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锦光教授续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在规划未来发展时,总是将香港、国家以至世界的发展需要置于首要位置,引导教研的方向,体现校训 “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 的精神。

 

滕教授于2024年7月1日展开了第二个五年的校长任期。借着这个专题报道,我们回顾他第一个五年任期的工作,并展望未来在他的带领下,理大如何继续在创新和追求卓越的旅途上迈步前行,再创辉煌。

 

你在1994年10月加入香港理工学院(理大前身),同年11月学院获正名为大学。你至今在理大服务了三十年,见证了理大怎么样的发展?

我加入理大后从讲师(后来改称为助理教授)开始,在理大先后担任过一系列不同的职务,包括院长及协理副校长等领导角色,我深深明白这所创立于1937年的学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八十多年来,理大及其前身的教学和科研与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理大培育专业人才,开展前沿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造福大众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自2019年7月1日出任校长以来,在林大辉主席带领的校董会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与我的管理团队一起努力引领理大走上一条独特而创新的道路。过去五年间,理大在多个领域均有长足发展,获国际不同机构评为全球百强大学,并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7位。凭借理大的独特优势,并以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为定位,我们将在教学、研究及知识转移等方面不断追求卓越,希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的定位,是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我们的定位,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目标。

— 滕锦光教授

 

理大的办学理念是什么,希望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我相信教育的责任除了让下一代拥有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面的价值观。理大培育的人才,必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所以我们要求理大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理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自2022/23学年起,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修至少一科三个学分的中国历史及文化范畴课程。又例如,理大成立了 “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致力深化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为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理大亦计划于2025年1月成立第十个学院,叫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Faculty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初期将包括三个学系:应用数学系、电子计算学系,以及于2024年7月新设的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

 

此外,理大从2012/13学年开始便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修三个学分的 “服务学习” 课程。 “服务学习” 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弱势社群,促进社会进步,将有意义的社会服务融入学习和学生自我反思中。
 

滕校长(前排左五)与多位理大管理层人员欢迎2024/25学年新同学。

滕校长(前排左五)与多位理大管理层成员欢迎2024/25学年新同学。

 

 

 “服务学习” 的关键在于善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从中培养有社会责任心、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才,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今年7月,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和我及其他同事一起到非洲卢旺达的农村探访和鼓励参加 “服务学习” 的理大同学,这也让我亲身体验了 “服务学习” 带给参与者的启发。今年理大在卢旺达实施两个 “服务学习” 项目:一部分同学为没有电力供应的村民家庭装上太阳能供电系统,在晚上为他们提供照明,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和当地村民交流服装制作的经验,把一些新的制衣知识传授给村民。我了解到 “服务学习” 的经验确能使学生成长,深感欣慰。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的项目已经进行多年,点亮了约1,300个卢旺达的家庭。

 

理大近年在创新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些成果和经验吗?

在研究方面,我们追求具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研,并且锐意延揽人才,目前有232名理大学者入选由史丹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 “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在 “建筑与建造” 和 “土木工程” 两个领域的2%顶尖科学家人数更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在2023/24年度(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理大从香港研究资助局获得的研究基金资助总额,在香港高校间位居第二。此外,理大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工程研发并作出卓越贡献的高校,支持国家太空探索任务,包括四次月球探索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理大对于协助国家探月任务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及获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深感荣幸。

理大对于协助国家探月任务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及获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深感荣幸。

 

 

理大既重视原始创新,也务求科研成果能为社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人口老化、食品安全、疾病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我们于2021年设立了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 ,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的交叉学科合作研究平台。这所高等研究院由19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组成,旨在促进需求驱动的多学科科研合作及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基础及应用研究,为香港的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理大力量。

 

理大的科研是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可否举一些例子?

我们十分重视知识转移及创新创业,大学一直积极支持师生和校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产业技术与产品,贡献社会和经济发展。我们知识转移的成功例子不少,其中包括成功开发了儿童近视控制眼镜片。一项研究估计,到了2050年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将患上近视。我们这个发明能减慢儿童近视加深速度达60%。该技术已由企业量产,我们与业界领先的合作伙伴携手,在世界各地已销售超过3,200万片镜片,有效减缓儿童近视加深的速度,改善了数以百万计儿童和青少年的视力。

 

理大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大学科研所长,服务内地各省市不同的经济需要。近年我们展开了在内地多个城市设立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计划,开拓出 “理大科研 + 内地产业链 + 内地市场 = 造福社会” 的技术转移合作模式。目前已经和十多个城市,包括晋江、无锡、杭州、温州、惠州、南京、中山、武汉、绍兴、宁波、深圳(光明)、合肥、赣州和淄博等,签订了设立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其中几家已经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和共用,将理大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对接到当地的产业和社会需要,研发技术和产品,孵化科技企业,为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
 

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落地,造福社会,这是我们对科研人员的要求。

— 滕锦光教授

 

 

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在2023年9月揭幕。

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在2023年9月揭幕。

 

 

你对理大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计划?

理大已制定了2025/26至2030/31年的策略发展计划,主题为 “团结应对挑战,创新贡献社会” ,为发展订定方向。在制定该计划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通过不同的谘询会议,收集了教职员、学生、校友、校董会和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共同确定了学校在多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发展北部都会区,预计区内人口将多达250万,医疗服务需求什殷。理大会积极争取在北部都会区建设校区,在新校区设立医学院,和其他已有医疗学科(康复治疗、医疗化验、放射、护理及眼科视光学等)协同发展,为北部都会区社群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我们亦希望将新校区发展成为理大的主要创新科技校区,把大量科研人员和博士生集中到新校区,并在那里建设一批大型科研设施,为香港的创科产业发展作贡献。我们还将争取在新校区设立大型教学酒店,附设会议展览中心,以促进大湾区旅游、会议及展览业的发展。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深信理大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在科研创新方面,理大将继续紧密配合社会需求,为香港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只要理大社群团结一心,聚焦发展,锐意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在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方面再创辉煌,理大作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也将与日俱增。


滕锦光教授 — 成就不凡的结构工程学者

 

Prof. Jin-Guang Teng

 

滕校长是成就不凡的结构工程学者,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复合材料结构和钢结构领域的研究,其在土木工程复合材料结构领域的贡献尤其突出。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材)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起初从事于复材加固结构的研究,后来也从事于复材新建结构的研究。在复材加固结构领域,他为其设计理论作出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在复材新建结构领域,他作为唯一或主要发明人,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或创新概念,其中包括复材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结构、复材-混凝土-钢双壁空心构件(梁、柱、塔筒、拱等)、复材表层钢筋等,引领了国内外大量的后续工作。例如,他发明的复材-混凝土-钢双壁空心构件,在近年开始作为主要结构构件应用于一系列桥梁工程,开创了基于复材的新材料组合结构研究和应用新方向。

 

滕校长曾出版一部专着以及两百多篇SCI期刊论文。他的论着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广泛引用,大量研究成果被中国、美国、欧洲、英国、澳洲的相关设计规范或指南所采用。根据史丹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在土木工程领域,他多年位居全球前10位、中国第1或第2位。滕校长杰出的学术成就享誉中外,屡受表扬,并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亦是香港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和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

 

滕校长近年积极推动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创新和科技发展。他现任香港工程院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与产业发展委员会成员、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理事会副主席,以及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此外,他于2023年成为第十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