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研发突破性冷冻水滴自主喷射机制 实现具成本效益的除冰技术应用

在室温状态下,水滴可以从荷叶等表面自动滑落,但这情况在低温状态下变得尤为复杂:水滴会与表面产生更强大的相互作用,加上欠缺能量转换的途径,水滴会冷凝结冰。累积在物件表面的冷冻水滴或冰通常需要由人手或机械设备清除,成本高且效率低,因此防止水滴在表面积聚在科学及实际应用层面上都别具意义。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发出冷冻水滴喷射的自主驱动机制,令水滴能够在没有任何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喷射而出,有望开发极具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 研究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丶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及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姚海民教授带领,主题为「结冰液滴的自喷射现象」的论文已於国际期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去年更获该刊物选为十二月号的封面专题。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博士後研究员张欢欢博士丶博士生张威先生丶助理教授(研究)靳袁凯博士及博士生吴辰阳先生。 冷冻水滴自主喷射机制的发现,受真菌上的自然现象所启发,这种真菌可透过渗透作用引起体积膨胀,自行将其孢子射走。研究团队注意到类似的体积膨胀也会发生在水滴冷冻的过程中,於是利用此现象成功复制真菌的自主喷射机制,发明出一种拥有弹簧型支柱(spring-like pillars)及润湿对比性(wetting contrast)的「结构化弹性表面」(SES),可以令冷冻水滴进行自发性喷射。 SES的结构设计能够加快喷射速度,并扩大冷冻水滴的动能转换。当冷冻水滴出现体积膨胀时,会压缩SES的弹簧型支柱,当中产生的力量会於数十秒内先被转化为弹性能量并储存在支柱中,然後在几毫秒速度内迅速转化为水滴的动能。由於能量转换时间缩短了数千倍,其带来的动能足以将冷冻水滴喷射出去。 SES结构简单,在经过参数化设计後,即可在无任何外部能量输入,而就算受到风力和重/引力的阻力时,都能够有效喷射冷冻水滴,可望应用於飞机等航空器丶风叶或电缆线路上,预防积冰所造成的危险。张欢欢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首次揭示自主驱动除冰概念,提供广泛的创新技术方案。我们正不断改进SES的设计,确保它能够以不同规模及较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应对社会需要。」 此外,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清楚阐释了实现水滴自主喷射现象的关键因素,具潜力扩展至不同领域的应用。王钻开教授表示:「这项仿生研究为多个技术应用带来深远影响。我们相信以这个冷冻水滴喷射机制为原型,可以进一步启发自主驱动的概念及技术发展,并延伸至不同用途,例如除冰丶能量收集及软体机器人的应用。」 其中,体积膨胀引起的水滴喷射现象正加深了科学家对用於防冰的多相冷冻动力学的了解。姚海民教授指出:「是次研究展示了一种有效地利用冷冻水滴体积膨胀而产生弹道运动的策略,这扩阔了能量转换现象的应用,更有机会带动水滴能量产生器和软体机器人弹射器等方面的发展。」  

2025年1月14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初创亮相美国消费电子展 两项目夺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参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展出10间理大初创企业在医疗保健丶智慧城市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备受国际注目。今年香港派出的代表团规模为历届最大,理大更是本地大学中唯一直接参展的,向国际展示大学将尖端研究转化为具影响力解决方案的努力和成就。 在理大独有初创生态系统PolyVentures的支持和培育下,理大初创企业勇於开发创新科技,为社会缔造正面影响。是次参展为理大初创企业提供了国际平台,与来自全球的商界领袖丶业界专家和投资者联系和交流,寻求合作机会,推动国际业务发展。 今年,理大共有两个项目荣获无障碍与老龄科技类别的「消费电子展2025创新奖」。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及理大初创「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晓翎博士及团队开发的多模态足踝复康机械人「智云行健步仪」,旨在提升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功效显着。另一获奖项目是理大初创「Vidi Labs Limited」开发的「Seekr 视像伙伴」可穿戴装置,能为长者和视障人士提供实时影像的音讯服务,可作为忠实伴侣协助他们独立生活。今次为理大连续第二年荣获此奖项,充分体现大学在创新健康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积极参与国际展览和比赛,让理大初创企业接通全球创新生态的持份者和研究机构。这些平台不仅为初创企业家提供宝贵的联系和交流机会,更加速企业成长,扩濶他们的国际视野。我很高兴看到理大初创企业在CES舞台上大放异彩,成果获得国际认可,这些创新解决方案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CES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举办,为全球最大型和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技术展览,旨在展示尖端电子技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今年吸引逾4,500家全球参展商参加。参展理大初创企业如下,详情请参阅附件。 参展项目 理大初创企业 发明者 智云行健步仪 (美国消费电子展2025创新奖) 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胡晓翎博士 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Seekr视像伙伴 (美国消费电子展2025创新奖) Vidi LabsLimited Turzo BOSE先生 Vidi Labs Limited行政总裁 可拉伸可洗涤的织物器件 Easenory TechnologyLimited 伍颖斯博士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研究员丶「Easenory TechnologyLimited」创始人及总监 GOOD Vision/Wellsees:新型便携式角膜地形图仪 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 纪家树教授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主任及教授丶眼视觉研究中心副总监丶「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尔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综合眼动追踪系统   Guardian GlowLimited 魏敏晨教授 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丶颜色影像与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丶Guardian GlowLimited资讯科技副总裁 IMU+系列 易新材料有限公司 卢君宇教授 理大物流及航运学系教授丶「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 简志伟教授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丶「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 肺部放射治疗支援系统「LungRT Pro」 放疗视界有限公司 蔡璟教授 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及教授丶「放疗视界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智能防感染流动乾「allcareAI」 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胡百非先生 理大人文学院杰出校友丶「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基於物联网的振动监测系统   SHAKELimited 孟秋含博士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博士後研究员丶SHAKELimited总监 im-Studio 炫幻视界有限公司 刘耀中先生 理大初创「炫幻视界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2025年1月13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理大发挥跨学科研究影响力 18研究项目获研资局拨款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推动具影响力的研究,充分发挥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启发创新解决方案,造福世界。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最近公布的2024/25年度资助项目中,理大共有18个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协作研究金」及「研究影响基金」资助;总资助额达约港币9,176万元,为本地教资会资助大学之冠。其中,理大获「协作研究金」拨款的项目数量及资助额均为全港之冠。 秉承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的精神,理大学者将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挑战。获资助研究项目涵盖不同范畴,充分突显理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当中包括创新建筑技术丶可持续环境丶生物化学丶药物研发丶癌症治疗方法丶可持续航空燃料丶光子技术丶人工智能丶生物医学工程丶视光技术及眼睛护理等。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充分运用学术专长,让研究人员发挥所长,结合先进设施及跨学科合作,培育优良的创科文化及环境,促进知识转移和研究成果商品化。这些骄人成就不仅展示了理大在具影响力研究方面的卓越表现,亦彰显了理大与政府部门及业界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今年理大在争取研资局研究资助基金方面表现出色,更展示了大学在基础研究和领导创新项目的实力,为社会带来实际裨益和具价值的创新方案。」 理大共有14个项目获「协作研究金」拨款支持,总额约港币7,136万元。其中八个项目获「协作研究项目补助金」资助约港币4,440万元;三个项目获「协作研究设备补助金」资助约港币1,562万元,以及三个项目获「新进学者协作研究补助金」资助约港币1,134万元,以支持年轻学者开展研究。获资助项目简介如下:   研究项目 领导理大学者 协作研究项目补助金 探究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可作为肝细胞癌新的治疗策略 李建华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蛋白质存储数据   姚钟平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丶科大) 整合机器学习丶行为分析及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研究香港特殊学习障碍的共存性 萧慧婷教授 中文及双语学系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丶教大) 蜻蜓之眼:用於3D视觉的光纤人工复眼 张需明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通过有效融合经验知识丶用户交互和机器推理实现下一代基於人工智能与延展实境的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 秦璟教授 护理学院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丶港大) 优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对脊柱柔韧性丶生物力学行为和预测模型的研究 叶晓云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丶港大) 宽频光子器件超高解析度光矢量分析技术 余长源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中大) 考虑气候变化下城市社区复合灾害韧性和适应性研究 董优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科大丶港大) 协作研究设备补助金 用於先进材料与元件研究的多功能时空能量螺旋解析瞬态吸收显微镜成像系统 李明杰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中大丶科大丶港大) 高灵敏动态核极化增强型固态核磁共振波谱仪 容家富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丶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浸大丶中大丶科大丶港大丶教大) 虚拟实境与扩增实境双目头盔的光度学及色度学特性的测试平台研发 魏敏晨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科大) 新进学者协作研究补助金 基於有机/二维材料异质结忆阻器阵列的柔性视网膜系统 韩素婷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港大) 基於共格纳米蜂窝结构设计具有超高强度丶塑性和热稳定的纳米双相合金 焦增宝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科大) 用於可持续城市微气候设计的人工智能风场模拟 尤若于博士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另外,理大有四个项目获「研究影响基金」拨款支持,资助总额约港币2,040万元。研究项目为多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包括可持续航空燃料丶癌症免疫治疗丶3D混凝土建筑技术,以及运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加强视觉体验的头戴式装置。项目简介如下:   研究项目 领导理大学者 项目详情 由废至翼–建立本港可持续航空燃料高通量制程与低碳飞航测试评价体系研究 吕绍元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为推动未来零碳排放航空旅行,此项目将建立亚洲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研究平台,聚焦从香港各种生物质有机废弃物中生产丶测试和验证SAF的关键条件。团队将与环境保护署丶中石化和国泰航空等机构开展合作。 标靶自噬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创新组合疗法 赵燕湘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而靶向治疗对於提高存活率的效果也较为有限。此项目旨在开发「抗体-自动肽偶联物」(AACs),将专利自动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如抗PD-L1抗体相结合,以提升癌症免疫疗法对肝细胞癌的疗效。 开发3D打印混凝土组装合成建筑法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   建筑业正逐步迈向数码化及自动化,其中3D打印混凝土已成为创新的建筑解决方案。此项目旨在运用结构元件开发3D打印混凝土组装合成建筑筑(MI3DC)技术,将3D打印的永久性框架与传统浇注混凝土结合。 通过最优的光学设计创造愉悦的虚拟与扩增实境的视觉体验 魏敏晨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   为了提升不同视觉条件用户的虚拟实境及扩增实境(VR/AR)体验,此项目旨在创造先进的镜头设计,提供愉悦的视觉体验。由眼科视光学丶眼科丶显示技术和光学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将开发专为VR/AR头戴式装置量身打造的处方镜片设计新方法。 由研资局设立的「协作研究金」旨在资助由多名学者合作的跨学科研究项目,鼓励研究单位进行更多具创意及高质素的跨学科/跨学院研究项目。「研究影响基金」则鼓励本地学者积极考虑潜在的研究效益,使更广泛社区受惠,并鼓励本地大学进行更多具影响力及可转化为应用的研究项目。  

2025年1月10日

奖项及成就

20241111 - PolyU Diversity-07

Diversity fosters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Originally from the Philippines, Dr Elizaldy Acebu Maboloc, Postdoctoral Fellow of the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lived in Hong Kong for nine years. His work has included coral restoration programmes, culture production an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logically and commercially important organisms. Besides his research, Dr Maboloc is an avid SCUBA diver and a hiker. Dr Maboloc was drawn to PolyU due to its world-class training and research programs, which address both scientific and societal challenges. He appreciates PolyU's commitment to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articularly in marine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Concerned about food shortages resulting from climate change, Dr Maboloc conducts research at the Marine Ecology & Aquaculture Lab (MEAL), focusing on sustainable solutions such as the larval culture of pearl oysters and sea urchins, and exploring other local invertebrates for mass production, conservation efforts and eco-nutrition stud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a regional network that monitors microplastics in oysters and mussels across Asia, emphasising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pollution's impact on marine life. Dr Maboloc values PolyU's diverse support in funding and facilities, which are crucial for achieving his research goals. He believes embracing diverse perspectives foster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leading to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complex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2025年1月9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学者创科成果于CES 2025消费电子展获表扬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 2025 年 1 月 7 日至 10 日于拉斯韦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2025)中展示其在医疗保健、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感测等领域的创新科研成果,大受瞩目。这场国际科技展为与业界交流和发展合作提供了机会,成功将卓越的研究转化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解决方案。理大在CES上与全球参与者共同揭开了科技的未来。 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胡晓翎博士领导的团队开发名为「智云行健步仪」的多模态足踝复康机械人,荣获 CES 2025 创新奖,凭借其显著提升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功效而获得认可,成为展会亮点之一。理大连续第二年在消费电子展的「无障碍与老龄科技」类别中表现出色,成为香港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大学。 CES 创新奖计划旨在表彰 33 个消费科技类别中的杰出设计和工程,由业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根据创新、工程、功能性、美学和设计等标准评估参赛作品。 理大诚邀到访CES 2025,亲身体验理大如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 Eureka Park, Booth #63001, Level 1, Hall G, Venetian Expo Global Pavilion, Booth #50832, Level 2, Hall A-D, Venetian Expo   了解更多︰理大研发足踝复康机械人扬威消费电子展2025勇夺创新奖殊荣

2025年1月8日

活动

HK01 - 01

理大工业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以创新应对社会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工业中心近五十年来与时并进,为各学科的创新研究汇聚先进资源,提供全方位研发及生产支持。工业中心亦从培训工场转型为创科教学设施,服务对象亦由传统工业工程学科扩展到航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等。 理大工业中心总监卫汉华博士指出其中一个创新平台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AIR Lab),被称为「创意加速器」。AIR Lab不仅配备先进仪器,还提供开放式科研空间,促进跨学科合作。凭借60 多名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AIR Lab 致力培养人工智能、协作机器人和数字转型等领域的未来人才,发挥无限创意。 理大重视科研转化应用社会,在工业中心的支持下,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李铭鸿博士及其团队研发出便携式核酸检测仪器。继2017年与渔农自然护理署的禽流感检测合作后,并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迅速推进,成功制作出第三代检测仪,和玛丽医院急症室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新冠即场快速检测项目。工业中心提供一站式支持,协助团队将仪器优化,并迅速生产出大量仪器,满足疫情期间的急切需求,为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利用工业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实务副教授梁允信博士及其团队推出「理伴童行HEROCARE」计划,为接受放射治疗的儿童提供虚拟现实体验,让他们在治疗前熟悉环境,从而减低焦虑感。该计划的成功展示了工业中心如何利用创新科技提升医疗服务质素,医工结合,促进科技时代的人文关怀。 工业中心成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不同领域,为社会带来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印证理大「励学利民」的宗旨,惠及小区,造福社群。   香港01完整采访报道 观看影片

2025年1月6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与国际专家合作研究城市空气污染 揭示污染暴露不平等 倡制定针对性缓解措施

为创建可持续的公共健康环境,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团队与海外大学专家合作,利用大规模人流移动数据和先进感测技术,开展城市空气污染研究,揭示日常出行模式丶种族及族裔等因素对评估居民在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的重要性,为各地政府提供新思路,以制定针对性空气污染缓解措施。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城市》发表。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王安博士与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丶布朗大学丶挪威科技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不同社区丶种族和族裔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布朗克斯区人口稠密丶种族多元化,且长期面对严重空气污染问题,其空气质素在纽约市各区中最差,哮喘病例亦是其他区的2.5倍。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取决於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暴露时间。因此,是次研究追踪了布朗克斯区逾50万名流动设备用户三个月的出行活动数据和五亿条匿名定位纪录数据;并於市政府服务车辆安装太阳能驱动的物联网环境感测平台装置,在该区逾三分之一主要道路行驶,测量不同地点空气中的微细悬浮粒子(PM2.5)浓度,最终获得60万个有效数据。基於这些人流移动和空气污染数据,团队建立了预测模型,以推算整个区域的空气质素水平及布朗克斯区居民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 研究指出,在高速公路和工业交会密集的布朗克斯东南部地区,悬浮粒子含量最高,表明了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划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别於以往的研究,团队更分析了居民日常活动的地方,例如餐厅丶学校丶商场等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和逗留时间,以更全面评估他们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分析结果指出,长时间在空气污染严重的街道工作或居住人士,其在PM2.5的暴露程度也较高,其中西班牙裔占多数和低收入社区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最高。而在西班牙裔占多数的社区,不同族裔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最大,显示种族和族裔背景比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差异。研究团队建议,政府在推动空气质素改善措施时,应为高污染暴露风险的弱势社群制定更针对性的缓解措施。 王安博士表示∶「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利用复合环境感测技术解决车辆废气排放丶噪音污染丶城市热岛效应和绿化等城市环境问题。研究结果有望推动香港等密集城市环境的公共卫生研究,透过量化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制定具成本效益的针对性排放控制措施丶健康影响评估丶清新空气行动和城市设计,助力香港以至全球其他城市实现『同一健康』的愿景。」 展望未来,王博士将拓展有关研究影响力,包括开发新的数据源和感测技术,将研究范围涵盖种类更广泛的空气污染物,为更精密的毒性空气污染物分析奠定基础,以推动未来的空气质素研究,为城市环境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2025年1月6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210 - interdisciplinary services in paediatric palliative care_V1-01

理大研究提倡跨专业学科儿童纾缓治疗服务的重要性

医学进步让被诊断为生命有限的病患儿童和青少年得以延长寿命,医疗资源和护理服务需求随之增加。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一项研究探讨病童、家长和医护人员对身体及身体以外关顾等多方面需求,以提升全人健康照护的服务。   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制定的《纾缓治疗服务策略》,旨为支持病童从医院到小区的医护照顾需要提供指引。   理大积极响应医管局的策略,由理大护理学院讲座教授(高级护理实践)及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金月教授和理大护理学院实务助理教授何美芝注册护士领导,开展一项创新的质性研究,探讨在疾病过程中,生命有限的病童、其家长及医疗提供者需要的支持。   由香港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拨款支持,研究团队于2019年至2021年在医管局辖下的儿科部门,与25组受访者进行65次个人访问,每组由一名8至19岁生命有限的长期病患儿童或青少年、其家长及医疗服务提供商组成。   该研究指出生命有限的病童和其家长在医疗及生活照顾上需要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包括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支持。当病童和家长面对沉重挑战时,透过由护理和医护专业人员组成的跨专业学科服务团队,有效地协调和维持服务,提供全人健康照护非常重要。   首席研究员黄教授表示:「支持生命有限的病童之余,也要关注全天候照顾孩子的家长,他们的需要同样重要。病童、家长和医护人员是儿童纾缓服务团队的重要成员。」   这项研究题为「香港家长参与儿科纾缓治疗的重要性:质性个案研究」已发表在皇家儿科和儿童健康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的官方期刊《儿童疾病档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上。另一题为「生命有限病童的需要」的研究亦于《香港医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团队分析得出三大重要主题如下:   第一主题「信息和对疾病的理解」,关乎对疾病信息的需求。病童和家长认为医生是主要的信息来源,但不同专科的医生所提供的医学信息分散,使他们难以理解疾病和治疗。   第二主题「与疾病共存」,揭示了病童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包括身体及其以外的需求。病童、其家长及医疗服务提供商的观点不一或会影响他们对如何应对疾病的看法。   第三主题「护理支持和纾缓治疗」,强调多个专业之间需有更好的协调和合作,尤其是在患者由儿科过渡到成人服务的衔接阶段。护士在协调纾缓治疗护理服务,并促进跨专业学科合作方面担当关键的角色。   研究强调早期干预儿童纾缓服务及家长照顾者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突显专科儿科护士在提升病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减轻社会负担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5年1月3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229 - 2024-01-updated

理大研究以人工智能重塑中国古代地理及生态面貌 获选为腾讯「探元计划2024」十大创新探索型项目

善用创新数码科技可以为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及推广带来新机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结合科技和人文,以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及重塑中国上古地理及生态知识,再将其视觉化呈现出来,有助突破传统文本研究的局限,并进一步推动古籍数码化等创新的知识传承模式。 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座教授黄居仁教授带领的团队最近进行名为「《山经》知识集成:使用人工智能重构上古生态环境及地理知识遗产」的研究项目,在由腾讯及多个内地文化单位联合发起、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的「探元计划2024」中脱颖而出,获选为创新探索型赛道的十大项目之一。今届计划共吸引79个来自48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项目参赛,而理大是唯一入选的港澳地区院校。 《山经》为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的一部分,以约两万字的篇幅叙述了大量当时的山川地理讯息及生态环境资源,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山川博物志。然而相关研究一直局限在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内,是次研究透过建构数字化的知识集成平台,为《山经》的古籍传承提供创新方案,有望启发更广泛的研究兴趣。 团队利用文本信息抽取、知识图谱、Graph RAG和大语言模型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对《山经》中提及的地理及生态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集成及呈现,建构出集成中国古代地理生态环境讯息的系统化知识平台。以这个平台为蓝本,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资料,建构中国历代地理生态环境系统,从而比较研究过去二千多年间中国的地理及环境变迁,以加深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团队将首先建立《山经》相关知识的问答平台以及创建数码地图,视觉化呈现《山经》中的地理面貌。 黄居仁教授表示︰「深入了解及系统化掌握上古地理及生态知识,为我们理解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宏观贯时的讯息,对当下的生态治理亦十分重要。此项目是将数码科技结合人文研究的跨学科尝试,以知识集成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人文研究难以对文献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导致讯息碎片化的局限,以及知识无法与现代实证科学结合并用于解决当代议题的缺憾,从而促使文化与典籍得以被活化活用。」 黄居仁教授在计算语言学及数字人文领域深耕多年,是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ICCL)首位华人会士,去年更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领域荣膺史丹福大学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黄教授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研究生梁科女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唐雪梅女士;协同研究人员包括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苏祺博士及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顾静航博士。

2024年12月23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学生团队扬威ISETS-ESCAP能源转型青年之声大赛 勇夺全球一等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的三名博士生,联同一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携手组成名为「电能赢」的团队,致力数字孪生技术用于交通电气化的创新研究,在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 团队早已在「2024年ISETS-ESCAP能源转型青年之声大赛」备受肯定,夺得东北亚赛区一等奖。期后在中国成都举行的全球总决赛中,理大团队再接再厉,成功从七支优秀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佳绩,勇夺全球一等奖。 由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严晋跃教授和理大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杜莹博士带领的团队,以「数码孪生助力交通电气化蓝图」为题,展示了数码孪生技术在促进智能交通的创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互相契合。获胜的学生成员分别为张俊翔、朱世博、陈达寅和陈昊蓝(上海交通大学),他们亦是理大国际城市能源研究中心的学生。 理大团队更荣幸获邀出席在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顶尖专家讨论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创新策略,让青年参与决策者和国际组织,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该项竞赛由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及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合办,吸引了全球青年领袖齐聚一堂,展现青年主导的对可持续能源系统做出贡献的创新。

2024年12月19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