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與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推動國際空間科技創新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並與空間應用中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由趙汝恒教授及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王珂先生簽署。雙方將圍繞太空製造、月球探測、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深化科研協作,支持國家空間戰略部署和促進國際空間科學發展。 理大憑藉其國際化科研網路與創新技術積累,在探月工程等領域已取得突出成果,例如為「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空間應用中心則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載荷技術等方面具有深厚工程實力。雙方通過優勢互補和創新資源的有效協同,打造跨地域科研平台,將合作建設太空製造技術聯合實驗室,展開長期實質性的科研工作,並將聯合舉辦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活動,共同推動國際合作、推進人員互訪交流,為國家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 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先生熱情地歡迎理大代表團到訪,並表示:「我們非常重視與理大的合作。理大一直以來積極響應及參與國家航天任務,在太空製造、衛星遙感、信息通訊、人工智能等多個優勢領域深耕多年,我相信雙方的合作必定能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推動國家航天工程技術的創新發展。」 趙汝恒教授衷心感謝空間應用中心對理大的信任及支持,並強調:「香港高校的國際化資源與內地的工程實踐能力結合,將釋放強強聯合的創新潛力。理大將繼續秉承『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校訓,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與空間應用中心同心同行,為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貢獻香港智慧。」 此次合作標誌著內地與香港科研協同邁向更高水準,未來將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應用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完***

2025年4月8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港鐵學院合辦 「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 培育專才 推動「一帶一路」國家以至全球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

為促進軌道交通領域的交流及培育行業專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交大)及港鐵學院發揮在學術、科研及鐵路營運方面的優勢,攜手合辦「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培訓項目),搭建跨區域的知識共享與交流平台,以推動「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及地區的軌道交通發展及提升業界的整體卓越水平。培訓項目於二零二五年四月七日正式展開,吸引來自十三個國家及地區合共四十四位軌道交通營運高級管理人員及學者專家參加。 合作三方早前簽署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議,今次的培訓項目為當中首個合作。培訓項目以「可持續軌道交通:規劃、運營與新技術」為主題,除一系列專題講座及互動研討會外,亦會到訪兩地的軌道交通營運商及學院,包括港鐵公司的車廠及訓練中心、理大的智能鐵路研究實驗室及北京交大的研究中心等。透過資深從業員和軌道交通的專家和學者分享兩地軌道交通的發展和經驗,參加者能深入了解軌道交通從規劃建設到營運管理的整個生命週期發展,同時重點探討數碼化、自動化及綠色能源等前沿技術的應用。 港鐵學院昨天(四月七日)舉行培訓項目的啟動禮,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鍾志勇教授、北京交大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柏贇教授、港鐵學院校長鄭惠貞女士及港鐵學院院長何天健博士主持啟動禮。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在智慧鐵路領域擁有領先的科研實力,很高興與港鐵學院及北京交大攜手推出此項目,將理大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人士和專家分享。我們期望藉此合作繼續推動研究創新,與更多地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軌道交通發展作出貢獻。」 北京交大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柏贇教授表示:「北京交大非常榮幸與港鐵學院、理大共同舉辦此次『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作為中國軌道交通領域的重要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基地,我們期待以此次合作為契機,與全球同行分享營運管理經驗、共同探討行業的前沿趨勢,推動可持續軌道交通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為構建綠色低碳、智慧互聯的未來交通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 港鐵學院院長何天健博士表示:「此培訓項目結合頂尖大學的學術精髓與營運者寶貴的實踐經驗,不但深入探討規劃、營運及塑造軌道交通未來的尖端技術,更作為促進業界、政府部門與學術研究者對話與合作的協作平台。我期待三方的合作能有助於構建更強大及更具連結性的軌道交通社群,以應對全球對軌道交通網絡的需求,並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培訓項目於四月七日至十九日先後在香港及北京舉行,詳情可參閱連結(只備英文版)。項目參加者包括澳洲、肯亞、馬來西亞、緬甸、尼日利亞、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朝鮮、以及內地與香港的代表。 ***完***

2025年4月8日

活動 工程學院

Photo 1

理大舉辦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成立典禮暨學術論壇 促進跨學科研究協作 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興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響應特區政府擴展本地創新科技人才庫的政策,於今年正式成立第十所學院——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Faculty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簡稱 FCMS),以推動應用數學、計算、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教育,為經濟注入新動力。今日,理大舉行學院的成立典禮暨學術論壇,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蒞臨,聯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大學一眾管理層代表主禮,與一眾嘉賓共襄盛舉,見證學院的誕生。活動亦設有以「未來人工智能運算」為主題的學術論壇,邀請多位頂尖專家學者出席,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與應用前景。 隨著新興科技迅速推動社會轉型,人工智能時代對高端人才與技術專業的需求殷切。為積極回應此趨勢,理大於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整合應用數學系、電子計算學系及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三大學術單位的資源與實力,提供多元化的本科課程、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及涵蓋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計算、區塊鏈科技、元宇宙科技等新興科技的碩士課程,致力培育具備前瞻視野及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致辭中指:「政府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積極擴大創新科技人才庫,並裝備年輕一代掌握未來所需的技能。我們將繼續推動科學及數學教育和加強數碼教育,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援。展望未來,創新科技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不斷上升。理大的新學院必定在培育未來人才方面發揮關鍵角色,以應對人工智能與數碼轉型時代日益殷切的人才需求。」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新興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業與整個社會。而理大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能夠迅速回應社會與業界不斷演變的需求。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的成立,正回應人工智能時代對科技人才與創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學院將成為推動跨學科協作與創新的強大平台,為香港、國家及全球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暫任院長、視覺計算講座教授陳長汶教授表示:「作為世界級研究型大學,理大於2022年率先在本科課程引入『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AIDA)元素,是全球首家將人工智能納入本科生必修課的大學。眾所周知,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建基於運算與數學這兩大核心基礎,這亦是我們新學院組成架構的獨特之處。」 典禮後緊接舉行的學術論壇,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擔任主講,包括香港大學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及講座教授馬毅教授、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姚新教授、智像未來(HiDream.a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梅濤博士,及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 楊紅霞教授。他們就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教育方向及技術應用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啟發與會者思考未來科技的無限可能。 此外,理大最近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為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協作平台,與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的學者攜手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開發擁有深厚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動香港成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創新高地。未來,理大亦將成立語文教育研究院,致力運用人工智能與其他科技,革新大學語言教育模式。 理大上月亦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爭取設立全港第三所醫學院,計劃結合理大在醫療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以及逾四十五年來培育超過五萬名醫療專才的經驗,培養新一代未來醫生以迎接人工智能驅動的未來醫療新時代。 更多關於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資料,請參考:https://www.polyu.edu.hk/fcms/   ***完***

2025年4月7日

活動 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

Photo 1

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 推動創新方案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挑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慷慨捐助成立專注於全球氣候變化的開創性策略研究院—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RICRI)。該研究院旨在成為全球領先的研究與發展機構,致力為城市與鄉郊地區提供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理大今日於唯港薈酒店舉辦研究院成立典禮,同場並舉辦學術論壇,吸引近300名師生和專家出席。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匯聚來自香港及中國內地頂尖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學者,包括知名學府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及多個政府部門與業界的合作夥伴。研究院將提供一個跨學科研究平台,構建高效協同的科學智庫,達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於歡迎辭中表示:「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應對氣候變化迫切挑戰的重要里程碑。這個具前瞻性的項目能夠落實,有賴潘樂陶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潘博士是理大傑出校友、大學院士,長期以來一直支持理大的發展,讓我們能夠為社會福祉作出重大貢獻。」 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兼理大院士潘樂陶博士於典禮上說:「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社會各界必須攜手合作,透過科研與創新技術,提升基礎設施的韌性。我十分高興能支持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期望研究院日後能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研究中心,聚焦城市與鄉郊地區的氣候適應型韌性基礎設施,推動創新及政策交流,並為香港、國家及全球社會制定基礎設施的指引、標準及最佳實踐。」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在致辭中闡述了政府為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制定的減碳策略及措施,以及加強氣候適應能力和韌性的相關努力,同時強調在綠色科技與綠色金融領域取得的進展。他說:「建設具氣候韌性的城市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保護我們的財產,更關乎保護我們的生命。在我們慶祝理大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成立之際,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建構一個具氣候韌性的香港,為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締造新的生態文明。」 研究院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出任院長,致力於以下四大研究方向,包括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城市基建與韌性、鄉村社區與災害應對,以及氣候適應政策與實施。 理大於成立典禮同場舉辦公開論壇,主題涵蓋香港及周邊地區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和預測、基礎設施的監測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發展和提升能源—建築—交通—水多部門協同效應以增強城市韌性、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和水災害管理、農村基礎設施和社區氣候韌性研究、以及智慧平台與韌性城市基礎設施技術模組多個範疇。 為支持理大在智慧城巿及可持續能源的相關研究工作,潘樂陶慈善基金近年已助理大成立兩所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及設立兩個相關領域的勵學教授席。最新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RICRI)的成立將進一步鞏固理大在氣候適應和基建韌性方面的科研實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將設立多個研究項目與基金,包括「韌性基礎設施」研究基金(CRIRS)、「韌性基礎設施」訪問學者計劃(CRIF)及「韌性基礎設施」傑出學人講座(CRIDLS)。 更多關於研究院資料,請參考:https://www.polyu.edu.hk/ricri/ 潘樂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將達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相關科技的創新與交流,為香港、國家及全球帶來實質貢獻。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在致辭中闡述了政府為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制定的減碳策略和措施,以及加強氣候適應能力和韌性的相關努力。 滕錦光教授表示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應對氣候變化迫切挑戰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可持續發展科學院院長周晉峰博士代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先生祝賀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成立。 研究院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出任院長。 理大同場舉辦公開論壇,吸引數百位師生和專家出席。 ***完***

2025年4月2日

活動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

理大培育生物醫藥初創ABRAM 成為首家香港初創企業入選羅氏中國加速器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聯合創立的「亞伯蘭生物醫藥有限公司」(ABRAM)成功入選羅氏中國加速器(Roche Accelerator),為首家獲選加入此著名創新孵化中心的香港初創企業。ABRAM為理大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初創,其研發的突破性藥物ABarginase為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相關代謝疾病提供理想治療方案。入選羅氏中國加速器將有助加速ABarginase 的開發進程和臨床應用,讓全球更多病患者受惠。 ABRAM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盧家驄慈善基金藥物科學教授、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梁潤松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教授聯合創辦,旨在進一步將團隊合作研發的ABarginase產業化。 ABarginase是利用創新藥物設計和先進蛋白質工程研發的新一代重組人類精氨酸酶長效製劑,以提供持續的治療效果,增強療效,同時減少給藥頻率。臨床前數據顯示,ABarginase 在顯著減輕體重、回復健康身體成分、逆轉胰島素阻抗和減輕炎症方面具卓越潛力。因此,其特性可有效針對導致肥胖相關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為代謝病提供嶄新治療方法。ABarginase憑突破性成果榮獲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國際發明家協會最佳發明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 瑞士跨國企業羅氏(Roche)是全球領先的生物技術公司和體外診斷的領導者,致力於不斷探索從前沿科學到疾病診斷與治療藥物的成果轉化,在抗腫瘤、免疫、抗感染、眼科、神經科學、心血管、腎臟和代謝領域擁有差異化藥物。羅氏中國加速器是羅氏全球首個自主建立並運營的加速器,為專注於製藥、診斷、個體化醫療、數字化及人工智能賦能醫療領域的成員企業提供支持。「顛覆性創新」是羅氏中國加速器篩選成員的關鍵標準之一,少於5%申請者可成功入選。作為成員企業, ABRAM可獲羅氏提供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促進ABarginase 的臨床開發,將此前沿療法從實驗室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 梁潤松教授表示:「能成為首家香港初創企業入選羅氏加速器這個卓越的創新生態系統是我們團隊莫大的榮譽,同時也肯定了理大和中大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相信,羅氏與ABRAM之間的戰略合作,結合跨國製藥公司的資源和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將加速ABarginase的臨床轉化。」 沈秀媛教授表示:「ABRAM的目標與羅氏的願景『先患者之需而行』同出一轍,羅氏中國加速器的指導和資源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優勢,讓團隊更好地將ABarginase帶給數以百萬計肥胖症患者,為他們帶來新希望。」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衷心祝賀ABRAM,並表示:「理大致力賦能科研人員和初創企業,以推動其科研成果轉化、開發具影響力的實際應用方案。ABRAM的成就證明了大學在推動科研創新的努力,也體現了跨校合作如何促進生物製藥科技的發展。我們期待ABarginase能為全球醫療保健行業帶來正面影響,亦會繼續支持理大初創追求創新,開發更多拯救生命、提升生活品質的科技,並推出市場,造福社群。」 理大積極培養創新和創業精神,栽培有志以創新解決方案應對社會問題的新一代企業家,透過獨有的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初創,並讓它們在各個發展階段,從教育、研發構思,到孵化、加速和融資,都得到全面支持。理大至今已培育超過 500 家初創企業,其中包括四家獨角獸企業。 ***完***

2025年4月1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奧運重劍金牌得主江旻憓蒞臨理大 與師生聚首交流 鼓勵年輕人以熱誠與堅毅追求夢想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全人教育,透過舉辦多元化活動,包括邀請社會傑出人士分享成功經驗,勉勵年輕人擁抱理想,創建未來。今天,理大於賽馬會綜藝館舉辦「學務長專題講座系列:追夢人生」,邀請了三度出戰奧運、並於2024年巴黎奧運會為中國香港奪得史上首面女子個人重劍金牌的運動員江旻憓小姐擔任主講嘉賓。她分享了作為學生運動員的成長生涯,以及奪得奧運金牌的心路歷程,啟發年輕人以熱誠與堅毅勇敢追夢。 活動吸引約一千名嘉賓、理大管理層與師生參與。江旻憓小姐以「微笑同行、駿步人生」為主題,暢談她從運動員到奧運冠軍的蛻變之路,分享如何在國際體育競賽與學術上取得卓越成就、培養堅毅精神,以及在體育相關領域的職業發展。 江旻憓小姐不僅是奧運金牌得主和世界排名第一的劍擊運動員,亦擁有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關係學士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她現任香港賽馬會助理對外事務經理,協助推動青少年與體育發展,並積極參與社區公益事務,致力回饋社會。 江旻憓小姐表示:「我很幸運遇上劍擊,找到自己最熱愛的事情。能夠在巴黎奧運贏得冠軍,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屬於為運動員加油,在背後支持我們的每一位。大家對運動員的支持十分重要,能夠讓我們全心全意去訓練,並在比賽場上代表中國香港,做到最好。其中,香港賽馬會多年來大力支持香港的社區及精英運動發展,以及一些大型體育設施的興建,為香港精英體育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基礎,同時讓不同年齡、背景和能力的人士均可享受運動的樂趣。現在我加入了馬會這個大家庭,期望可以在這個新崗位上,繼續為香港的體育發展出一份力,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講座的對談環節由理大暫任學務長梅國威教授與香港賽馬會公共事務副總經理(慈善傳訊)李臻先生共同主持。江旻憓小姐更與兩位理大學生運動員代表:劍擊運動員關爾敏小姐及柔道運動員麥康年先生進行交流,就學業與體育雙軌發展、高效時間與壓力管理,以及如何在賽場上實現自我突破等方面,分享其個人見解和實戰心得。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在致辭時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江旻憓小姐親臨校園演講。江小姐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她在體壇內外的熱誠和奮鬥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勵志典範。希望理大的同學們能學習其追求卓越的決心與堅毅。理大一直支持體育發展及學生運動員的培育,因為體育所培養的重要素質,如團隊協作、紀律、抗逆力及堅毅精神等,在應對人生挑戰、促進個人成長及社會進步中尤為重要。」 香港賽馬會多年來致力推動青年發展與教育,並大力支持理大的發展。除協辦本次活動外,歷年來亦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向理大提供堅實的支持與資助,助力理大發展成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其中包括資助興建賽馬會綜藝館和賽馬會創新樓等主要校園設施,以及支持理大各項重點策略範疇的項目。近年,香港賽馬會捐助理大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支持「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同時捐助應用社會科學、社會創新及康復治療科學等領域的項目,並為理大學生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獎學金。 理大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能。大學提供多項計劃,積極支持學生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雙軌發展。其中,自1998年成立的「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至今已取錄了逾1,500名優秀運動員。此外,理大亦提供「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以及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的「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而「德藝計劃(STARS)」不僅涵蓋體育領域,更為在藝術文化、領袖力、社區服務及STEM方面具特殊才能的學生提供全面支持,促進其全人發展。 ***完***

2025年3月31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Photo 1

理大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入選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 「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工結合科研成果於北京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亮相,向全球展示其在醫學及健康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的雄厚實力。理大代表亦應邀出席多場學術論壇,與全球頂尖科學家、領軍企業家、創業家、資深投資者、專業技術經理人等各界精英,共同推進全球創科交流與合作。 今屆年會於3月27日至31日舉行,主題為「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其間舉行了包括約60 場平行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和重大成果專場發布等大型活動,以及多場文化交流、科學普及專案路演等,為參加者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多年來,理大在醫工結合、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累積豐富經驗,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碩果纍纍,為推動全球醫學及健康領域的教學、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作出貢獻。逾170位專家學者、投資人、技術經理人對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72項創新項目進行諮詢評議,理大共有三個項目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25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是與會香港機構中唯一有創新項目成功入榜,包括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兼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紀家樹教授研發,用於精確測量和分析角膜形態的便攜式設備;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教授研發,有助中風患者復康的「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以及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永平教授研發,用於測量脂肪肝和肝纖維化的便攜式超聲系統「Liverscan®」。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應邀為「京港科技創新論壇」擔任主題講者,以「深化京港科創合作,匯聚前沿科研力量」為題,闡述京港及大灣區的創新發展現況、跨區域科技合作面對的挑戰與機遇、科技協作的核心優勢和戰略意義等,透過京港合作打通國際科技合作橋樑,助力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趙教授的演講也強調如何立足北京,深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並連接全球創新網絡,使京港及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支點。這不僅是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創新網絡中的中國方案。  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總監兼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秘書長王家達先生於「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上,分享理大在促進知識轉移和科研成果轉化的策略、發展模式和實踐案例,以及深化與內地產學研合作、搭建國際交流平台、加強技術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的經驗與成果,為促進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寶貴參考。他亦於「全球技術經理人協作網絡年會」上,與全球各地技術經理人協會及業界代表,就行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人才培訓及隊伍建設等議題作深入探討。 中關村在推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肩負着重要使命,也是面向全球高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自2007年創辦以來,中關村論壇緊扣「創新與發展」的主題,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創新科技高端國際論壇。 ***完***

2025年3月31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與中信集團攜手成立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 促進前沿技術產學研協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信集團)昨日簽署框架協議,探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創新,透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創新發展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雙方亦達成協議,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學 – 中信集團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推進校企之間的創新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及數字政策辦公室副數字政策專員(數字基建)張宜偉先生出席框架協議簽署及揭牌儀式。在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信集團董事長奚國華先生及總經理張文武先生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信集團副總經理王國權先生代表雙方簽署框架協議。滕錦光教授及奚國華先生隨即為「香港理工大學 – 中信集團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實驗室正式成立。 此外,在滕錦光教授、趙汝恒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奚國華先生、張文武先生、王國權先生及中信集團科技與數字化部總經理趙磊先生的見證下,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亦分別與中信集團旗下四間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中信國際電訊、中信泰富特鋼及中信銀行的代表,簽署三項合作協議及一項合作意向書。 張曼莉女士致辭中表示:「中信集團作爲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理大作爲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雙方在人工智能領域均擁有豐富的技術資源和產業應用場景。此次雙方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必將爲香港科創建設注入新活力,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打造一個具有世界級水準的『産學研企 』一體化創新平台,推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産業轉化的無縫對接。人工智能是香港全力發展的關鍵產業,特區政府更高度重視,通過多項措施推動發展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和投資於人工智能等策略性產業,我們亦將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人工智能的上游研發與中下游應用場景開拓。」 滕錦光教授表示:「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理大今年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進一步深化數智科技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並將成立『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我們很榮幸能與中信集團合作,在香港成立首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認可,更是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開端,既能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積極作用,亦為粤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级注入强大的創新動力。」 奚國華先生表示:「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成立,不僅標志著中信和理大校企合作邁出了新步伐,更爲中信集團創新發展增添了新動能,爲推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注入了新活力。」對於中信集團與理大未來合作,奚國華先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共促科技研發攻關,二是共育高端創新人才,三是共建繁榮合作生態。」 理大與中信集團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展涵蓋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工業智能、金融科技、數據優化和數字轉型的前沿科技探索,積極培育工程和研究人才,推動學術交流,實現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 在滕錦光教授(後排左三)、趙汝恒教授(後排左二)、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後排左一)、奚國華先生(後排右四)、張文武先生(後排右三)、王國權先生(後排右二)及趙磊先生(後排右一)的見證下,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前排中)亦分別與中信集團旗下四間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中信國際電訊、中信泰富特鋼及中信銀行的代表,簽署三項合作協議及一項合作意向書。 一眾政府、理大及中信集團代表合照。 ***完***

2025年3月28日

活動 應用數學系

Photo 1

理大舉辦「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挑戰與機遇」專題講座 前外交部大使主講 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及全球視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孔子學院和內地發展處,聯同外交學院合辦的「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挑戰與機遇」專題講座於今天舉行,邀得兩位前外交部大使親臨主講,圍繞兩大主題包括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以及中俄關係發展分享專家見解。逾20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出席,一同探討中國外交政策發展,以及當前國家在外交上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中國和平崛起,透過改革開放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這個新時代,香港必須充分發揮『一國兩制』 的優勢,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配合國家做好外交工作,服務國家外交大局。高等院校肩負培育人才和未來領袖的使命,理大致力培育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有擔當、能造福社會,貢獻國家,包括本科生必須修讀中國歷史與文化有關的課程。非常感謝兩位大使的精彩分享,讓師生們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特點、理念和實踐,開拓他們的全球視野,厚植家國情懷,助力深化國際合作和交往。」 中國前駐捷克及羅馬尼亞大使霍玉珍大使致力於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歷任多項外交職務,包括中國駐捷克共和國大使館參贊及外交部歐亞司副司長等。會上,霍大使以「積極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實現新發展」為題,講解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源起,並展示在鐵路和港口基建、聯合製造、高新技術、綠色環保、文教旅遊、金融、醫藥衛生等不同領域的合作成果,如何推動中歐關係的發展,並展望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前景。 霍大使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是雙方在新形勢下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中歐關係整體和均衡發展的重要動力,亦是促進雙邊關係更好發展的重要平台,以及抵御全球挑戰的重要保障。合作機制啟動至今13年來,雙方共同打造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新格局,在多個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讓國家及中東歐各國人民受惠。未來,雙方應提升合作規模與質量,加強綠色能源、高新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並完善合作機制,引領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走深走實。 另一位主題講者為中國前駐格魯吉亞及塔吉克斯坦大使岳斌大使,現任外交學院特聘教授,從事外交工作37年,專注中歐亞關係,曾任中國駐塔吉克斯坦大使館參贊、駐立陶宛共和國大使館參贊,以及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等。岳大使以「百年變局背景下的新時代中俄關係」為題,闡述國際形勢在政治、經濟及安全等層面的亂象及變局;中俄關係的歷史進程、新時代中俄關係的特點、戰略價值及其深遠的時代意義。 岳大使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21世紀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前瞻性科學判斷。新興市場經濟體系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因素。多年來,中俄關係不斷深化,由互視友好國家到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再到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及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體現了兩國在政治互信、利益融合和戰略協同等方面的推進。新時代中俄關係的特點是堅持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並通過完備的交往機制、蓬勃的經貿合作、豐富多樣的人文交流、國際及地區事務的團結協作等,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 ***完***

2025年3月27日

活動 其他

Photo 1

理大與安利(中國)共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安利(中國)早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雙方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專項科研資金,攜手培養博士後人才,並透過建立植物營養素資料庫及開發功能評估模型等,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產業升級。 合作備忘錄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以及安利(中國)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杜軍博士、高級科學家陳亮博士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安利(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總經理韓強先生代表簽署。雙方代表亦為「植物營養素與衰老研究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二十多位專家出席,共同見證此重要時刻。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隨着大眾對植物營養素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此次合作具有巨大潛力,聯合實驗室將抓緊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和商品化機遇,研發嶄新解決方案,為人類健康、科技和經濟發展帶來裨益。會上,韓強先生亦介紹了安利(中國)多年來在植物營養素方面積累的研發和市場經驗,強調可與理大的卓越科研團隊優勢互補。 同日下午,安利(中國)代表與理大師生進行交流活動。由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認知功能改善及健康管理前沿論壇」吸引了逾百名師生參與。陳亮博士、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傳忠教授、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陳向燕博士,分別就植物化學物質作用機制、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介入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此外,杜軍博士為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學生授課,介紹安利以植物營養素為核心構建的研發模型如何推動現代化大健康産業的發展。 透過此次合作,雙方將結合各自的優勢和資源,推動植物營養素領域研究的發展,為實現健康老齡社會邁出重要一步。 ***完***

2025年3月27日

活動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