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錦光教授續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在規劃未來發展時,總是將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的發展需要置於首要位置,引導教研的方向,體現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

 

滕教授於2024年7月1日展開了第二個五年的校長任期。藉著這個專題報道,我們回顧他第一個五年任期的工作,並展望未來在他的帶領下,理大如何繼續在創新和追求卓越的旅途上邁步前行,再創輝煌。

 

你在1994年10月加入香港理工學院(理大前身),同年11月學院獲正名為大學。你至今在理大服務了三十年,見證了理大怎樣的發展?

我加入理大後從講師(後來改稱為助理教授)開始,先後擔任過不同的職務,包括院長及協理副校長等領導角色,我深深明白這所創立於1937年的學府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八十多年來,理大及其前身的教學和科研與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理大培育專業人才,開展前沿研究,並把科研成果轉化為造福大眾的解決方案,以應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挑戰。

 

自2019年7月1日出任校長以來,在林大輝主席帶領的校董會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與我的管理團隊一起努力引領理大走上一條獨特而創新的道路。過去五年間,理大在多個領域均有長足發展,獲國際不同機構評為全球百強大學,並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7位。憑藉理大的獨特優勢,並以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為定位,我們將在教學、研究及知識轉移等方面不斷追求卓越,希望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的定位,是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這是我們的定位,也可以說是我們的目標。

— 滕錦光教授

 

理大的辦學理念是甚麼,希望培養學生具備哪些素質?

我相信教育的責任除了讓下一代擁有專業能力之外,還應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理大培育的人才,必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所以我們要求理大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

 

為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大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自2022/23學年起,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修至少一科三個學分的中國歷史及文化範疇課程。又例如,理大成立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深化學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

 

為滿足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理大亦計劃於2025年1月成立第十個學院 —— 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Faculty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初期將包括三個學系:應用數學系、電子計算學系,以及於2024年7月新設的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

 

此外,理大從2012/13學年開始便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修三個學分的「服務學習」課程。「服務學習」是一種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應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弱勢社群,促進社會進步,將有意義的社會服務融入學習和學生自我反思中。
 

滕校長(前排左五)與多位理大管理層人員歡迎2024/25學年新同學。

滕校長(前排左五)與多位理大管理層成員歡迎2024/25學年新同學。

 

 

「服務學習」的關鍵在於善用專業知識去服務社會,從中培養有社會責任心、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青年人才,也能夠加深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今年7月,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和我及其他同事一起到非洲盧旺達的農村探訪和鼓勵參加「服務學習」的理大同學,這也讓我親身體驗了「服務學習」帶給參與者的啟發。今年理大在盧旺達實施兩個「服務學習」項目:一部分同學為沒有電力供應的村民家庭裝上太陽能供電系統,在晚上為他們提供照明,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和當地村民交流服裝製作的經驗,把一些新的製衣知識傳授給村民。我了解到「服務學習」的經驗確能使學生成長,深感欣慰。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的項目已經進行多年,點亮了約1,300個盧旺達的家庭。

 

理大近年在創新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些成果和經驗嗎?

在研究方面,我們追求具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研,並且銳意延攬人才,目前有232名理大學者入選由史丹福大學發布的2024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在「建築與建造」和「土木工程」兩個領域的2%頂尖科學家人數更分別居全球第一和第二。在2023/24年度(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理大從香港研究資助局獲得的研究基金資助總額,在香港高校間位居第二。此外,理大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工程研發並作出卓越貢獻的高校,支持國家太空探索任務,包括四次月球探索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理大對於協助國家探月任務嫦娥六號月背採樣及獲批嫦娥五號月壤樣品,深感榮幸。

理大對於協助國家探月任務嫦娥六號月背採樣及獲批嫦娥五號月壤樣品,深感榮幸。

 

 

理大既重視原始創新,也務求科研成果能為社會問題,例如氣候變化、能源短缺、人口老化、食品安全、疾病和可持續發展等,提供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案。我們於2021年設立了「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規模的交叉學科合作研究平台。這所高等研究院由19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組成,旨在促進需求驅動的多學科科研合作及與產業界的合作,通過基礎及應用研究,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和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貢獻理大力量。

 

理大的科研是如何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可否舉一些例子?

我們十分重視知識轉移及創新創業,大學一直積極支持師生和校友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產業技術與產品,貢獻社會和經濟發展。我們知識轉移的成功例子不少,其中包括成功開發了兒童近視控制眼鏡片。一項研究估計,到了2050年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將患上近視。我們這個發明能減慢兒童近視加深速度達60%。該技術已由企業量產,我們與業界領先的合作夥伴攜手,在世界各地已銷售超過3,200萬片鏡片,有效減緩兒童近視加深的速度,改善了數以百萬計兒童和青少年的視力。

 

理大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大學科研所長,服務內地各省市不同的經濟需要。近年我們展開了在內地多個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的計劃,開拓出「理大科研 + 內地產業鏈 + 內地市場 = 造福社會」的技術轉移合作模式。目前已經和十多個城市,包括晉江、無錫、杭州、溫州、惠州、南京、中山、武漢、紹興、寧波、深圳(光明)、合肥、贛州和淄博等,簽訂了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的合作協議,其中幾家已經正式啟動。該計劃旨在通過資源整合和共用,將理大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對接到當地的產業和社會需要,研發技術和產品,孵化科技企業,為當地的發展作出貢獻。
 

讓科研成果真正轉化落地,造福社會,這是我們對科研人員的要求。

— 滕錦光教授

 

 

理大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在2023年9月揭幕。

理大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在2023年9月揭幕。

 

 

你對理大未來的發展有甚麼計劃?

理大已制定了2025/26至2030/31年的策略發展計劃,主題為「團結應對挑戰,創新貢獻社會」,為發展訂定方向。在制定該計劃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通過不同的諮詢會議,收集了教職員、學生、校友、校董會和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的意見,共同確定了學校在多個領域的發展目標和策略。

 

此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布發展北部都會區,預計區內人口將多達250萬,醫療服務需求甚殷。理大會積極爭取在北部都會區建設校區,在新校區設立醫學院,和其他已有醫療學科(康復治療、醫療化驗、放射、護理及眼科視光學等)協同發展,為北部都會區社群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我們亦希望將新校區發展成為理大的主要創新科技校區,把大量科研人員和博士生集中到新校區,並在那裡建設一批大型科研設施,為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作貢獻。我們還將爭取在新校區設立大型教學酒店,附設會議展覽中心,以促進大灣區旅遊、會議及展覽業的發展。

 

在未來的歲月裡,我深信理大將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在科研創新方面,理大將繼續緊密配合社會需求,為香港的發展和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只要理大社群團結一心,聚焦發展,銳意創新,我們一定能夠在教育、科研、創新創業方面再創輝煌,理大作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的聲譽也將與日俱增。


滕錦光教授 — 成就不凡的結構工程學者

 

Prof. Jin-Guang Teng

 

滕校長是成就不凡的結構工程學者,主要從事土木工程複合材料結構和鋼結構領域的研究,其在土木工程複合材料結構領域的貢獻尤其突出。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複材)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起初從事於複材加固結構的研究,後來也從事於複材新建結構的研究。在複材加固結構領域,他為其設計理論作出了系統的開創性貢獻。在複材新建結構領域,他作為唯一或主要發明人,提出了多項創新技術或創新概念,其中包括複材增強海水海砂混凝土結構、複材-混凝土-鋼雙壁空心構件(樑、柱、塔筒、拱等)、複材表層鋼筋等,引領了國內外大量的後續工作。例如,他發明的複材-混凝土-鋼雙壁空心構件,在近年開始作為主要結構構件應用於一系列橋樑工程,開創了基於複材的新材料組合結構研究和應用新方向。

 

滕校長曾出版一部專著以及兩百多篇SCI期刊論文。他的論著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廣泛引用,大量研究成果被中國、美國、歐洲、英國、澳洲的相關設計規範或指南所採用。根據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在土木工程領域,他多年位居全球前10位、中國第1或第2位。滕校長傑出的學術成就享譽中外,屢受表揚,並於2017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亦是香港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和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

 

滕校長近年積極推動香港及其他地區的創新和科技發展。他現任香港工程院院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與產業發展委員會成員、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理事會副主席,以及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此外,他於2023年成為第十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