这个大家庭,期望可以在这个新岗位上,继续为香港的体育发展出一份力,贯彻马会致力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宗旨。」 讲座的对谈环节由理大暂任学务长梅国威教授与香港赛马会公共事务副总经理(慈善传讯)李臻先生共同主持。江旻憓小姐更与两位理大学生运动员代表:剑击运动员关尔敏小姐及柔道运动员麦康年先生进行交流,就学业与体育双轨发展丶高效时间与压力管理,以及如何在赛场上实现自我突破等方面,分享其个人见解和实战心得。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在致辞时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江旻憓小姐亲临校园演讲。江小姐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她在体坛内外的热诚和奋斗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励志典范。希望理大的同学们能学习其追求卓越的决心与坚毅。理大一直支持体育发展及学生运动员的培育,因为体育所培养的重要素质,如团队协作丶纪律丶抗逆力及坚毅精神等,在应对人生挑战丶促进个人成长及社会进步中尤为重要。」 香港赛马会多年来致力推动青年发展与教育,并大力支持理大的发展。除协办本次活动外,历年来亦透过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向理大提供坚实的支持与资助,助力理大发展成为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其中包括资助兴建赛马会综艺馆和赛马会创新楼等主要校园设施,以及支持理大各项重点策略范畴的项目。近年,香港赛马会捐助理大成立赛马会创科实验室,支持「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的理大学者。同时捐助应用社会科学丶社会创新及康复治疗科学等领域的项目,并为理大学生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奖学金。 理大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大学提供多项计划,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员在学业及运动双轨发展。其中,自1998年成立的「杰出运动员推荐计划」,至今已取录了逾1,500名优秀运动员。此外,理大亦提供「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SALSA)」,以及与香港体育学院合办的「精英运动员学习计划」。而「德艺计划(STARS)」不仅涵盖体育领域,更为在艺术文化丶领袖力丶社区服务及STEM方面具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全面支持,促进其全人发展。 ***完***

2025年3月31日

活动 学生事务处

Photo 1

理大医工结合科研成果入选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工结合科研成果於北京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亮相,向全球展示其在医学及健康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雄厚实力。理大代表亦应邀出席多场学术论坛,与全球顶尖科学家丶领军企业家丶创业家丶资深投资者丶专业技术经理人等各界精英,共同推进全球创科交流与合作。 今届年会於3月27日至31日举行,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其间举行了包括约60 场平行论坛丶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丶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和重大成果专场发布等大型活动,以及多场文化交流丶科学普及专案路演等,为参加者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多年来,理大在医工结合丶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科研累积丰富经验,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硕果累累,为推动全球医学及健康领域的教学丶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作出贡献。逾170位专家学者丶投资人丶技术经理人对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2项创新项目进行谘询评议,理大共有三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是与会香港机构中唯一有创新项目成功入榜,包括眼科视光学院主任兼视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家树教授研发,用於精确测量和分析角膜形态的便携式设备;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胡晓翎教授研发,有助中风患者复康的「移动式外神经肌骨系统」;以及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兼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郑永平教授研发,用於测量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便携式超声系统「Liverscan®」。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应邀为「京港科技创新论坛」担任主题讲者,以「深化京港科创合作,汇聚前沿科研力量」为题,阐述京港及大湾区的创新发展现况丶跨区域科技合作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丶科技协作的核心优势和战略意义等,透过京港合作打通国际科技合作桥梁,助力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赵教授的演讲也强调如何立足北京,深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并连接全球创新网络,使京港及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支点。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创新网络中的中国方案。 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总监兼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秘书长王家达先生於「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分享理大在促进知识转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策略丶发展模式和实践案例,以及深化与内地产学研合作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丶加强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成果,为促进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宝贵参考。他亦於「全球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年会」上,与全球各地技术经理人协会及业界代表,就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丶人才培训及队伍建设等议题作深入探讨。 中关村在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也是面向全球高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自2007年创办以来,中关村论坛紧扣「创新与发展」的主题,至今已成为全球性丶综合性丶开放性的创新科技高端国际论坛。 ***完***

2025年3月31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与中信集团携手成立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 促进前沿技术产学研协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昨日签署框架协议,探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创新,透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创新发展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双方亦达成协议,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学 – 中信集团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推进校企之间的创新合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及数字政策办公室副数字政策专员(数字基建)张宜伟先生出席框架协议签署及揭牌仪式。在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先生及总经理张文武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王国权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框架协议。滕锦光教授及奚国华先生随即为「香港理工大学 – 中信集团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实验室正式成立。 此外,在滕锦光教授丶赵汝恒教授丶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丶奚国华先生丶张文武先生丶王国权先生及中信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总经理赵磊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陈小君教授亦分别与中信集团旗下四间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丶中信国际电讯丶中信泰富特钢及中信银行的代表,签署三项合作协议及一项合作意向书。 张曼莉女士致辞中表示:「中信集团作爲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理大作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均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应用场景。此次双方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必将爲香港科创建设注入新活力,发挥香港『背靠祖国丶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打造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産学研企 』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丶技术开发与産业转化的无缝对接。人工智能是香港全力发展的关键产业,特区政府更高度重视,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发展及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和投资於人工智能等策略性产业,我们亦将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人工智能的上游研发与中下游应用场景开拓。」 滕锦光教授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理大今年一月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进一步深化数智科技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将成立『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我们很荣幸能与中信集团合作,在香港成立首个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这不仅是对理大科研实力的认可,更是双方优势互补丶合作共赢的良好开端,既能为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积极作用,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 奚国华先生表示:「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立,不仅标志着中信和理大校企合作迈出了新步伐,更爲中信集团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爲推动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对於中信集团与理大未来合作,奚国华先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共促科技研发攻关,二是共育高端创新人才,三是共建繁荣合作生态。」 理大与中信集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涵盖人工智能丶具身智能丶工业智能丶金融科技丶数据优化和数字转型的前沿科技探索,积极培育工程和研究人才,推动学术交流,实现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 在滕锦光教授(後排左三)丶赵汝恒教授(後排左二)丶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後排左一)丶奚国华先生(後排右四)丶张文武先生(後排右三)丶王国权先生(後排右二)及赵磊先生(後排右一)的见证下,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陈小君教授(前排中)亦分别与中信集团旗下四间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丶中信国际电讯丶中信泰富特钢及中信银行的代表,签署三项合作协议及一项合作意向书。 一众政府丶理大及中信集团代表合照。 ***完***

2025年3月28日

活动 应用数学系

Photo 1

理大举办「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专题讲座 前外交部大使主讲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及全球视野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丶香港孔子学院和内地发展处,联同外交学院合办的「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专题讲座於今天举行,邀得两位前外交部大使亲临主讲,围绕两大主题包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以及中俄关系发展分享专家见解。逾200名理大师生丶校友及公众人士出席,一同探讨中国外交政策发展,以及当前国家在外交上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致辞时表示:「中国和平崛起,透过改革开放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新时代,香港必须充分发挥『一国两制』 的优势,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配合国家做好外交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高等院校肩负培育人才和未来领袖的使命,理大致力培育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有担当丶能造福社会,贡献国家,包括本科生必须修读中国历史与文化有关的课程。非常感谢两位大使的精彩分享,让师生们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丶特点丶理念和实践,开拓他们的全球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助力深化国际合作和交往。」 中国前驻捷克及罗马尼亚大使霍玉珍大使致力於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历任多项外交职务,包括中国驻捷克共和国大使馆参赞及外交部欧亚司副司长等。会上,霍大使以「积极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实现新发展」为题,讲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源起,并展示在铁路和港口基建丶联合制造丶高新技术丶绿色环保丶文教旅游丶金融丶医药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合作成果,如何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并展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前景。 霍大使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是双方在新形势下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欧关系整体和均衡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促进双边关系更好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及抵御全球挑战的重要保障。合作机制启动至今13年来,双方共同打造了全方位丶多层次的发展新格局,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让国家及中东欧各国人民受惠。未来,双方应提升合作规模与质量,加强绿色能源丶高新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并完善合作机制,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 另一位主题讲者为中国前驻格鲁吉亚及塔吉克斯坦大使岳斌大使,现任外交学院特聘教授,从事外交工作37年,专注中欧亚关系,曾任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参赞丶驻立陶宛共和国大使馆参赞,以及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等。岳大使以「百年变局背景下的新时代中俄关系」为题,阐述国际形势在政治丶经济及安全等层面的乱象及变局;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丶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特点丶战略价值及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岳大使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21世纪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前瞻性科学判断。新兴市场经济体系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改变,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因素。多年来,中俄关系不断深化,由互视友好国家到建立战略协作夥伴关系,再到建立全面战略协作夥伴关系,以及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夥伴关系,体现了两国在政治互信丶利益融合和战略协同等方面的推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特点是坚持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并通过完备的交往机制丶蓬勃的经贸合作丶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丶国际及地区事务的团结协作等,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夥伴关系。 ***完***

2025年3月27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与安利(中国)共建「植物营养素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安利(中国)早前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成立「植物营养素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双方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专项科研资金,携手培养博士後人才,并透过建立植物营养素资料库及开发功能评估模型等,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升级。 合作备忘录在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以及安利(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杜军博士丶高级科学家陈亮博士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安利(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韩强先生代表签署。双方代表亦为「植物营养素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进行揭牌仪式,二十多位专家出席,共同见证此重要时刻。 黄永德教授致辞时表示,随着大众对植物营养素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此次合作具有巨大潜力,联合实验室将抓紧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商品化机遇,研发崭新解决方案,为人类健康丶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裨益。会上,韩强先生亦介绍了安利(中国)多年来在植物营养素方面积累的研发和市场经验,强调可与理大的卓越科研团队优势互补。 同日下午,安利(中国)代表与理大师生进行交流活动。由理大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认知功能改善及健康管理前沿论坛」吸引了逾百名师生参与。陈亮博士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郑传忠教授丶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陈向燕博士,分别就植物化学物质作用机制丶脑神经退化性疾病介入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此外,杜军博士为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学生授课,介绍安利以植物营养素为核心构建的研发模型如何推动现代化大健康産业的发展。 透过此次合作,双方将结合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推动植物营养素领域研究的发展,为实现健康老龄社会迈出重要一步。 ***完***

2025年3月27日

活动 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