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人員突破醫療監測局限,開發出超微細光纖傳感器,可植入人體作醫學用途。

 

光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由以往主要用作數據傳送,逐步擴展至醫療領域。理大光子學講座教授、電機工程學系系主任譚華耀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嶄新的超微細光纖傳感器,可以植入人體,為手術及治療過程提供更準確的醫學監測資訊。


該傳感器名為「塑料邊孔光纖傳感器」,由先進光學塑料ZEONEX製成,研究團隊更在光纖內加入「邊孔」,以增加其敏感度。這款超微細光纖傳感器不但具備生物相容性,而且質地柔軟,可感應人體內極微細的壓力變化。

 

全新光纖傳感器的直徑可精細至數微米。

全新光纖傳感器的直徑可精細至數微米。

譚教授指:「這種光纖傳感器可以探測到小至不足1%的大氣壓力變化,足以監測人體呼吸時肺部的壓力改變。」他相信這項突破將為人體醫學監測領域,開展一系列全新的應用範疇。

理大技術突破光纖局限

事實上,光纖在醫療設備上的應用已愈見普遍,包括應用於裝有傳感器的可穿戴式醫療裝置和手術儀器。然而,現有的玻璃光纖和傳統塑料光纖都各有缺點,前者因硬度高而容易折斷,後者則會吸收水分,因而影響傳感器運作。

 

理大研發的超微細光纖傳感器具備各種優點,適合植入人體內應用。譚教授解釋:「光學塑料ZEONEX不但吸濕力低,而且可精確地塑造成不同形狀。此外,我們在光纖內加入邊孔,提升了光纖傳感器的敏感度。」

 

他續指:「因此,這款超微細光纖傳感器可細小至數微米,它對壓力的敏感度更比傳統的光纖傳感器高出20倍。」

 

為醫學監測開闢新途徑

超微細光纖傳感器不受濕度影響、不易折斷,並可抗化學腐蝕兼具生物相容性,未來將可更廣泛地應用於醫療領域當中。

 

更準確植入人工耳蝸

更準確植入人工耳蝸

理大研究團隊正與澳洲墨爾本大學和維多利亞皇家眼耳科醫院合作,將特製的超微細光纖傳感器裝入人工耳蝸,讓外科醫生進行植入手術時,掌握位置和力度反應等實時資訊,有助提升植入人工耳蝸的成效。

於「心臟導管手術」中導航監測

新型光纖不易折斷兼具生物相容性,在微創手術中,可用作精準導航和形狀檢測。

 

骨折修復監測

骨折修復監測

理大研究團隊現與澳洲莫納什大學攜手研究,將超微細光纖傳感器安裝在矯形外科植入物,以監察骨骼康復進度。圖中顯示,在大腿骨折位置的固定植入物(中)附近,已放置了超微細光纖傳感器(由黃色膠紙固定),以監測康復進度。

 

嶄新傳感器的前景

「塑料邊孔光纖傳感器」的研究成果早前於美國光學學會的學術期刊《Optics Letters》中發表,而理大與其他大學合作的部分研究成果亦已獲得專利。

 

譚華耀教授(中)與程欣博士(左)及Dinusha Serandi Gunawardena博士(右)兩位研究員,期望結合超微細光纖傳感器與無線物聯網,開發能夠在人體內準確且全面監察身體狀況的微型光纖傳感網絡。

譚華耀教授(中)與程欣博士(左)及Dinusha Serandi Gunawardena博士(右)兩位研究員,期望結合超微細光纖傳感器與無線物聯網,開發能夠在人體內準確且全面監察身體狀況的微型光纖傳感網絡。

現時,譚教授正與團隊研究擴大傳感器的監測範疇,以量度人體內的其他物理或化學變化,例如酸鹼度和溫度等。

 

他表示:「我們亦計劃結合傳感器與無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開發能夠在人體內準確且全面監察身體狀況的微型光纖傳感網絡,運用創新科技惠及全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