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表扬逾500名长期服务员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举行长期服务员工颁奖典礼,表扬507位服务理大多年的教职员,感谢他们尽心为大学服务。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颁发感谢奖状及纪念品予长期服务员工,以表达大学对他们的谢意。 截至2024年底,理大共有172位来自教学及行政部门职员服务满五年丶104位服务满十年丶88位服务满十五年丶36位服务满二十年丶36位服务满二十五年丶50位服务满三十年丶18位服务满三十五年,以及3位服务满四十年。 滕锦光教授衷心感谢所有长期服务员工对大学的贡献,并赞扬他们的工作热诚。他表示:「理大正蓬勃发展,已连续六年跻身全球百强学府。每一位员工在推动大学发展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宝贵贡献是理大赖以成功的基石,值得被表扬。」 理大於1990年起推行长期服务员工奖励计划,旨在嘉许服务理大多年的教职员,以加强他们对大学的归属感,去年起更表扬服务大学五年及十年的员工。颁奖典礼为长期服务员工提供聚首一堂的机会,让大学公开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滕锦光教授(後排右五)与服务理大满三十年的员工合照。 滕锦光教授(後排右四)与服务理大满二十五年的员工合照。 滕锦光教授(後排右五)与服务理大满二十年的员工合照。 滕锦光教授(第三排右九)与服务理大满十五年的员工合照。 ***完***

2025年2月21日

活动 人力资源处

Photo 1

理大成立「卓越学荟」启迪未来领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全人教育,培育具备多元才能的未来领袖。为鼓励学生在学术和非学术范畴上作全面发展,理大在2024/25学年起成立「卓越学荟」,并于今日在校园举行成立典礼。「卓越学荟」将凝聚过往因学业成绩优异、领导才能出众或热心服务社会,而获颁年度「卓越学生奖」或「校长学生领袖奖」的学生,并促进理大社群内的联系与交流。 开幕典礼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及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联同一众大学管理层成员、学院院长、学系系主任、嘉宾及学生聚首一堂,共同见证这个重要时刻。 杨立伟教授致欢迎辞时,介绍了「卓越学荟」的意义和展望。他说:「我们旨在透过『卓越学荟』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为成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师友指导,协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才能和目标,成为有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并且具备良好品德、创新思维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卓越学荟』代表了理大的信念,我们坚信每位学生都拥有为理大、香港、国家甚至世界带来正面影响的潜力,而大学将会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上全力支持他们。」 「卓越学荟」旨在发掘杰出学生的才能,其四大核心目标包括培养领导者、通过互动启发灵感、加强人际网络及建立长远连系,为学生的学术旅程及未来发展提供助力。「卓越学荟」现有约100位成员,当中包括由15位来自不同学系的优秀学生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执委会),以及「卓越学生奖」和「校长学生领袖奖」的过去得奖学生。 典礼上,滕锦光教授向「卓越学荟」的执委会成员颁发徽章,以表彰他们在学术成绩、社会服务及领袖才能等不同方面的杰出成就,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现场亦透过短片向嘉宾介绍了「卓越学荟」的成立目的、愿景及工作,更有执委会成员、理学院四年级学生葛宇飞献上古筝演奏,为活动增添气氛。最后,由执委会主席、 2023年度「校长学生领袖奖」得主、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汪延泽代表致谢词,为典礼划下圆满句点。 「卓越学荟」已经成功举办了多个具影响力活动,包括多元共融竹艺工作坊、校园绿色推广,以及一系列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环保议题相关的工作坊和探访活动。展望2025年,「卓越学荟」将推出高桌晚宴暨学务长专题讲座系列,以及以领导才能、可持续发展和设计思维等为主题的培训工作坊,以开拓小区影响力,并将举办海外考察活动,进一步培养成员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学生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促进医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发展及交叉学科建设

(2025年2月20日)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双方在医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及师生交流等。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和北医医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及教学资源,携手促进医学交叉学科的建设,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教授代表双方签署,理大协理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刘文彪先生、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诊断科学及分子遗传学讲座教授叶社平教授,以及北医教育处处长刘虹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青教授、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李曉佳女士及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韩鸿宾教授等均参与见证。 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大力发展医工交叉学科,校际合作对于双方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教学、科研等方面,希望两校在未来能够有更多合作项目,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他又期望此次签署合作备忘录能够拓宽双方的合作空间,设立科研种子基金,共同为医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嘉东教授致辞时欢迎理大代表来访,并对此前双方在医学技术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等领域的前期合作表示肯定和鼓励。他强调了北医和香港地区的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建议双方借此机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学科建设、拓宽科研合作。 签署仪式后,理大代表团与北医学者就双方在医学教育、科研合作及学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潜力进行了深度讨论,并介绍各自院系的教研发展及学科建设情况。代表团亦参观了北医医学技术研究院教学实验室、北京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及北医三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深入了解北医在医学技术及临床教育方面的设施和经验。 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丰富办学经验,为各医疗专业培養逾52,000名毕业生,具坚实基础支撑及支持香港医疗体系的发展。大学设有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放射治疗、眼科视光学、医疗化验、言語治疗、护理学等课程,擁有逾1,300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超过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透过发挥医工结合的优势,推动医疗科技发展。除了北医,理大亦与多间内地大学和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係,并正就筹办第三所医学院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应对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需要。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Photo 1

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创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合作项目协议,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凭藉理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和学术专长,以及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提供的重点研发资源和实验环境,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此外,双方将建立长期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包括高等人才联合培育计划及博士研究生实习机会,培养高科技精英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签约仪式於2月19日在理大举行,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浩先生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以及中国移动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林二维先生见证下,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李青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院长沈卫中先生签署。 随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长丶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琳先生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张曼莉女士对双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认可,并指出是次合作不仅推动香港在人工智能丶6G和Web3.0等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透过产学研结合为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还将强化香港高校和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的联动。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以应对世界变局,此次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术界与业界的协同优势。双方将聚焦战略性的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范畴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沈卫中先生强调,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并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在技术应用丶产业影响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动双方在前沿技术研究丶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理大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将就人工智能和Web3.0两大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双方将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强其任务规划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创造独特优势。在Web3.0方面,双方将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分散式算力基础设施,满足香港大模型研发需求,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双方将联同中国移动香港公司,进一步开拓卫星融合精确定位和低空经济研究,利用5G网络资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进香港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此次合作意义重大,不仅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推动香港与内地科技融合,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科技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举行新春传媒午宴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举行新春传媒午宴,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及校长滕锦光教授,联同一众管理层成员包括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丶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丶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丶暂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凌嘉勤教授,以及学院院长,与传媒朋友聚首一堂,分享理大的最新发展。 *** 完 ***

2025年2月19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二维铁电体合成及结构研究取得突破 推动微电子、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领域技术发展

铁电体具自发极化特性,可通过外加电场切换极化方向,一直广泛应用于晶体管、内存和神经形态设备等。二维铁电体更可实现纳米级生产,用于制造超薄电子产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赵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就二维范德华(van der Waals)材料的结构及潜力进行了多项研究,成功研发出可大规模合成二维铁电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动微电子、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发展,从而促进高密度存储设备、能量转换系统、传感技术及催化技术等各种应用的开发。 与传统材料相比,二维铁电体拥有多项优势,包括能展现急速的载流子流动,令数据传输、存储及指令周期更高;材料尺寸亦可显著缩小,大幅降低能耗;且材料极为纤薄,透明度与柔韧度均非常出色,十分适用于制作需兼具这两种特性的电子设备。其中,二维硒化铟(In2Se3)的二维五重原子层中同时存在顺电性、铁电性、反铁电性等多种物相,应用潜力极大。然而,二维硒化铟的各个物相稳定性不明确,具备所需物相的二维硒化铟薄膜亦欠缺大面积合成方法。 研究团队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直接在原子层面上观测及分析材料的铁电畴、畴壁及其他关键特征,发现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造出二维硒化铟薄膜时,适当地调节作为前体的硒化铟原料中硒和铟的比例,再把制出的薄膜转移到柔软或不平整的基底上以引发物相转变,就能在过程中分别制造出三种纯相的二维硒化铟薄膜,实现前所未有的相控合成及精确结构控制。研究成果已于《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刊登。 同时,团队亦专注于二维范德华材料的开发及潜力探索。他们深入研究了金属单硫属化物(即金属与硫、硒或碲组成的化合物),包括硒化铟,并利用TEM技术识别出这种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塑性变型模式,令二维金属单硫属化物材料能拥有超高的可塑性。此发现展现了生产高效能无机塑料半导体的庞大潜力,并大大推动柔性电子材料、半导体先进积层制造及固态润滑剂的发展。研究亦已于《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刊登。 团队最近更利用先进的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4D-STEM),揭示了一类存在于拥有扭曲双层结构的二维材料中的极性涡旋。团队发现不同的扭曲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涡旋模式及极性结构,并有可能藉由外部电场或层间位移来调控涡旋模式及极性区域分布,为研究扭曲二维双层极性结构的复杂反应提供了宝贵观点,有助往后在原子尺度上调整浮现的量子特性,制造出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研究已在《Science》期刊上刊载。 理大材料与器件中心实验室(UMF)辖下的原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AEML)是促成上述多项研究突破的关键,包括通过原子分辨率观测,直接揭示了材料合成及应用的重要机制。以上研究更获得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杨明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李淑惠教授的研究团队提供协助与支持。 赵炯教授表示:「这些科学发现将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带来崭新及具影响力的转变,并推动开发灵活、耐磨、耐用及高效的电子设备,为各类应用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可增强新型内存内运算设备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并省却当前芯片运算中所需的运算与记忆单元间的数据传输,令社会迈向更高速、更具能源效益且更灵活的科技新时代。」 凭借多项突破性成果,赵教授的研究项目早前获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研究工作亦同时获得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及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项资助。   ***完***

2025年2月18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物理学系

Photo 1

理大与国际专家合作运用卫星定位数据 揭示格陵兰冰盖融化机制 助预测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兰冰盖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各种现代大地空间测量技术,包括首次运用卫星定位数据来分析格陵兰冰盖基岩的垂直位移情况,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储量,以揭示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提供新见解和可靠依据。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发表。 格陵兰冰盖面积仅次於南极洲,冰原厚度大约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将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学界对於冰川水的累积丶储存及流失过程仍存在许多疑问。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与来自香港丶中国内地丶美国丶荷兰及比利时的科学家合作,研究格陵兰的水文过程,包括融水储量演变,以了解冰盖的融化机制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冰盖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导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卫星重力测量技术无法对格陵兰的水文过程进行区域性评估。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利用以众多卫星导航系统(GNSS)站点组成的「格陵兰GNSS观测网络」和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辖下「重力回溯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提供的卫星重力数据解决此难题。 研究团队分析了其中22个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点,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的连续数据,以掌握格陵兰不同区域的融水储量丶基岩弹性变形和垂直位移情况,从而了解冰盖融水的时空演变过程。GNSS亦有助监察气候系统中的大规模质量变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储存量等。 研究发现,夏季融水期间,大部分融水会暂存於冰盖内,并於七月达到高峰,其後逐渐减少。融水导致格陵兰GNSS站点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经历了极端水融,分别令基岩下沉多达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显示,大多数GNSS站点融水在冰盖的储存时间约为八周,但因地区而异,东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约为九周,而南部和东南部则为4.5周。随着酷热夏季或成常态,有效地预测高温年份的融水储量,对评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关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融水径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况,团队建议在较温暖的年份,将预测流量上调约20%,以作更精确评估。 陈剑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协作项目已筹备多年,除了整合各种现代空间测量技术,团队更前往偏远极地考察,有关成果突显了国际合作为应对严峻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区域气候模型在温暖年份的预测表现,对於评估未来几十年的冰盖演变丶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极暖化问题等具重大意义。」 ***完***

2025年2月1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Photo 1

理大开办2025年国际暑期课程及暑期学院 融合启发性创新课程及丰富文化体验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将於今年七至八月举办分别为本科生及高中生而设的「2025国际暑期课程」及「2025暑期学院」,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亲身体验理大作为全球百强学府的优质教育。除了大学学分课程外,理大还会安排学生参与本地旅游及文化体验活动,探索独特且多元的香港文化;更特设「夥伴计划」配对理大学生及其他院校的学生,让他们感受理大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并促进不同地区社群间的文化交流。 理大今年首次推出两个不同时段的国际暑期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弹性以规划暑期学习,同样提供为期五星期的学分课程,围绕三大学术主题:「中国语文丶文化及社会」丶「设计丶创新与科技」及「商业丶创业精神及环球领袖」。其中,理大享誉国际的设计学院将首度在暑期课程开办探讨人体工学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测量学丶人体限制及能力丶视觉讯息处理系统丶认知等基本知识,以及其与设计学的关系。其他富趣味的课程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及流行文化丶时尚与美学丶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丶世界烹饪演变史等主题。 理大国际暑期课程自2016年首办以来,一直广受全球学生欢迎。参与去年国际暑期课程丶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马菡筱赞扬课程内容新颖而深刻,并表示:「透过参加课程安排的文化体验活动,我很快就能融入香港的文化及生活,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建立了宝贵的友谊。」来自英国的Bobby BREWE亦表示:「理大国际暑期课程超乎想像的丰富,虽然学习时间紧凑,但也有足够时间让我们去探索充满活力的香港。」 「2025国际暑期课程」现正接受内地丶港澳丶台湾和海外本科生申请,截止日期为3月31日。有关计划详情丶申请办法,以及其他过往参加者的分享,请浏览:https://www.polyu.edu.hk/summerschool/。 同时,理大暑期学院欢迎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参与,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同体验大学生活。暑期学院为期五日四夜,学生将入住理大的学生宿舍,并参加由各学院提供的学系体验活动及参观本地企业或机构,从中了解大学不同课程的内容及职业前景,为将来入读理大心仪学科做好准备。 此外,今年暑期学院特设两场特色迷你讲座,分别聚焦创业思维在新时代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科技的基础知识,强调理大对这两个新兴主题的关注。学生更可额外参加为期五天的「创新及创业」大学学分课程,学习如何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建立所需的创业思维和创新策略,完成课程後可於入读理大时申请学分转移。 「2025暑期学院」现正接受申请,内地丶澳门丶台湾和海外高中生的报名截止日期为3月31日;本地生的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30日。有关计划详情丶申请办法,请浏览: https://www.polyu.edu.hk/geo/si。 ***完***

2025年2月14日

活动 环球事务处

Photo 1

国家教育部率团到访 赞扬理大科研实践产教融合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昨天率团到访理大,与理大领导层和科研人员会面交流,了解大学的最新发展,尤其是理大在人工智能结合医疗科技的领先科研及其技术转移方面的成就。其间,吴博士赞扬理大的创新科研充分实践产教融合,欢迎理大与内地城市、国家科研机构更紧密合作,进一步将技术转化落地,贡献两地科技发展,惠及社群。 随团代表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四局副局长陈伟先生、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博士、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博士、中联办教科部部长王伟明教授,以及国家教育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及中联办其他代表。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一众领导层陪同下,访问团到访理大工业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由理大学者介绍和展示多个医学、健康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创新科技项目。当中包括人工智能糖尿眼筛查系统、可应用于癌症的医疗大模型、控制儿童近视加深的近视离焦技术、肝纤维化和脂肪肝评估系统、三维超声脊柱侧弯评估系统、检测和治疗肿瘤的虚拟磁力共振成像对比增强系统、助中风患者复康的足踝和踝关节机械人、便携式高清角膜地形图仪、人工智能辅助的医药产品开发平台,以及结合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技术于精神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因解析的项目,充分展现理大如何将科研转化为实用产品及技术,促进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 其后,访问团与大学领导层及教研人员进行会议交流。 吴岩博士表示,国家正致力于全国建立区域转移转化中心,下一步将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网络,发挥香港的力量。吴博士续指,理大在产教融合,特别是医工结合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但追求原始创新,也积极将眼科、药物研发、康复机械人等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他又指,国家正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2.0」,糅合人工智能,以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专业。理大在实践「医工结合」方面的工作出色,具备优厚条件参与大湾区医学转移转化中心的战略工作。 林大辉博士欢迎国家教育部率团到访,对理大而言是很大的鼓舞。理大矢志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有担当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助力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除了成立「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去年也举办了「理大中华文化节」,致力弘扬中华文化,更将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课程列为本科生必修课。林博士指出,理大的短板是校园面积细小,大学一直寻求发展空间,期望得到特区政府及各界支持,以配合大学的未来发展需要。 蔡若莲博士表示,理大正高速发展,世界排名和学科排名均向上冲,是本地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力量。香港必须抓紧国家建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湾区建立的技术成果转化网络,在北部都会区争取教育用地外,局方也会在政策上创新求变,以迎接未来各种挑战。 滕锦光教授强调,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拥有 40 多年的丰富办学经验,为各医疗专业培养了 52,000 名毕业生。大学设有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放射治疗、眼科视光学、医疗化验、言语治疗、护理学等课程,拥有逾 1,300 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大量教学科研设施。基于这些优势,理大具备优越的条件筹辧医学院。在培养医科人才时,能发挥学科协同发展的优势,令医科人才培育更具成本效益。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左六)与展示科研项目的理大学者合照,(左一起)包括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马聪教授、眼科视光学院谢欣然教授及何明光教授、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杨红霞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及电子计算学系章伟雄教授、(左七起)生物医学工程学系郑永平教授及胡晓翎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蔡璟教授、机械工程学系张丹教授,以及眼科视光学院纪家树教授。 访问团与理大代表进行会议交流。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博士于会上发言。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于会上发言。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致欢迎辞。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介绍理大的最新发展。 ***完***

2025年2月13日

活动 内地发展处

Photo 1

理大与惩教署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食物废料升级及发展环保产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惩教署今日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食物废料升级及发展环保产品,为可持续发展的惩教工业注入新动能。 合作备忘录为理大和惩教署的合作订立框架,于未来五年共同推动创新发展方案,当中包括将理大有关食物废料升级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惩教院所内的工业生产工作;以及理大为在囚人士提供环保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训练,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等。有关合作在推动环保的同时,亦协助在囚人士更生。 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惩教署副署长(更生及管理)吴超觉先生共同见证下,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黄家兴教授及惩教署助理署长(更生事务)唐恂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赵汝恒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多年来积极透过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应对社会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是次与惩教署合作所应用的「食物废料衍生3D打印复合材料」专利技术,由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研发,为解决香港都市食物废料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开拓新出路。双方透过合作打造互助生态圈,从中创造出崭新的经济、生态及人文价值,为实现社会共融及可持续发展出一分力。 吴超觉先生致辞时表示,惩教署一直致力在惩教工作中引入环保措施,以建立一个综合及可持续发展的惩教制度。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可持续发展的惩教工作奠下重要的里程碑。首阶段的合作是将理大的咖啡渣转化成3D打印物料的专利技术,应用到在囚人士的工业生产工作。理大亦会为在囚人士提供产品设计的职业训练,开发更多不同的咖啡渣环保产品。 有关的咖啡渣环保产品会于惩教署体育会的「征心制造」慈善网上销售平台出售,以向公众推广助更生和环保信息。售卖礼品所得收益在扣除必要成本后,将会捐赠予不同的本地注册慈善机构,为在囚人士提供一个回馈社会的机会。 ***完***  

2025年2月7日

活动 未来食品研究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