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曹建農教授接受大公報專訪 談本港新質生產力

理大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曹建農教授接受《大公報》專訪,就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分享個人看法。他表示,新質生產力涉及新型計算基礎建設、雲計算及大數據,也就是邊緣運算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他指出,各企業如能做到基礎設施全面數字化,憑着本港在第三代互聯網3.0的發展,加上相關研究的優勢及政策保障,形成大數據後,便可把各產業不互通的資訊系統「孤島」連結及打通,實現數據互換,有利本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數字型經濟。   網上報導: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Ivt8eb 華僑網 - https://polyu.me/3T3esYs

2024年3月10日

媒體報導

DLS by Prof Eugene B CHANG on 18 March 2000 x 1050 pxTC

腸道微生態醫學權威Eugene B. CHANG教授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講座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誠邀您於2024年3月 18 日(星期一)下午 4:15至下午5:45(香港時間)在理大校園或透過Zoom參加我們的傑出講座。是次講座由美國芝加哥大學Martin Boyer 傑出醫學教授、微生態組醫學計劃主任Eugene B. CHANG 教授主講,講題為 「健康腸道微生態是甚麼及其重要性」。 在胃腸道裡的不同生態系統中,有著數萬億種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構成宿主健康所需的重要器官。與身體的其他重要器官一樣,腸道微生物器官通過促進營養消化和吸收、宿主免疫力發展和調節,以及維持代謝穩態等過程,為體內區域和系統上帶來益處。另一方面,腸道微生態的受損和功能失調(即「微生態失調」),可增加艱難梭菌結腸炎、炎症性腸病、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多個疾病的風險和發病率。由於至今我們對於如何定義和量化腸道生態健康(「微生態健康」)尚未達成共識,故此腸道微生態健康的修復或恢復仍是個挑戰。如不了解何謂「微生態健康」,那麼定義「微生態失調」會變得更困難。目前基於微生態的干預措施(例如,活體生物治療藥物、醫療食品和糞便微生物移植)的開發和實踐很大程度上是實驗性的,療效往往仍有待商榷。故此,我們需要評估腸道微生態功能的定量指標。本次講座將重點討論這些工具的原理和開發。 Eugene B. Chang 教授透過腸道微生態視角,研究在腸道健康和疾病狀態下(特別是炎症性腸病(IBD)和代謝紊亂)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和疾病的致病機理。為探究箇中機理,他的研究室採用實驗、臨床和生物資訊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方法來辨明與維持腸上皮、免疫系統和代謝穩態相關的特定作用機制和生物標記。他曾參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人類微生態計劃」,目前有多項交叉學科研究獲該院資助。Chang教授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家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P30 消化疾病研究中心(DDRCC)主任逾20多年,他同時為NIH 國家消化疾病委員會成員、NIDDK 理事會成員、NIH 優異獎得主、IBD 研究實驗室主任、胃腸病學研究小組前主席、美國胃腸病學協會(AGA)理事會主席,曾任多屆AGA管理委員、NIDDK 諮詢委員,同時為芝加哥大學微生態組醫學計劃主任。他擁有超過40多年指導科研發展的豐富經驗,獲頒多個指導和教學獎項,曾擔任NIH 消化健康與疾病撥款計劃(T32)培訓主任及計劃總監,及設計相關培訓課程。其課程獲AGA認可,及納入芝加哥大學傑出醫學教育家學院碩士課程。他的研究發表於《Nature》、《Cell》及《Science》等國際知名期刊。 萬勿錯過向傑出學者學習的機會! 詳情及報名:https://polyu.hk/rJoti

2024年3月8日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Recap of DLS by Prof Ioannis Brilakis on 8 March 2024 2000 x 1050 pxTC

劍橋大學Ioannis BRILAKIS教授主講 PAIR 傑出講座 論建築環境的數位孿生

英國劍橋大學Ioannis BRILAKIS 教授於2024 年3 月8 日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第14次傑出講座,講題為「建築環境的數位孿生」。是次講座以混合模式進行,吸引了來自澳洲、亞洲、歐洲和北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370多名參加者,以及超過13,100人次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首先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揭開序幕。隨後由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趙汝恒教授介紹講者。 在演講中,Brilakis 教授首先介紹了數位孿生,指出數位孿生是推動數位轉型的核心技術。隨後,他闡述數位孿生在建築行業的應用,解釋該技術如何應用於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施工、維護和運營。他介紹了劍橋大學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透過低成本方法,生成物件導向的基礎設施幾何圖,並通過生成的數位孿生模型,對建築物的缺陷進行檢測及映射,從而實現對空間缺陷的自動測量,以及感測器和感測數據建模。Brilakis 教授亦引用例子,講解這些技術成果如何應用於「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fMA)、結合混合實境的流動檢查,以及針對建築物意外損壞的保養。最後,Brilakis教授表示,數位孿生、智慧材料、數據科學、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數字資產,並指出這些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和成員王予紅教授主持,一眾現場及網上觀眾與教授進行富有成效的討論和交流。   按此重溫

2024年3月8日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20240305Dr James FANG awarded 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 2000 x 1050TC

方家熙博士獲選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學者

熱烈恭賀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成員、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 獲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選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學者」。 本年度共有六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得獎科學家,而方博士是東亞地區的唯一獲獎者。每名獲獎者獲共15萬美元資助,為期三年,以支持其開展原創海洋保育研究。方博士的研究將透過重建珍珠貝礁,促進香港的海洋環境健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

2024年3月5日

榮譽及成就

RISE publish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organic solar cells_TC

智慧能源研究院發表有機太陽能電池突破性研究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副主任丶鍾士元爵士再生能源教授及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李剛及其團隊领衔,於兩項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已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題為「Rational molecular and device design enables organic solar cells approaching 20% efficiency」的研究,是由來自理大、中國內地中科院重庆分院、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韓國和美國多地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進行。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功能互补的光吸收分子o-BTP-eC9,並在基於PM6:BTP-eC9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创纪录19.9%的功率轉換效率。 另一研究「Efficient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 processed with non-halogen solvent」,是由來自理大、香港城市大學,以及廈門、廣州、成都和武漢多地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進行。團隊設計並合成了一種小分子供體BM-ClEH,以改善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無滷溶劑加工,並實現了二元器件15.0%和三元器件16.1%的高功率轉換效率。 閱讀全文(只供英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02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144-8

2024年3月2日

研究成果

PAIR 通訊 · 第 9期 · 2024年3月號現已出版

我們很高興發布第 9 期 PAIR 通訊。閱讀今期「專題故事」,與我們一起踏上非凡科學旅程,了解更多新成立的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知名學者對主動健康研究的洞見,以及透過神經科學視角,揭示記憶衰退和精神健康。透過今期的「知識轉移」、「研究成果」、「人物」及「消息及活動」分章,緊貼PAIR最新的科研和活動資訊! 歡迎您轉發本通訊中的文章及連結給朋友和同事。分享 PAIR 的科研故事,傳播知識,激發創新,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發展! 祝你閱讀愉快!https://www.polyu.edu.hk/pair/publications/(只有英文版本)

2024年3月1日

宣傳

20240301_MHRC studies lateral frontopolar cortex_TC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大腦外側額極皮質 助了解人類決策行為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周嘉鴻博士及其團隊,發現人腦獨有的外側額極皮質 (FPl) 的功能,為了解人類為何能夠產生高度複雜的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有關研究已發表於《Cell Reports》期刊。 團隊利用大腦成像和人工智能技術發現,FPl在決策過程中能消化複雜資訊。FPl透過平行處理機制,將高維選擇資訊分解為更簡單的形式,並把這些簡化了的訊息傳遞到另一個區域,即後扣帶皮層,從而指導決策。 團隊更獲得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資助,進行為期三年的後續研究。研究旨在探究FPl 中表示的特定訊息,開發人工神經網路來對 FPl 進行逆向工程,並開發有效的腦刺激方法來調控 FPl。研究將由來自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合作進行,並利用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以及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的尖端設施。   閱讀研究全文: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3)00566-1 (只有英文版)

2024年3月1日

研究成果

RiFood-developed fungus-based fat replacer enables healthy_TC

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菇菌脂肪替代品 令甜食更低脂健康

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的一款新型提取自菇菌的脂肪替代品「AkkMoreTM」,現已應用於生產低脂食品,其中包括脂肪含量僅為3%的低脂雪糕。 該項技術由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常金輝博士及其團隊研發,並早前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特別展獲銀獎。AkkMore™ 由天然真菌製成,並已通過動物測試,可有效帶來多種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肥胖和其他代謝疾病、增強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反應和減少焦慮。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含有AkkMoreTM 配方的忌廉伴侶。該忌廉伴侶可與傳統忌廉搭配使用,減低脂肪含量,並能使原本不能冷凍的製品變得可以冷凍保存,大幅延長其保質期,並保持原本的食品感官質量。新款忌廉伴侶的應用可有助減低甜品的卡路里,為製造商減少乳製品消耗量和過期引致的廚餘量,提高其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利潤。 此外,未來食品研究院亦正與唯港薈Hotel ICON合作,使用團隊研發的忌廉伴侶,製作酒店常規菜單上的甜品,並於六月上旬推出。  

2024年3月1日

研究成果

PolyU-developed wearable system for improving mobility in patients_TC

理大研發穿戴式裝置改善帕金遜症患者活動能力 獲ViuTV節目《杏林在線》報導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兼紡織科技講座教授陶肖 明,及康復治療科學系客席教授麥潔儀接受ViuTV節目《杏林在線》專訪,介紹團隊為改善帕金遜症患者活動能力而研發的智能穿戴式裝置。該系統由智能鞋墊、手機應用程式、耳機及激光產生器四個設備組成。患者須佩戴裝置在身上,系統可即時準確檢測異常步態,為提供及時提示。   網上報道: ViuTV - https://polyu.me/3uD8NQU (5:36 – 8:35)

2024年2月29日

宣傳

RCSV develops AIpowered portable camera to screen diabetic retinopathy 2000 x 1050TC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研發人工智能便攜眼底相機 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兼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及其團隊,研發了一款結合便攜式眼底相機和人工智能開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的創新方法。理大由3月1日起聯同本地連鎖眼鏡店「眼鏡88」,公開招募300名糖尿眼高風險人士,參與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研究計劃。 網上報道: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49t85F7 明報 - https://polyu.me/3wpzGIr 經濟日報 - https://polyu.me/3UV0quw am730 - https://polyu.me/3UUVVjE

2024年2月28日

媒體報導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