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人工智能及医工结合科研成果引领新世代医疗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医工结合」及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精准医疗丶预防医学及基层医疗的发展,提升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服务质素及效率,并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理大拥有多个与医疗及健康领域相关的科研基建,当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丶19所大学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实验室,通过凝聚工程学丶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力量,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则促进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丶精神健康丶医学影像丶放射治疗丶中医药丶生物医学工程及细胞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揽优秀研究学者加盟,领导多个结合医学与人工智能丶工程学及数据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引领新世代医疗科技发展。 理大在争取医学及健康领域研究资助方面亦表现突出。在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资助项目中,理大共有14个项目获「协作研究金」拨款支持,项目数量及资助额均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获研资局拨款资助的总金额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过去五年,理大多项健康和医学领域研究亦获得研资局拨款。2018年至2022年间,理大从特区政府医疗衞生研究基金获得的平均拨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贯彻以病人福祉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医工结合』和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独特优势,致力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和知识转移。凭藉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完善的科研设施,以及在医疗教育和培育专职医疗人才的丰富经验,理大有信心成功争取筹办香港第三所医学院。」 理大今天展示四个优秀科研项目,当中包括: 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  以精准医疗提升治疗效果 肺癌是香港及全球头号癌症杀手,而放射治疗是治愈癌症最主要方法之一。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可自动分析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毋需造影剂便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分辨肺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并透过「功能引导」的创新放射治疗方式设计个人化的最佳放射治疗计划,避开肺部高功能区域,以降低对患者肺部的放射损伤,提升患者术後生活质量。团队亦收集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并采用尖端的影像处理算法,确保结果的精准度和一致性。系统的操作介面方便易用丶後端性能强大,可与医院采用的主流放射治疗系统相容,团队目前正与多间本地及内地医院合作进行临床测试。团队亦计划扩展人工智能模型应用於其他部位如肝脏丶脑部癌症的「功能引导」放射治疗。此创新项目於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银奬。 蔡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可自动分析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毋需造影剂便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以设计个人化最佳放射治疗计划,避开肺部高功能区域,降低对患者肺部的放射损伤。 AI赋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术突破传统诊断瓶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诊断依赖侵入性且昂贵的萤光血管造影检查,不仅为患者带来不适,也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能力。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丶梁显利长者健康视觉教授丶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丶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丶杰出创科学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於眼科诊断领域。技术实现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数秒内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动态视频,完全避免传统造影剂注射的风险;其次,智能诊断系统可自动识别微动脉瘤丶出血点等早期病变特徵,诊断灵敏度达96.2%,特异性91.8%;第三,创新地整合超广角成像技术,将检测范围扩大300%。技术目前已获五项国际专利,现正於大湾区顶尖医疗机构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其远程会诊系统更让偏远地区患者获得眼科诊疗服务。这项突破性研究在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法国与欧洲发明家联合会―法国最佳国际发明与创新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奖」。 何明光教授及其团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於眼科诊断领域,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数秒内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动态视频,更自动识别微动脉瘤丶出血点等早期病变特徵,以及整合超广角成像技术,将检测范围扩大。 踝关节复康机械人 助中风患者居家复康 中风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挑战,特别是行动不便和长期卧床患者,需要接受长期及反覆复康训练,以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及肌肉过度萎缩。理大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丶智能机械人研究联盟主任丶机械工程学系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张丹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首款可在三轴上自由旋转,提供全方位足踝关节复康训练的机械人,帮助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的居家复康训练,以及脑偏瘫和中风患者的术後踝关节功能复康。机械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运动」设计,可针对不同患者各阶段的复康需要,通过感测器追踪并调整踝关节位置进行复康训练,以及根据不同的复康场景,模拟足踝关节背屈/蹠屈丶内翻/外翻,以及内旋/外旋等自然动作。机械人更可通过肌电图讯号收集肌肉活动数据,实时监测及调整速度和力度,以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模式。团队正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进行临床测试,未来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个人化训练。技术亦有望扩展至肩关节或手部等不同部位的复康训练。 张丹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首款可在三轴上自由旋转,提供全方位足踝关节复康训练的机械人,帮助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的居家复康训练,以及脑偏瘫和中风患者的术後踝关节功能复康。 超微细高敏度光纤传感器   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精准度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听力受损问题影响全球逾15亿人。由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难度高,过去45年间全球仅完成了150万宗。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光电子讲座教授丶光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华耀教授及其团队克服传统玻璃光纤刚性过大的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超微细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纤传感器,并将其整合到人工耳蜗电极阵列结构中,以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精度与组织保护效能。由於人工耳蜗须以毫米级精度植入耳蜗鼓阶腔室,手术过程中,集成化的光纤传感器能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导航定位,并监测植入的接触力度。传感器经优化後,有望自动调整电极阵列的弯曲角度,减低植入时对耳蜗组织的损伤。该技术已成功获得专利授权,目前研发团队正与知名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丶墨尔本大学及皇家维多利亚眼科及耳科医院合作,推动项目的临床测试及商品化。未来,系统将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以机械人进行听觉重建手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效率丶安全性和精准度。此创新发明於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夺得「泰国最佳国际发明奬与创新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奬」。 谭华耀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超微细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纤传感器,并将其整合到人工耳蜗电极阵列结构中,以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精度与组织保护效能。由参与研究的崔静娴博士(见图)介绍成果。 ***完***

2025年4月28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 引领数字法治未来 理大举办法律科技主题论坛暨创新成果发布

近年来,数字化浪潮席捲全球。人工智能不仅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也为法律服务构建全新生态。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知识转移及创业处联合主办的「展望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的创新图景」法律科技主题论坛4月26日在理大圓满举行。 中央政府駐港联络办法律部部长刘春华先生、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林新强律师、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邱达根议员、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成盛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毅先生、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姚茂龙先生、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料私隱专员黄继儿大律师、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以及香港高校法学院的代表、大湾区各大律师行合伙人、机构合规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逾150人共聚理大,探讨人工智能在法律、合规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论坛活动吸引近19万人透过理大新媒体平台直播线上参与。当日还发佈了理大孵化企业Wiselaw Digital Technology(智法数科)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 服务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现代化 理大致力于推进世界级创新研究,贡献国家发展,在法律科技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实践也一直走在前沿。在国家「数字法治」战略指引下,理大凭藉粵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法律融合发展新路向,为人工智能重构法律服务提供新典范。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香港充分受惠于『一国两制』,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樑。凭藉科技的力量,香港有潜力在促进跨境合作与法律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次论坛中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合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是理大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优秀企业的杰出案例,也是理大创新文化在实践中典型例子。另外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亦积极参与本地创科政策研究及制定,提供前瞻性的策略建议,协助香港建立可持续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央政府駐港联络办法律部部长刘春华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質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持续推进「人工智慧+」行动,提升粵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等等,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供了清晰指引,为香港创新发展带来了广阔机遇。怎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香港力量,在加快创新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刘春华先生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适应法律科技的迭代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是守正创新。要弘扬爱国爱港优良传统,彰显专业理性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推动AI不断为法律行业创新发展赋能增值。 三是善用优势。 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国际法律枢纽的联通优势、香港世界级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的平台优势、法律和创科精英汇聚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发挥香港普通法制度的独特优势,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跨界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驱动法律服务新范式 在法律与金融领域擁有超过二十年经验的理大可持续技术基金会教授、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员陆海天教授以「AI驱动下的未来法律服务新范式」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陆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全球法律服务的创新前景,在法律智能检索、智能推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展示了理大团队在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陆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律师,而是要赋能法律专业人士,让法律服务更高效、更精准。」 活动上,大湾区顶尖法律科技专家、业界翘楚参与了两场圓桌论坛,共话讨论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的机遇与发展。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雲燕律师、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林新强律师、国泰君安国际首席合规官兼法律合规部门主管赵彤律师、Jones Day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合伙人黄海峰律师、君合律师事务所广州办公室合伙人余苏律师,与蕭一峰律师行创办人蕭一峰律师围绕「畅想未来法律服务新范式」展开深度讨论。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总监王家达先生、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杨红霞教授、前港交所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女士、水滴公司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杰出理大校友沈鹏博士,与数传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李曦寰先生围绕「基于大模型AI+产业的无限未来」,结合专业所长发表鮮明洞见,为法律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前瞻性路向。   (左起)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雲燕律师、香港立法会议员兼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林新强律师、国泰君安国际首席合规官兼法律合规部门主管赵彤律师、Jones Day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合伙人黄海峰律师、君合律师事务所广州办公室合伙人余苏律师,与蕭一峰律师行创办人蕭一峰律师围绕「畅想未来法律服务新范式」展开深度讨论。   理大知识转移及创业总监王家达先生(左一)、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杨红霞教授(线上参加)、前港交所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女士(左二)、水滴公司创始人兼行政总裁、杰出理大校友沈鹏博士(右二),与数传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李曦寰先生(右一)围绕「基于大模型AI+产业的无限未来」发表鮮明洞见。 0到1的突破 创新智能法律平台首发 当日,理大PolyVentures培育的孵化企业WiseLaw Digital Technology(智法数科)展示了突破性的法律服务创新成果,其核心产品包括智能体、工具箱、知识库、深度知识融合搜索四大模块,这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法律产学研创新成果的首次发佈。 智法数科2024年9月由陆海天教授领衔创立,是香港首个跨境法律及合规大模型智能体应用创新型科技企业,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合规领域专家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为中国出海企业、国际金融机构和涉外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合规大模型智能体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目前,智法数科已获得理大天使基金(TSSSU+)资助和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的资源支持,并成功入选数码港培育计划、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梦加速计划以及NVIDIA初创加速计划。 未来,理大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的创新发展,发挥香港作为国际法律中心的优势,为全球法律科技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国家「数字法治」发展做出「香港贡献」。    论坛活动吸引逾150人现场参与,近19万人透过理大新媒体平台直播线上参加互动讨论。 ***完***

2025年4月28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旅客满意指数」以大型語言模型作全面分析 助提升香港旅游服务質素

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旅游业在疫情后正逐渐复苏,政府亦积极推出多项政策,推动香港旅游业全方位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推出采用全新评估框架的「香港旅客满意指数」,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深入研究2012至2024年间入境旅客对香港的满意度,涵盖不同旅游服务范畴、时间尺度及地区。研究结果显示,香港的整体旅客满意度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最高纪录,但不同地区的表现存在显着差距。 「旅客满意指数」项目由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宋海岩教授带领,于 2009 年首次推出,以问卷形式调查旅客对各种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为提供更全面及准确的分析,研究团队整合管理科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理论,并借助先进的大型語言模型技术,全面改造指数的评估框架。全新框架可从不同维度(如服务主题、服务范畴和旅程类型等)、时间尺度(如每月和每年)以及地区等方面灵活地进行测量,为持份者提供及时的、以数据驱动的分析,为提升服务質素、政策制定及作出策略性决策提供参考。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国际酒店服务业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作为全球旅游枢纽,香港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能够提供符合旅客期望的卓越服务質量。我们致力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目的地的国际声譽,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与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推出的『旅客满意指数』正体现了我们的决心。」 团队在全球网上旅游代理商平台TripAdvisor上收集了逾125万则关于香港景点、酒店、餐飲、零售和交通运输五大旅游服务范畴的评论数据,当中涵盖13,694 家本地服务供应商,再透过以大型語言模基础的评估框架,利用阿里巴巴的开源通用文本嵌入模型,从不同語言及类型的旅客评论中提取語义分析。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 1. 从服务主题比重分析发现,最多旅客的评论围绕「旅游服务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反映服务是否可靠是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建构了旅客对目的地旅游业的信任基础。 2. 香港的「旅客满意指数」自2012 年起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在过去十年维持在75分(评分范围为0 至 100 分)以上。指数在疫情期间曾录得短暫下降,但到 2024 年已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3. 旅客对交通运输服务的满意指数一直居高,主要归功于香港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旅客的体验;而零售业及餐飲业表现相对落后,主要牵涉与价格相关的因素。零售业方面,网上购物逐渐普及,实体商店逐渐失去传统的价格优势;餐飲业方面,本地餐厅也面对成本高漲的困境,令部分旅客倾向前往餐飲消费水平较低的内地。   图表一、目的地及服务范畴层面的「旅客满意指数」 4. 从空间角度来看,香港所有地区的满意指数均超过 73 分,但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旅客对南面区域满意度较高,北面区域表现相对较差。得分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如中西区和油尖旺区;而九龙城区是所有地区中得分最低,形成了局部满意度差距。 图表二、按空间分佈的「旅客满意指数」 5. 不同旅程类型的旅客对香港的满意指数亦存在显着差异,总体而言商务旅客对香港各个旅游服务范畴的满意度均为最高,而独自出行的旅客的整体满意度则较低。这相信需求分别有关;商务旅客更着重标准化及功能性的服务,而单人旅客更追求独特及个人化的旅游体验。 6. 基于评论語言的满意指数差异分析发现,欧洲語言及英文的评论中,旅客满意度相对较高,而日語及韩語评论则反映出较低的满意度,这显示出文化差异对旅客满意度的影响。 「旅客满意指数」的目标 基于大型語言模型的「旅客满意指数」旨在为旅游服务供应商、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机构等持份者定期提供数据驱动的深入分析。其中,主题层面的满意指数分析,可助企业针对具体问题提升其服务;而在目的地及不同服务范畴层面的评估,则为策略性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此外,指数更可每月更新,确保了评估结果和分析的及时性和相关性,便于做出迅速且全面的决策。 儘管香港经济已经很大程度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旅游业界仍面临劳动力短缺、供应限制、经济形势变化、消费者行为改变及市场竞争等挑战,宋海岩教授指出「旅客满意指数」有助应对各种挑战及作出相应决策和规划,并表示:「为助力旅游业持续复苏,政策制定者及业界必須时刻准确评估旅客满意度,从而制定可持续的旅游策略,进一步强化香港旅游优势,推动香港旅游业繁荣发展,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科技不断进步,旅游目的地和旅客的决策越来越依赖讯息和通讯技术。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全新框架的「旅客满意指数」预料可就香港旅游业发展提供精确及客观分析,针对性地提升旅游服务質素,增强香港的全球竞争力,并支持旅游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完***

2025年4月25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Photo 1

理大成首间香港高校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培训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为首间入选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类别的本地高等院校。获资助项目「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培训计划」由设计学院辖下的理大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主办,理大英伟达联合研究中心支持,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新一代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以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国家正致力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香港特区政府亦积极将艺术与科技融入创意产业,反映香港对能兼顾文化保育与创新融合的专业人才需求殷切。由理大设计学院副院长(环球与企业事务)丶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兼理大英伟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带领的「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将於2025年夏季启动,为香港及大湾区的资深策展人丶艺术管理和研究人员提供多元培训。 来自理大丶澳门及内地高校的学者和艺术机构专家,将为学员提供数字艺术展览管理的进阶培训,包括理论与案例研讨讲座丶策展实践工作坊丶实地考察丶成果汇报丶展览及研讨会等。培训活动於香港及深圳两地举行,主题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丶虚拟实境与扩增实境丶沉浸式科技丶数码空间等在艺术及策展领域的应用,更强调活化传统艺术,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数码转型。 杜本麟教授表示:「很荣幸获此国家资助,这不仅支持我们实践培养数字艺术展览管理人才的目标,也肯定了团队在推动艺术科技的贡献。此计划将培养更多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结合创意与科技,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塑造艺术世界未来的新一代创新策展人。同时,透过两地导师和学员的互动交流丶创新精神分享,亦有助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艺术科技合作和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理大设计学院辖下的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合作平台,促进文化丶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研究中心基於香港与大湾区的密切联系,致力推动研究人员丶设计师丶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的合作,共同创造充满活力的艺术活动环境,扩展市场机遇。 ***完***

2025年4月24日

成就 设计学院

Photo 1

理大研发创新语言模型人格评估系统 推动人工智能於制造业丶商业及教育的多元应用

大型语言模型(LLM)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已广泛应用於会话互动等领域,然而,如何有效评估特定LLM的人格特徵仍是一大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套名为「语言模型人格评估(LMLPA)」的人工智能驱动系统,系统能透过语言分析对LLM人格特徵进行量化评估。 这项整合人工智能与计算语言学的创新跨学科研究,转化成完善的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工具,用来评估细微的人格特徵与行为。LMLPA 系统在加深对LLM的理解,以及推动其更贴近人类价值观与需求扮演了关键的一步。研究由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领导,成果已发表在期刊《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上。 LMLPA系统专为评估LLM的人格特徵而设计,透过分析其输出内容中的语言模式丶风格及其他与语言相关的特徵进行深入阐释。系统主要由改编版五大人格量表及人工智能评分器两个组件构成,首先利用基於语言型人格评估理论而设计的改编版五大人格量表对LLM进行测试,随後由人工智能评分器分析其回答内容,将文字答案转换为可量化的人格特徵数值指标。 这项创新技术不仅为人工智能对性格评估开展了实务框架,推动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及计算语言学发展,更能拓展应用至教育丶制造业丶企业合规例如环境丶社会及管治( ESG)报告丶支持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提升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 李教授表示:「为了解决LLM在理解人类个性的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局限,我们团队成功研发出这项创新评估系统工具,能够从语言学角度全面分析LLM的人格特徵,并能对准其功能特性及操作范式。」 这项研究开创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及与其互动的全新可能性。透过量化LLM的人格特徵,可根据特定应用需求调整其沟通风格,进一步促进人机之间更个人化的互动体验。 李教授将其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合规应用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平台可以分析和诠释大量文本数据及审计报告,包括由LLM生成的内容。透过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资料收集丶分析并给予见解,大幅简化企业合规的报告流程。LMLPA的整合技术突显了人工智能对评估语言人格特徵的精确性,展现出此技术对於商业和人类数据资料定性分析的应用潜力。 ***完***

2025年4月2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医工创新联合实验室」 携手推动医学与工程融合创新 开拓智能医疗新领域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秉承「医工交叉丶智创未来」之理念,积极回应「医工协同创新」国家战略部署,联手推动智能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双方於4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举行「医工创新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标志着两所顶尖学府在医学与工程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揭牌仪式於北医三院外科楼会议厅举行,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丶北医三院院长付卫教授丶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教授丶普通外科主任原春辉教授代表双方主持,并获多位在先进材料丶航空工程丶生物医学工程丶人工智能等领域具丰富经验的学术领袖及师生见证,双方并就实验室三年科技攻关计划举行发布暨签署仪式。 北医三院院长付卫教授指医工协同创新是推动现代医学革新的重要力量。他期望此次合作能加快临床需求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并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拥有雄厚的医疗教育根基,以及培育医疗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期待与北医三院透过「医工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进一步发挥理大医工结合的优势,携手北医三院推动医疗科技发展,造福社会大众。 理大代表团同日参观了北医三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及临床教学中心,深入了解临床教学与科研设施,并就手术导航丶虚拟实境模拟训练及材料生物相容性等议题展开交流。理大代表团还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参观了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领略医学先贤的大师风范与我国近现代医学演进与演变。 理大在医疗科技教研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过去45年为各医疗专业培养超过五万名毕业生,涵盖医疗化验丶医疗影像丶放射治疗丶物理治疗丶职业治疗丶护理丶眼科视光丶义肢矫形丶言语治疗等范畴,支撑及支持香港医疗体系发展。 除与北医三院合作外,理大亦一直与多间内地大学建立合作夥伴关系,并正就筹办第三所医学院积极展开筹备工作,满足香港及大湾区对高质素医疗及健康服务的殷切需求。 ***完***

2025年4月23日

活动 工程学院

Photo 1

理大与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携手成立纵向深度组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早前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史丹福大学纵向深度组学联合研究中心」。透过结合理大在生物医学工程丶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分析和精准医学领域的优势,以及史丹福大学医学院在遗传学和多组学方面的学术专长,是次合作旨在建立标准化的多组学衰老队列,以研究健康老龄化与病理性衰老的生物机制,识别个人化的生物标记,及早预测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并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丶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系主任周铭祥教授;眼科视光学院学院主任及教授丶视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家树教授;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丶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丶杰出创科学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诊断科学及分子遗传学讲座教授叶社平教授丶眼科视光学院教授周雷教授及副教授林全教授,以及史丹福大学遗传学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员周鑫博士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史丹福大学Stanford W. Ascherman遗传学教授Michael SNYDER教授签署合作备忘录。 滕锦光教授表示:「在促进全民健康方面,理大一直不遗馀力推动医疗创新和培育人才,早前更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特区政府提交全面且创新的建议书。凭藉理大在医疗科技丶工程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坚实基础,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在未来人工智能驱动医学及健康领域中脱颖而出的新一代医疗人才和未来领袖,而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助拓展及巩固理大在医学丶健康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独特优势。」 Michael Snyder教授亦分享了史丹福大学在推动老龄化研究的成果,如何提升大众的生活质素,促进健康老龄化。 老龄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丶糖尿病丶神经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主要成因。然而,每个人的老化情况不一,衍生出不同类型的老龄化模式和轨迹,称为「衰老类型」。由於现有的老龄化研究只聚焦於部分生物标记及衰老类型,因此未能全面地揭示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透过是次合作,理大与史丹福大学医学院将共同开展,针对亚洲群体的深度多组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并聚焦老龄化机制及个体差异的综合分析。研究中心将结合视网膜成像和电子健康纪录,对现有衰老队列进行纵向多组学分析,包括基因组学丶蛋白质组学丶代谢物组学和脂类组学分析。双方亦会联手开发实时健康监测平台和预测衰老相关疾病的演算法,并为两校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员提供交流机会。 在过去半个世纪,理大培养了逾五万名专职医疗人才,包括护士丶物理治疗师丶视光师丶放射治疗师等,在推动香港医疗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理大拥有逾1,300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和超过90间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藉发挥医工结合的优势,推动医疗及健康领域的科技发展。除了与史丹福大学医学院合作外,理大亦与全球及中国内地多间大学及医院建立合作夥伴关系,积极争取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以满足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需求。 ***完***

2025年4月22日

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史丹福大学纵向深度组学联合研究中心

01

理大新设先进疗法制品实验室 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希望 助力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推进医学与健康领域的教研发展,以顶尖设施及跨学科优势,推动精准医疗与个人化治疗,助力香港发展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理大将以先进疗法制品(ATPs)建立精准和个人化医疗,促进医学创新及跨学科合作,推动本地ATPs生态圈,提升香港在全球生物医学的竞争力。大学现时计划生产针对脊髓损伤的细胞治疗制品,以先进疗法结合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的专业知识,提供从精准医疗到康复的一站式复康方案,为全身或半身瘫痪患者带来新希望。 理大拥有符合国际医药品稽查协约组织良好生产规范(PIC/S GMP)的ATP实验室,专注於免疫疗法丶细胞治疗丶基因疗法及再生医学临床研究。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系主任周铭祥教授领导的团队计划与业界合作,待实验室取得由衞生署发出的制造商牌照及临床证验及药物测试证明书後,正式启动临床研究。 脊髓损伤的医疗需求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旦因意外或疾病受损,可导致受伤部位及以下的神经功能丧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目前有超过1,500万人患有脊髓损伤,常见症状包括四肢或下肢瘫痪丶感觉丧失丶膀胱及肠道功能障碍丶慢性疼痛及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素。 目前,脊髓神经损伤尚无有效治愈方法,近年医学界积极探索精准医疗技术,包括干细胞治疗丶基因治疗丶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及电刺激治疗等,致力修复受损脊髓。然而,研究显示单靠先进疗法不足以让患者完全恢复行动能力,必须结合物理治疗等专职医疗,进行跨专业复康训练,才能显着提升治疗效果。 理大ATP实验室:精准医疗先驱 理大ATP实验室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及大学拨款筹建,设生产区丶品质管制实验室及培训实验室,待衞生署批准後,将成为本地先进疗法制品研发及临床应用的重要平台,并与科研企业丶生物制药业界及学术机构合作,首阶段聚焦为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临床测试服务。团队将利用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对的脐带血,生产脐带血单核细胞,进行品质测试及包装,根据PIC/S GMP规范放行成品并转交至医院治疗团队作临床使用,为患者进行手术移植。这将带动大学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研究合作,发挥理大的跨学科优势,包括神经科学丶分子生物学丶免疫学丶生物工程及康复治疗等学科的合作。 跨学科整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理大是本港唯一能够提供从治疗到复康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大学,其培训的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等专职医疗人员,能与医护团队合作,透过复康丶辅助诊断及科技应用,提供延续护理。理大ATP实验室专注於细胞治疗等精准医疗技术,康复治疗科学系则提供物理治疗等专职医疗训练,两者结合确保患者获得全面护理。例如,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干细胞移植可修复受损组织,随後由物理治疗师设计个人化复康计划,帮助患者重新训练肌肉丶增强力量并恢复行动能力。 周铭祥教授表示:「现时香港在生产先进疗法制品方面仍然具发展空间,理大ATP实验室符合国际的良好生产规范,为香港培育更多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我们希望在与业界合作下,能够於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上寻求突破,协助转化大学研究成果并进行临床测试及前沿临床医学研究,提升香港整体医疗科技研究水平。」 理大早前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政府提交建议书,有信心凭藉在医疗科技丶工程及人工智能方面的雄厚科研实力,以及累积半世纪培养专职医疗人员的丰富经验,培养跨学科医疗领袖,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完***

2025年4月2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Photo 1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总领事讲座 与马来西亚驻港总领事共议「2025年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於4月9日联同应用社会科学系及环球事务处合办第七场总领事讲座,并邀得马来西亚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Muzambli Markam先生出席分享。讲座以「2025年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为主题,促进理大社群深入了解东盟政策框架,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全新机遇及香港作为区域内「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独特角色,并与来自商业丶科技及政策领域的领袖建立深具意义的联系。 活动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带一路」专员何力治先生致辞揭开序幕,再由Muzambli Markam先生就东盟发展分享见解,并参与由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学院主任兼胡赓佩家族眼科视光学教授纪家树教授主持的对话环节。最後,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为活动致闭幕辞。 赵汝恒教授阐述理大推动全球协作的战略愿景,并表示:「理大致力於通过跨境合作推动创新及知识交流。在与马来西亚丶东盟及其他地区的合作中,我们共同追求技术进步丶知识转移,以及与业界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通过架起学术丶产业和政策之间的桥梁,我们正开辟出一条道路,不仅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一个互联互通丶知识驱动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同时也将我们的合作转化为切实且可持续的增长。」 何力治先生强调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并指:「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功能性平台,同时为我们的夥伴担当『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在推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中,我们与马来西亚在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韧性的追求上完美契合。」 Muzambli Markam先生详述马来西亚的东盟方针:「作为 2025 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体现了『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主题,确保东盟的增长惠及所有成员国及其人民,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同时优先考虑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马来西亚也致力於通过对话和外交加强东盟的中心地位,促进东盟内部的贸易和投资,并通过利用科学丶技术和创新来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讨论环节中,纪家树教授就「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主题提出关键问题,包括邻近地区与学界如何与东盟共同推动科研及创新技术等议题,引发听众对东盟政策框架的深入思考。纪教授更分享:「作为扎根香港创新枢纽的马来西亚人,我将积极参与并推动东盟的可持续发展。这次对话促使香港科技创新生态与东盟高校及产业界紧密对接,共同开发实效解决方案,将愿景转化为切实行动。」 崔永康教授在活动尾声呼吁交叉学科协作:「我们对共同构建一个充满光明前景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一未来将基於相互尊重丶共同目标和持续合作。通过整合多元化的视角与专业知识,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挑战。超越教育领域,这种集体努力将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创新枢纽的地位,推动了学术丶产业与政策领域之间深远且有力的联系。在团结协作之下,我们正为通向更加包容和可持续未来的解决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来自马来西亚的理大一年级生冯文彦亦在场分享了她在理大和香港的生活体会:「这段时光让我蜕变成长,培养了独立自主和适应力。探索理大充满活力的校园和这座城市的多元风貌的过程,与我的学术之旅同样丰盛,大学亦设有马来西亚学生会和举办马来西亚文化之夜等活动,帮助我们和其他国际学生融入新环境。」 自2023年2月启动的「总领事讲座」系列,致力搭建理大社群与「一带一路」国家领袖的对话平台,透过探讨全球创新科技趋势丶政策动向及教育机遇,进一步巩固理大作为国际协作枢纽的角色。 ***完***

2025年4月16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与京校联举办「我与科学家在一起」主题活动 诺贝尔奖得主走进理大 分享科研前沿思维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京校联)昨天(4月14日)举办「我与科学家在一起」主题活动,为2025年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的重点活动之一。京校联会长李然陪同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Andre GEIM教授及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Harvey James ALTER教授走进理大校园,由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主题讲者,分享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卓越成果及独特见解。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吸引逾150名理大师生丶学者以及科研人员出席,以及超过120,600人透过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线上参与,共同探讨科学前沿议题。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感谢Geim教授及Alter教授亲临分享,让参与者获益良多,并表示:「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理大致力推进卓越科研。大学已设立多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 (PAIR),以及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此外,理大正积极争取设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并以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推动力。」 Geim教授以「神奇材料」为题进行演讲,分享了石墨烯的应用。他与物理学家Konstantin Novoselov共同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颁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Geim教授现为英国曼彻斯特介观科学与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丶清华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的研究兴趣涵盖了从纳米材料到浮力量子态的多个领域。 Alter 教授以「成功之路」为题,与大学生分享他的想法和经验。他与病毒学家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共同获得 202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贡献。Alter 教授的研究证明了丙型肝炎是一种独立的病毒性疾病,并开发了检测方法,爲血液安全提供了保障。他的工作爲丙型肝炎的诊断丶治疗和预防铺平了道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Alter 教授现为美国国家卫生院高级研究员。 两位讲者在随後的专题讨论及问答环节中,跟与会者进行深入交流,分享他们对科研的真知灼见,鼓励学生和新一代研究人员在学术追求中不断探索与进步。 ***完***

2025年4月15日

活动 理大高等研究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