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2024」圆满结束 发掘中学生科研兴趣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重视青少年的全人发展,致力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机会,以培育能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人才。为发掘中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理大今年成功举办第四届「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计划), 让高中生在理大学者的指导下参与研究项目。今年计划有约70位来自不同学院及学系的学者参与,并取录了180名来自58间本地及国际中学的学生,人数创历届新高。 计划今年开设30个专题研究项目,主题涵盖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应用社会科学、设计、时装及纺织、酒店及旅游业、语言、护理学、康复治疗科学,以及航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工程等各类工程学。在理大学者指导下,学生在四个月内亲身参与研究设计、采集数据、分析及报告等过程,从中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他们亦有机会参观理大多个实验室和教学设施,并探索理大多元的本科课程,及早为未来升学选科和就业作好准备。 理大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说:「理大致力以顶尖的学术资源,支持香港培育年轻科研人才。『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让中学生在大学优秀的学术人员的指导下体验研究工作,更有机会于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发现,带来实际的影响 。 去年计划的其中一组学员便参与了于美国德州休斯敦举行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年会2024』,并在会上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此计划能激发到学生对研究的热情。我期待他们将来成为理大学生,甚至新一代研究人员,为我们的未来推动具影响力的创新研究。」 在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朱嘉行博士的指导下,来自保良局颜宝铃书院及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的三位学生进行了以「研制用于室内环境的自动驾驶机械人」为题的研究项目。他们均认为经验难得,并分享表示:「自动化和机械人科技渐趋普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透过这个研究项目,我们有机会学习到自动驾驶机械人的运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编程工作、光学雷达系统和传感器的应用,更涉猎到深奥的人工智能概念,启发到我们对工程学的兴趣,希望日后可以在大学修读相关学科。」 三位分别来自圣保禄学校和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学生则以「数码时代的运动服饰设计」为主题进行研究,并由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易洁伦教授和助理教授 (研究)史秋琼博士担任导师。学生们在项目中学习亲自设计运动内衣,她们分享指:「我们一直都对时装设计很感兴趣,项目除了涵盖实在的设计知识外,亦让我们了解到相关的科技趋势。最难得的是,我们有机会参观及了解先进的4D身体扫瞄仪器和动作捕捉系统,并作为模特儿亲身体验这些崭新技术,大开眼界之余,亦对科技如何影响时装设计有更深刻的体会。」 来自港青基信书院和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的两位学生在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罗秀仪博士的指导下,完成了「探讨年长顾客对餐厅自助服务科技的取态和反应:针对本地年长餐厅顾客」的个案研究。他们说:「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从导师身上获益良多,学习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并实际参与了文献回顾、深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不同的工作。我们年轻一代对自助服务科技习以为常,因此难以想象它们对长者带来的挑战。经过这次研究,我们对社会共融等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酒店、餐饮、服务和旅游业如何能积极影响小区福祉,希望研究发现能为业界提供参考,改善长者使用这些科技的体验。」 理大自2021年起举办「青少年研究指导计划」,让中学生有机会探索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知识,并发展对科研探究的兴趣,从而培育新一代本地创科人才,助力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计划至今累计吸引了108所本地及国际学校的520名中学生参与,共完成了144个研究项目,成果备受认可。展望来年,计划将会邀请更多学校及中学生参与,并在明年初开始接受报名,预计于四月至八月期间开展。 有关本届计划的照片、影片及详情,请参阅计划网页: https://www.polyu.edu.hk/geo/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local/junior-researcher-mentoring-programme/   ***完***

2024年8月19日

教与学 环球事务处

1

理大科學家利用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實現革命性分子譜模擬計算

量子模拟为科学家模拟及研究各种传统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系统,包括金融建模、网络安全、药物研发、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等。其中,探索分子振动谱对于理解分子设计和分析中的分子特性至为关键,然而,这一直是传统超级计算机难以有效解决的长期运算难题。虽然研究人员正努力开发模拟分子振动谱的量子计算机和算法,但受限于准确性和计算资源等问题,目前仅限于简单的分子结构。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创的16位量子比特半导体微型处理器芯片,为仿真大型复杂分子谱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团队精心设计基于量子迭加与量子纠缠模拟方案,而传统方式则需要耗费大量的运算时间。此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题为 「基于压缩真空态制备的大尺度光子网用于分子振动谱模拟」。这项尖端技术为解决复杂的量子化学问题创造条件,亦为量子计算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 研究团队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量子工程与科学讲座教授、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杰出创科学人教授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刘爱群教授领导,及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朱慧慧博士主导及团队的共同努力,合作机构包括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及瑞典的查尔摩斯理工大学。 朱博士与团队透过实验展示了这款大规模量子微型处理器芯片的强大功能。团队利用线性光子网络及压缩真空量子光源来模拟分子振动谱。该16位量子微处理芯片是在单个芯片上制造和集成。团队还研发了一套完整系统,包括用于量子光子微型处理器芯片与控制模块的光电热封装、驱动软件及用户接口,以及可程序化的底层量子算法。开发的量子计算机系统可应用不同计算模型。 量子微型处理器可用于处理复杂任务,例如更加快捷、准确地仿真大型蛋白质结构或优化分子反应。朱博士表示:「我们的方法可以突破传统限制,实现早期的实用分子模拟,有望在相关的量子化学应用中实现量子加速。」 量子技术在材料科学、化学及凝聚体物理学等科学领域非常重要。量子微型处理器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不可替代的技术方案。 该研究成果为无数实际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包括解决分子对接问题,以及使用图形分类等量子机器学习技术。刘院士说:「我们的研究为解决实际的量子模拟技术开辟了新途径。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微型处理器的规模,以应对更复杂的应用,造福社会。」 团队在量子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使用量子计算微型处理器进行分子谱仪模拟的难题,是微型处理器及量子计算应用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完***

2024年8月19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a

理大与瑞腾国际携手推动体育科技人才及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瑞腾国际体育科技集团(瑞腾国际)今天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成立「体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中心」(中心),透过推动体育相关的教育、学术交流及联合科研项目,为业界培養顶尖人才,促进粵港澳大湾区的体育科技教育、研究及产业发展。 合作备忘录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数码港行政总裁鄭松岩博士见证下,由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学讲座教授张明教授以及瑞腾国际创始人及行政总裁杨瑞慷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是次策略伙伴合作将发挥理大的科研优势和瑞腾国际的产业经验,支持双方在体育科技方面的学术活动和教育项目。 中心亦将连结理大研究人员与体育组织,由学者、科研人员、体育专家和业界人士组成专家团队,进行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同时致力探索优秀研究项目的合作机会,并参与本地主要研究资助计划。在人才培育方面,瑞腾国际将运用其丰富本地及全球业界网络,为理大于 2025 年开办的体育科技与管理理学硕士课程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心会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涵盖知识转移、投资、业务和人际网络拓展,以及技术培训等,并作为孵化器与加速器,推动两地体育产业发展。 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以世界一流的学术与研究优势,研发不少创新发明,并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理大很高兴与瑞腾国际携手成立『体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中心』,发挥大学的卓越研究实力和企业的雄厚合作网络,透过产学研协作,推动崭新及尖端的体育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育,加速大湾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提升业界整体竞争力,促进两地经济高質量发展。」 杨瑞慷先生表示:「瑞腾国际作为全球化且领先的体育科技平台,非常高兴与理大合作建立『体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中心』。通过结合双方的独特优势,我们致力在人才培養方面作出高質量贡献,并推动行业发展。我们深信,中心不仅在香港和大湾区是独一无二,还将为全球相关业界带来可持续的社会、学术、产业和经济效益。」 未来,中心将会积极探索理大支持和培育企业与瑞腾国际辖下重点创新项目的合作机会,发挥协同效应,以推动体育产业的人才培育、研究创新和知识转移。   ***完***

2024年8月16日

活动 体育科技研究院

1

理大与西安交通大学携手培育学生服务领导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合办「丝路翱翔青年领袖计划─大学生服务领导力发展研习营」(研习营),旨在为两校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知识分享的平台,培育内地及香港学生成为擁有专业才能、良好品德且关爱他人的服务领袖。 研习营于早前举行,汇集 70 名来自理大及西交大的学生,于理大修读为期六天的服务领导力课程及参访交流活动,通过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学习「服务领导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有助促进内地及香港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进一步深化两校在人才培養、创科研究及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和发展。 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石丹理教授欢迎到访理大交流的西交大师生,除阐述了理大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養策略外,还表示:「理大冀透过是次活动加强两校学生的交流,并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服务领导力的价值,助他们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乐于服务社群的青年领袖,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活动的贊助机构,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认同研习营的目标和理念,总干事戴大为先生亦参与了活动,与两校师生深入互动交流,并介绍了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内地教育建设和人才培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服务领导力课程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多名讲师及教授担任导师,课程内容沿袭理大的得奖教学项目──「领袖与个人发展」计划。该项目由石丹理教授带领的团队设计,并于「QS 全球教学创新大奖 2021」勇夺金奖;通过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互动,丰富的服务领导力理论知识,为学生深入剖析服务领导力的多维面相。导师亦带领学生回到古代中国,在传统文化中寻找领导能力的根源,并在与西方文化的角力中,思考属于东方文明的服务领导力定位。课程从服务经济到抗逆能力,再由自我影响到积极关係,协助学生构建服务领导力的思想认知,为更好地培養人格特性塑造理论基础。   ***完***

2024年8月16日

教与学 本科生学务处

PolyU young scholar awarded 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 2024_press_pic

理大青年学者凭借物理材料突破 获选2024 年度亚洲青年科学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研究人员,推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冷凯博士,凭借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获2024年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嘉许。 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亚洲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创造性和变革性的研究,涵盖三大领域︰「生命科学」、「物理科学 」和 「数学与电脑科学」。经严格评选过程,每年从亚洲甄选出12名得奖者,并向其所属机构提供连续两年共10万美元资助,以支持他们的科研工作。此针对亚洲青年科学家的新项目由未来科学奖的创始成员筹办 。 冷博士从亚洲各地众多优秀且资历深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委员会认可她在分子厚度二维杂化钙钛矿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并乐意支持她在这一前沿领域的持续探索。 冷博士表示:「能够在激烈的评选过程中获此殊荣,我感到十分荣幸和鼓舞,我期待与亚洲各地富有前瞻思维的年轻科学家进行交流并拓展合作机会。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努力寻求突破、探索创新,为柔性光电子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多样化应用铺路。」 冷博士是首位精准可控分离单层二维杂化钙钛矿的学者。她深入探索这类材料的独特物理性质,并致力于建立精准的原子结构-性能关系。不断推动其在光电微电子和自旋电子领域的应用边界。目前,她的团队正专注于杂化钙钛矿单晶薄膜的可控生长及其大规模器件集成。 冷博士已获得多个著名的研究奖项认可,包括理大颁发的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 人」、裘槎基金会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和新加坡国家化学研究会早期职业研究金奖。 ***完***

2024年8月15日

成就 应用物理学系

cover

理大学者研发智能软体机器人防护衣 自动调温隔热 保障高温环境工作安全

全球暖化持续加剧,令大众饱受高温天气的煎熬,而保持人体热舒适度对于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士尤为重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副教授寿大华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首款采用软体机器人纺织物料,可适应环境温度变化而自动调温的智能防护衣,同时有效隔热透气,保障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安全。研究结果已于知名国际跨学科綜合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维持合适体温是保持生活質素和促进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反,高温环境会增加热压力,加重身体能量消耗,为健康带来威脅,包括加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健康和气喘问题,同时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00 年至 2019 年期间,全球每年约 48.9 万人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其中在亚洲和欧洲的个案分别佔 45% 及 36%。 热防护衣是保护极端高温下工作人士的重要装备,尤其是需要身处火災现场的消防员和长期在户外工作的建築工人。然而,传统防护衣的热阻固定不变,在常温环境下穿着容易因过热造成不适;若用于火災现场和极端高温环境,其隔热效能又未必足够。为此,寿大华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款智能软体机器人防护衣,可以根据用家身处的环境温度自动调节隔热效能,在不同温度 下提供卓越的热防护和热舒适度。 研究的灵感源于自然界的仿生学,例如鸽子主要基于结构变化的自适应热调节机制。鸽子常利用羽毛在皮肤附近形成一层空气间隙,减少热量流失于环境中。而当温度下降时,鸽子会竖起羽毛使其变厚且蓬鬆,以积蓄大量静止空气,增加热阻来提高保暖效果。 团队开发的防护衣采用自动调节热温度的软体机器人纺织布,借鑑人体外骨骼排列和分布的网狀结构,将软体驱动器置于防护衣内相应支撑区域。其热适应原理是在软体驱动器中封装无毒不燃的低沸点液体,在环境温度升高时,封装的液体由水态变成气态,令软体驱动器膨胀,并使纺织物料结构变厚,静止空气层因此扩大,使热阻提升一倍多(从 0.23 Km²/W 提升至 0.48Km²/W)。当防护衣的外表面温度达到摄氏 120 度,相比于传统热防护衣,这种低成本的智能防护衣内表面温度可降低摄氏 10 度以上。 另外,这种基于聚氨酯的软体机器人纺织物料擁有柔软、坚韧及耐用的特点,相比形狀记憶合金热敏防护衣,質感更贴肤舒适,亦可任意调整形狀,有助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防护衣;即使经过严格洗涤测试,也不会出现渗漏情况。这款纺织物料的多孔间隔针织结构亦可显着减少对流热传导,令防护衣保持高透湿度。此外,这款软体机器人防护衣既轻巧,又毋需热电晶片或循环液冷却系统进行冷却或加热,即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情况下仍能有效调节温度。 寿大华博士表示:「穿着厚重的消防服会感到非常闷热,当消防员离开火场脱下装备后,靴子有时候甚至可倒出近一磅汗水。这激发了我去开发一种能适应不同环境温度、同时具备良好透气性的防护衣。我们研发的智能软体机器人防护衣能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各种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室内外环境温差等,令用家在高温及极端环境下获得持续的热舒适体感。」 展望未来,寿博士认为这项创新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运动服、医疗保健服、户外装备等领域,以及作为建築用热适应纺织隔热材料,达致节能的效果。他的团队亦扩展软体机器人服装技术的应用层面,在创新科技署和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资助下,研发出适用于低温环境或气温驟降的高透湿充气外套和保暖服,有望帮助野外遇困人士在恶劣环境中维持正常体温。   ***完***

2024年8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时装及纺织学院

Photo 1

理大提供政策研究及培训支持西贡地区关爱队服务小区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创新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与应用社会科学系携手合作,进行政策研究及提供专业培训课程,以协助西贡地区关爱队更好地为小区提供服务。 为提出有效的公共政策建议,更好地服务香港,理大与地区服务及关爱发展基金(西贡)有限公司今日签订合作备忘录。此次合作亦有助西贡地区关爱队的专业发展。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在欢迎词中表示理大致力服务小区及为小区发展作出贡献。大学希望帮助关爱队成员提升技能和知识,缔造更包容互助的小区。 地区服务及关爱发展基金(西贡)有限公司主席苏清栋先生指出,在中央及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下,透过培训及合作,西贡地区关爱队致力为小区提供优质服务,为香港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学员代表、广明关爱队队长庄元苳先生感谢各参与机构的支持,并强调将和其他学员一起提升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小区,支持特区政府的地区治理工作,为香港的良政善治贡献力量。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介绍本次合作政策研究的内容,并概述了培训课程的主要目的和特点。他鼓励学员拥抱创新和科技,深入了解小区不同需求,更好地装备自己,为小区作出贡献。 透过发挥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同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专长,理大协助关爱队进一步提升服务技能,更好地凝聚小区力量,为地区居民带来更多福祉。   ***完***

2024年8月12日

活动 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逾百师生到卢旺达进行服务学习 为山区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 并与村民首次合作设计时尚服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培育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专业人才及社会领袖。今年暑假,逾110名理大师生前往卢旺达卢瓦马加纳地区的8个村庄进行服务学习,为超过400户山区穷困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并首次引入理大的时装设计专业与当地村民合作,利用富当地民族风格的布料设计时尚服饰,不但丰富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体验,亦为当地村民带来正面改变。 为期两周的卢旺达服务学习是「Wong Tit Shing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Project: Habitat Green in East Africa」项目的一部分,由理大服务学习及领导才能发展处统筹,今年踏入第11年。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及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亦首次随团参与。 作为香港首间将服务学习纳入本科生核心课程的大学,理大希望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实践所学,响应社会需要。今年参与卢旺达服务学习的师生及教职员,分别参与由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和电子计算学系,及时装及纺织学院开办的两个服务学习项目。 卢旺达部分村落一直以来都没有电力供应;理大服务学习项目针对当地贫困居民对电力的实际需求,开展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项目,希望透过师生与当地组织协作,提供可靠稳定的基本电力供应,改善村民生活质素。 为进一步促进两地交流,理大师生首次与当地村民合作,运用纺织艺术、制衣和时装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村民携手缝制别出心裁、糅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服饰。在项目的尾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区庆祝活动,同时举办时装展,展示两地合作的独特设计,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及中国驻卢旺达大使王雪坤先生及其他当地组织代表亦一同出席,庆祝是次服务学习项目取得圆满成果。 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右四)、中国驻卢旺达大使王雪坤先生(左六)及其他当地组织代表一同出席小区庆祝活动及时装展。 林大辉博士表示:「很高兴看到理大师生投入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在项目内,令当地村民能够学到谋生技能、改善生活和前景,对卢旺达发展带来帮助。」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着力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服务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加强他们对社会需要的了解、提升专业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我希望未来能够吸纳更多卢旺达学生到理大学习交流,为当地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理大管理层代表团此行亦分别到访卢旺达教育部及卢旺达大学,探讨合作的可行性;亦拜访了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在教育范畴展开深入交流。代表团亦到当地高中及升学机构参观,希望继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提供更多教育机会。   林大辉博士(左二)、滕锦光教授(右二)及杨立伟教授(左一)与卢旺达教育部部长 Gaspard Twagirayezu先生(中)会面。   林大辉博士(前排中)、滕锦光教授(前排右二)及杨立伟教授(前排左三)与卢旺达大学署理校长Kayihura Muganga Didas教授(前排中)及管理层会面。 ***完***  

2024年8月9日

联系国际 服务学习及领导才能发展处

1

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暨成果对接交流会圆满举行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暨成果对接交流会在晋江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等代表出席活动。活动邀请了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先生、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君伟先生、晋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人选刘建军先生、晋江市副市长、陈埭镇党委书记吴靖宇先生,泉州市、晋江市多位领导与企业代表近 160 人,共同见证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及展望未来发展。 林大辉主席在致辞中表示研究院自去年 9 月成立以来,通过整合理大的科研资源优势,与晋江当地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提供人才培養、技术转移等服务,校地合作越来越坚实;开设创业中心,支持科技在晋江以创业转化成生产力。他指出,理大将继续与晋江紧密合作,为当地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推动科技产业化,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书记张文贤先生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研究院近一年的长足发展。他指深化校地合作是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質生产力的关键,也充分实践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理念;晋江市政府将集中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确保双方合作项目的顺利落实。 活动上,校地双方正式启动香港理工大学晋江创业中心(PolyU InnoHub@Jinjiang),首批五家优秀孵化企业正式入駐,为推动晋江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创业中心将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助力创业家们在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上取得更大成果。 研究院并与多家企业和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涵盖技术成果转化、联合实验室共建等多个领域。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象征着合作双方对未来的坚定承诺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落实共同迈向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大会也为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晋江拓普旺防霉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举行揭牌仪式。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食品科技政策和食品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合作,为晋江地区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繁荣开闢新的道路。 香港理工大学晋江研究院院长余长源教授及晋江拓普旺防霉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水洞先生为联合实验室揭牌,标誌理大科技及晋江产业携手共创发展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在活动中介绍了理大最新发展概况;知识转移及创业处总监王家达先生分享了理大知识转移成果和创业生态;理大晋江研究院院长余长源教授报告了研究院的发展狀况及未来规划。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还有理大晋江研究院纺织服饰科技所所长陶肖明教授、晋江研究院副院长黄家兴教授、助理院长吴池力博士、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内地发展处总监陆海天教授、建築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梅国威教授、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行政总裁及总监黄伟强教授、未来食品研究院副院长邱家琪博士、物流及航运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冯思源博士、建築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研究助理教授陈家聪博士,及知识转移及创业处助理总监陈翠芳女士等。 同日,理大领导与晋江市领导共同视察研究院的工作及建设进展,并考察刚成立的香港理工大学晋江创业中心,与五家首批入駐企业代表亲切交流。 活动当晚,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足球队与晋江市市直机关足球队在晋江市足球训练中心举行了校地足球友誼赛。主席林大辉博士及晋江科技局局长许紫竹先生等也亲自上阵,在绿茵场上,球员们奋力拼搏,展现风采。随着比赛的圓满结束,理大与晋江市之间的友誼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让这场比赛变得更加意义非凡。   ***完***

2024年8月9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Untitled design

理大研发新型「连接的三维多面体框架」技术 实现可编程流体精密控制

人类社会的进步依赖于各种控制液体的技术。准确捕捉和释放各种化学和生物流体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精确控制液体的可切换捕捉和释放能力,并且精确控制液体的体积,向来是一大挑战。理大的研究人员最近便发明了一种精妙的新方法。 理大潘乐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续发展能源教授、机械工程学系热流体与能源工程讲座教授王立秋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独特的超超材料,实现了可逆的捕获和释放准确容量液体,并精准地控制液体三维空间分布的技术。这项突破名为「连接的三维多面体框架」(connected polyhedral frames,简称CPF),是一个新型平台,以杆连接的毛细尺度三维框架网络,浸进液体提出到空气后可以发挥可编程、定点、可逆地捕获和释放液体的作用。此研究成果最近已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期刊,论文第一作者为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张艺媛博士。 在这套系统中,控制液体的关键源于CPF充当可切换「捕获器」和「释放器」,让网络中的液体可以按需要保留和排走。部分CPF由单杆连接不提供液体排放通道,能捕捉液体,充当「捕获器」。而其他连接设置为双杆式,可释放液体,为「释放器」。这是因为当框架网络从液体中提出后,双杆连接处有液膜形成,在框与框之间形成通道,促成液体释放。 运用不同技术来产生或破坏液体连续性,捕获器和释放器可以相互转换。多种多样的液体均可以透过精准控制在CPF阵列内操纵,轻松地实现可编程的三维流体图案化。由于平台中的液体可以是水、油、水凝胶、聚合物、生物流体等,所以各种生物材料和化学品都可以与 CPF 相容。 王教授的团队设计了一种用于运载维生素B2和B12的CPF框架,用来示范技术具备应用于可控多药释放的潜力。两种维生素用来代表假设的药物分子,分别封装于海藻酸钠水凝胶和结冷胶中,在水溶液中释放。透过改变凝胶膜的厚度,两种「药物」的相对释放速率便可精准可控改变。 CPF的运作原理有别于拭子一类传统采样技术,可建立直接的液体—液体界面接触,实现超高的样品释放效率。这些优点在一项模拟医学实验中得到证实:使用CPF进行流感病毒采样时,即使在非常低的浓度下CPF也可以把病毒检测出来,而使用棉花棒无法检测经稀释的病毒。 王教授的团队展示了CPF也可用于细菌封装领域。研究团队利用CPF封装产乙酸菌,可极大提高产乙酸菌的使用效率,并大幅简化乙酸产物的分离流程。可以想像,CPF也能应用于高效生产其他有价值的产品中。 除了医学和微生物应用,团队还示范了CPF可应用于空气调节。他们利用已浸湿的CPF阵列作为原型加湿器,在吸入干燥空气和通过含水框架后,能排出更湿润的空气。 CPF吸收气体的能力也可用于捕捉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储存或碳封存上发挥实用。 CPF的捕获/释放液体功能,不依赖框架的结构、组成材料、和所处理的液体,因此CPF是一种创新型超超材料,实现了「竹篮子精确可控打水」的功能,可用于组织工程学、药物筛选和多材料制造等众多领域。 ***完***

2024年8月8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机械工程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