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41101 - PolyU project promotes multidimensional machine learn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01

理大项目促进土力工程跨层面利用机器学习 获欧盟与研资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

面对气候变化,地质基础设施的韧性是一项重要的全球任务。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一项研究推动在土力工程领域前沿引入机器学习和智能技术,并使其成为应对复杂挑战中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工具,获得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2024/25的支持。 获支持的合作项目名为「岩土工程韧性的智能化设计」,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尹振宇教授带领,并与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岩土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OKU)副所长Enrico SORANZO博士合作进行。尹教授的研究获得497,600港元的资助,为期48个月。 土力工程的固有挑战,包括不同的岩土材料丶地质作用及其非线性交互复杂。现时因气候变化的影响丶极端天气事件越趋频繁,令克服这些挑战的难度增加。                                                                                                                                  此项目旨在训练下一代精通机器学习的土力工程师,并组成一个跨学科丶跨领域的团队,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筑起桥梁。该团队将通过创新的资料驱动方法,共同开发基础设施设计的转型方案,包括隧道丶尾矿坝丶人工斜坡和堤防,以及土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项目主要目标包括探索用於现场资料撷取的先进传感器技术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藉由将物理原理整合至机器学习模型,以提升岩土工程模拟的准确性。 这项目着重於针对特定挑战设计解决方案,量身打造机器学习方法,以解决隧道和尾矿坝等土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此外,亦会聚焦改善土地灾害的监控和缓解,如山泥倾泻和地震,从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尹教授表示:「透过采用这种跨层面的方法,这项研究的目标不仅是将机器学习应用於土力工程,还希望从根本上为土力工程引领革新,开创高效率丶可持续和具韧性的新时代。」 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旨在推动欧盟与香港学者在两地共同关注的领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级的科学成果。

2024年11月4日

奖项及成就

01

理大学者开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续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环境得天独厚,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香港的海洋环境面临着海洋污染丶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的严峻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的研究团队,一直积极回应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特别聚焦创新的海洋污染监测技术和海洋食品可持续性研究,包括监测微塑胶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重建珍珠贝礁等,积极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丶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胶监测 塑胶废弃物无处不在,塑胶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咽并积存於体内,影响食物链的其他摄食阶层,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3年最新统计显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约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动测绘技术,调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学名:翡翠贻贝)所积存的微塑胶数量和特徵。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克鲜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颗长度约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胶,由此推测香港每年每人透过食用双壳贝类,摄取微塑胶的数量可高达10,380颗,情况令人关注。有关研究已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为进一步证实微塑胶有机会被人体摄取,研究团队分析港人粪便中微塑胶含量数据,发现港人的微塑胶摄入率较其他亚洲和欧洲地区可高出约五倍。有关研究已发表在《Toxics》期刊。基於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探讨微塑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後果,并联同理大其他学系研究利用气泡屏障和细菌生物膜从海水中移除微塑胶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获选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学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获奖者之一,同时也是唯一来自东亚地区的获奖科学家。他表示:「各项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我们开发及应用先进技术,探索应对微塑胶问题的创新方案和策略,以减轻微塑胶污染的影响,保护珍贵海洋生态,并确保海洋食品可持续发展。」 珍珠贝礁修复工程 方博士贡献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还包括重建珍珠贝礁以改善海洋环境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本地渔业资源。昔日的香港曾经拥有丰富的珍珠贝礁生态,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促进兴盛的珍珠产业。但过度开发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贝种群退化,导致周遭的生态系统效益也随之消失。 为改善海洋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博士的研究团队於香港赤门海峡选定位置,利用人工养殖的珍珠贝重建珍珠贝礁,并透过先进三维技术,追踪分析珍珠贝礁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珍珠贝的滤食特性作为生物监测工具,评估香港海洋污染情况,以改善水质。团队亦与本地渔民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博士希望透过珍珠贝养殖,推广生态营养理念,并振兴本地珍珠产业,使环境和社区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见解刚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发表。 香港海洋环境生态面临挑战的同时,亦蕴藏巨大的科研潜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学家和学者过去的研究为海洋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丶学术界丶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透过研究创新及社区教育提高保育意识,激发社群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香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请浏览以下视频,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2024年10月31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首制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 於太空低轨道完成试验

国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近日於太空低轨道开展多个空间试验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当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制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这亦是香港首个从太空返回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载荷。国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举办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标志着卫星工程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项目由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成员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牵头,联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开发,由理大工业中心负责设计及生产,整个研发及制作过程在理大校园完成。 项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剂在微重力丶真空及辐射等极端太空环境下对材料的影响,为新型催化剂材料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电催化制备特定化学品丶燃料及氧气等技术应用领域奠定基础。 装置的设计考虑到材料辐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试验的整体效率。装置亦可在无需更换核心零部件的情况下就能被快速地重复使用,其可重用性将有效降低後续试验任务的整体成本。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赞扬团队,并表示:「理大一直积极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今次很高兴能随实践十九号卫星将理大自行开发及生产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搭载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测丶材料科学及工程等交叉学科的科研实力。我们期待激发更多科研创新,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丶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的设计源自刘树平教授早前研发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APMA 系统,系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学品原料乙烯,革新有价值化学品的生产模式,从以减低碳排放。该项研发已与能源化工企业开展合作,并於第 48 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当时在日内瓦颁奖礼上理大有28个发明项目获奖,包括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用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火星相机。刘教授忆述这个跨学科合作意念就在颁奖礼上萌生:「容教授的团队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剂可以应用到深空探测上,我们回到大学就立刻开展探讨合作,装置上天前亦在校园做了多次测试。」 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回收後,即将在理大实验室进行分析。刘教授指:「团队期望探究催化剂在太空环境下对不同材料带来的影响,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带来新启示。」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已展开多项基础研究,包括材料科学丶微生物学丶月球基地建造技术丶遥测技术丶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资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参与小卫星和立方星的开发项目,展现理大在航天科研领域的全面布局。未来,理大会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航天任务。

2024年10月29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029-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02

理大创新骨关节炎治疗方案 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

科学研究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医学科技的进步可启发崭新治疗方案对抗疾病,对全球健康影响深远。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2024/25支持开展一项骨关节炎治疗研究。 研究项目名为「靶向胆硷能信号通路治疗骨关节炎」,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温春毅博士带领,获得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港方资助额度为227万港元(法方资助额度为€378,000),为期36个月。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因,其特徵是关节软骨在关节活动时失去缓冲作用。该项获资助项目将结合风湿病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促进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案。 该项目是与法国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风湿病理学专家Jeremie Sellam教授合作,旨在研究非神经性胆硷能系统在骨关节炎疼痛和炎症中的作用,以及剖析迷走神经刺激治疗(vagus nerve stimulation )中神经元和软骨生成胆硷能系统的相互关係。此外,该项目还将针对骨关节炎激发手部炎症患者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库和血清生物库。 温博士及团队与法国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係,透过揉合双方的专业知识和试验研究成果,已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包括小动物实验的迷走神经刺激、体内胆硷能活性监测、以及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与α7-nAChR之间的相互作用。 温博士表示︰「我们期望阐明神经元和软骨源性胆硷能信号蛋白在炎性骨关节炎发病机理中的相互作用,并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神经调节疗法。」 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香港与法国的科研人员的合作,包括所有领域中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案。

2024年10月29日

奖项及成就

WhatsApp Image 20241025 at 160333194d348c

理大出席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于10月24日应邀到访国家航天局出席「实践十九号卫星返回后载荷交付仪式」,同时深入了解国家航天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为推动国家创新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王教授表示,香港理工大学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并在太空低轨道完成了催化剂材料试验。理大非常荣幸,能跟随卫星将大学自行开发生产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搭载到太空。 理大的科研团队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与内地专家携手研发多项太空仪器,为国家的月球探测及火星探测等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持。  

2024年10月25日

活动

1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论坛 展望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丶电动车研究中心,日前(10月22日)联同香港工程师学会合办「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论坛,汇聚政府代表丶顶尖专家及业界代表,分享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动态,以及塑造可持续城市的政策丶技术和行业观点。论坛吸引逾130名理大师生丶校友及业界夥伴参与。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致欢迎辞时,引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署的数据,自2024年初至10月,商用新能源汽车的首次登记率仅为7.6%,表示在推广重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完善政策方面仍有很大空间。他亦支持《2024年施政报告》的倡议,乐见政府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发展,并推出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资助试验计划。 立法会议员陈恒镔先生以「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为题发表演讲,讲解香港推动新能源汽车面对的挑战,以及其倡导的相关政策,包括善用乡郊土地以兴建电动车充电设施和引入国产新能源汽车。他表示,政府将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已经迫在眉睫。 主题演讲环节中,机电工程署气体及一般法例科助理署长王磊先生介绍香港氢能的最新发展,包括采用氢能来推动香港绿色交通,以及氢燃料安全法例的条件及修订。他表示,机电工程署已促使本地职业专才教育机构明年起推出氢燃料安全认知丶注册氢燃料车辆维修技工培训,以及胜任人士课程。此外,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提供的电动汽车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亦有助香港培育相关专业人才。 环境及生态局前首席助理秘书长梁启明博士解释实施零排放对环境的益处,以及政府在过去20年为推动香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举措,包括先後成立新能源运输基金丶推出电动车首次登记丶「一换一」税务优惠,以及「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等。他表示,有关计划实施後,香港的整体空气质量已显着改善,路边空气污染物亦大幅减少。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兼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泉教授阐述电动车从电气化转向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转变,并剖析其中两大挑战,包括电动汽车与电力网路之间的和谐连接,以及人丶车丶路丶云的整合和相关标准的发展。他亦分享中国汽车工业成功的经验,以高科技丶高效能和高质量三项绿色新质生产力取代高投入丶高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生产力,透过创科和政策并行来推动新能源汽车,逐步迈向智慧城市。 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兼土木工程处前处长卜国明先生认为,针对性补助措施有助吸引大众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氢能源汽车,并鼓励政府丶房地产和科技公司等共同推进技术发展,简化电动车充电设施的监管流程,以助快速扩建基础设施。 哪咤汽车香港研发中心负责人张祺先生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探讨,期盼业界未来开展更多合作,为香港增添新质生产力。他相信,在未来三至五年,新能源汽车技术将快速成熟,创新技术亦会不断引领行业发展,其中智能化技术更是改变汽车属性和推动汽车产业重构的全新动力。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兼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陈家聪博士分享获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的研究项目– 「评估新能源汽车在香港的适应性: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未来」。他表示,加速氢能生产丶运输和储存的创新技术,并扩大「绿氢」和「蓝氢」的覆盖率,将有助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助力香港实现长期环境目标。 此外,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主持小组讨论环节,与一众主讲嘉宾就新能源汽车的最佳实践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他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助推动可持续发展,造福下一代及提高人民幸福感。是次论坛亦有助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将来为相关政策提出具前瞻性丶长远性和策略性的建议。

2024年10月25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研发超高强S960钢材应用的焊接技术 获香港首个公共工程项目采用

S960钢材比一般S355钢材轻巧坚固,是建设桥梁的首选建材,然而焊接过程会降低其机械性能,影响强度,令应用受限制。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团队开发了高效应用S960钢材的焊接技术,透过精准控制焊接的热输入量,保持钢材的机械性能。技术最近获采纳,用於建设香港首个采用S960钢材的公共工程项目──粉岭北新发展区行人天桥,有望推动高强度钢材在桥梁建造的创新应用。 S960钢材具高强度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结构钢,能满足各种材料规范和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获广泛应用於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建筑(例如体育及展览场馆)。然而,S960钢材在焊接过程中,机械性能会发生显着变化,令强度和延展性降低20%至30%。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丶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锺国辉教授带领的团队,透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成功破解S960钢材在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量对焊接截面强度的影响,并开发创新的焊接技术,保持钢材的机械性能。团队更与本地钢材加工厂合作进行测试,最终获得不同厚度S960钢材的最佳热输入能量范围和焊接接头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以至消除焊接对钢材强度的影响。 有关技术更获得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采用,率先用於粉岭北新发展区第一阶段──粉岭绕道东段(石湖新村北至龙跃头)的两段行人天桥建设,并於今年九月完成预制组件的现场组装。天桥为空心箱形状梁(箱梁)组成的桥梁,其S960钢材由采用新焊接技术的厂房加工预制。使用新焊接技术,令项目可采用较薄及较少的钢材来获得相同强度和承载力,从而减轻行人天桥的桥体重量和地基桩柱数量,有利降低碳排放,提升工程的可持续性。 锺国辉教授表示:「我和团队致力在科学理解丶工程原理和设计指导方面,帮助工程师於兴建项目中采用高强度S690及S960钢材,推动现代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粉岭北行人天桥项目是应用高强度S960钢材於建设的最佳示范,此成功案例将为未来制定相关技术指引和规范提供具价值的参考。」 由锺教授及团队开发,高效应用S690钢材的技术亦获香港多个基建项目采用,包括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双拱钢桥丶九龙仔游泳池的大跨度屋顶结构,以及兴建中的元朗大球场东西面看台上盖结构。

2024年10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Prof Zhao Yanxiang

媒体专访: AI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

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科学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候选化合物完成筛选,最终才能找到有效的先导药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能够在庞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分析DNA序列以识别致病基因和风险因素方面,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能力尤为关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赵燕湘教授在最近媒体专访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应用,并强调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未来的重要突破。 赵教授在访问中说: 「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更像是一个『超级鹦鹉学舌』,它可以模仿、复制,但是从0到1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尽管人工智能加速筛选过程并提高效率,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但在药物研发领域,由于全球药物多样性和样本量的限制,使人工智能的表现还是有限,目前仍主要作为辅助工具。赵教授认为未来应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标注,以充分发挥AI的潜力,继而促进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此外,现今癌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大众对新疗法的需求愈加迫切。在癌症及脑部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精神类疾病)领域,需要投入更多科研,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赵教授对未来的药物研发持乐观态度,重点集中于新的治疗模式上,如核酸类药物和细胞疗法,有望为重大疾病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在新药研发方面,赵教授对核酸类药物和细胞疗法充满信心。透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mRNA药物已经成为可能,有些药物甚至能够有效穿越血脑屏障。细胞疗法在脑部疾病治疗中也将展现出更多可能性,例如将新生的神经元直接送入大脑,以取代因老化而死亡的神经元。

2024年10月23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年度论坛 - Better Web3 Forum 2024:区块链技术前沿

2024年Better Web3 Forum 论坛由香港理工大学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RCBT)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主办,并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及创新事务处以及理大—Cybaverse 法律与Web3 联合实验室共同协办,于2024年10月19日圆满结束。 今年的主题「区块链技术前沿」聚焦于Web3和区块链技术的尖端创新、最新进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现了这些技术如何在多个行业中带来突破性变革。此次活动吸引了行业领袖、知名学者及新一代人才参与,大家积极交流观点并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论坛已成功举办至第二年,继续扩大作为学术与行业创新之间的重要桥梁,促进对Web3和区块链领域最新发展的深入探索。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与发展副主任区文浩教授表示:「全球社会目前正处于建立Web3生态系统技术的关键阶段,这些技术将对各行各业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Web3环境中,学术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推动研究人员与行业领袖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创新。理大致力于成为这项发展的前沿。」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及RCBT中心主任罗夏朴教授表示:「理大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在Web3领域培养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此次论坛为行业领袖、公众及新兴人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合作与思想交流平台,旨在催化香港Web3的发展。」 论坛包括来自苏黎世大学资讯学系区块链与分散式账本技术教授Prof. Claudio J. Tessone教授的主题演讲,他通过数据驱动的分析,深入剖析设计选择与用户行为如何在Web3环境中塑造去中心化、公平性及套利动态;以及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BlockSec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亚金教授,他分享了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安全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最新发展。 在这些引人深思的主题演讲之后,接着进行了一场由陈汉伟教授主持的精彩小组讨论,讨论嘉宾包括行业专家:李凯翔先生、李汉恩先生、 侍海先生、李子图先生和Mr. David Alexander Scheer。他们分享了对多个主题的见解,从稳定币的演变到Web3技术的社会影响,并对Web3在塑造未来经济和产业中的角色提供了前瞻性的看法。 论坛吸引了来自各界的参与者,充分反映出对Web3转型潜力日益增长的兴趣。与会者积极参与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分享如何有效利用Web3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实际应用的想法。 今年的活动再次标志著成功的一章,理大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期待进一步扩大在推动Web3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角色。  

2024年10月21日

活动

Photo01

「理大创科 × 校友日2024」 展示丰硕创科创业成果 校友共证母校卓越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于校园举行「理大创科×校友日2024」,展示理大在交叉学科研究、知识转移、创业培育方面的卓越成果,如何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创科日展示理大的创科创业成果,为师生及校友、创科企业家、业界伙伴、研究人员及学生等提供宝贵机会,探索合作机遇;同日下午举行的校友日则为理大校友安排连串精彩节目,包括校园导赏、亲子活动、运动竞技及才艺表演等,让校友相聚理大校园,见证母校的飞跃发展。是次活动成功吸引逾7,800人参与。 开幕典礼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吴程女士、香港立法会议员(科技创新界)兼理大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邱达根先生、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大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钟志平博士、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以及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为活动揭开序幕。 邱达根先生表示﹕「理大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创新上追求突破,备受尊崇。理大已有87 年的历史,一直是培育顶尖人才的沃土,也是研发高新技术的摇篮,更是推动变革性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天的活动展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技术成果和创业方案。我衷心希望理大的研究人员与行业翘楚之间能藉今次机会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我亦鼓励业界就理大的科研成果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提出宝贵见解,并一起探讨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机会。」 滕锦光教授表示:「香港经济发展从以往制造业作为支柱,到后来服务业主导,理大一直紧贴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今年庆祝正名大学30周年,理大一如以往响应社会需要,积极加强科研实力推动创新。过去五年间,理大科研团队人数翻倍,加上早前成立的理大高等研究院,以及于内地多个城市建立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充分印证这一点。此外,理大拥有全港院校中规模最大的校友社群,人数多达50万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全力支持校友们的事业发展,缔造互利共赢的关系,共同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为香港、国家以至全球的发展作出贡献。」 李国祥医生表示﹕「秉承理大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配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有关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倡议,大学会继续透过其独有的PolyImpact理念和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将卓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方案,应对全球挑战,并为有抱负的企业家和初创提供全面支持,推动香港、国家及其他地区的创科发展。」 典礼上,理大亦与八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策略伙伴联盟,未来将发挥各自在科研及产业上的优势,携手培育创科创业领导人才,并进一步发挥理大PolyVentures的影响力,协助初创企业孵化和加速成长,为矢志创业的理大学生、校友和学术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支持。签署协议的企业及机构包括北京双创街控股有限公司、杭港科创、香港九龙医院集团、盘美迪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华集团及锡洲国际有限公司。 另外,理大向六位2024年「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得主颁发奖项,以表扬具备卓越研究实力的理大年轻科研人才。三名学者及一支团队获颁2023年「校长特设杰出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及学术活动、知识转移方面的优秀表现和贡献。 作为理大创科创业旗舰活动,创科日透过一系列展览、研讨会、论坛和创业展示,展现理大社群的非凡创造力。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示范城市无人机包裹递送,相信对推动香港低空经济发展具启发作用;由电动车研究中心研发,运用新型无线充电技术的机械人示范,则有助推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理大年轻及杰出学者、PAIR辖下17个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8间理大培育初创企业亦合力展示多项创新发明、产学研及创业成果。其中包括显示月球南极地形和景观创新 3D 模型、水管检测机械人,以及视力训练头盔等。部分展览设即场体验,包括便携式无创肝纤维化评估系统,以及能够在楼梯、草地或沙滩上行走的智能电动轮椅等。 此外,理大校友、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近4亿2,000万美元的水滴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鹏博士亲身分享成功创业经历,细说如何将初创公司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保险科技和医疗健康平台,扩阔年轻企业家的视野。内地孵化及投资平台代表亦亲身向有志创业人士讲解内地招商引资的挑战与机遇。 至于年度校友盛事「校友日」,获得逾百名热心校友鼎力协助,主持多项精彩活动。当中包括校园定向、主题导赏团,以及由「杰出理大校友」带队的慢跑之旅;让校友展现才华的「理大超星团」舞台表演,带来中西乐、舞蹈、跆拳道、魔术及合唱演出;还有五人足球友谊赛、乒乓球表演赛、亲子乒乓球训练、童趣天地等。不同学院、学系及校友会主理的特色摊位亦与校友社群共享多项创意成果和活动,包括心理弹跳站(ReST Hub)、为脊柱侧弯患者而设的功能衣,以及言语治疗游戏等。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介绍显示月球南极地形和景观的创新 3D 模型。 理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展示可实时检测管道缺陷的机械人。 理大培育初创展示针对近视、弱视和斜视问题,提供视力矫正训练的设备「Vcare」。 理大培育初创展示便携式无创肝纤维化评估系统「Liverscan®」。 理大培育初创展示能够在楼梯、草地或沙滩上自由行走的智能爬楼机器人。

2024年10月19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