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里程 向更美好生活迈进
亚洲权威电动车专家谈汽车革命如何促使智慧社会的形成。
在 20 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内燃机之前,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在距离出生地十数公里的范围内生活。1900 年代初,人们从骑马转变为使用动力,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生活模式,汽车开始大规模生产,数以百万计的人尝到旅行和探索新天地的自由与快乐。到了今日,汽车业的前景又再起变化。
不过这次的转变将会来得更快更迅速,因为新一代的智能电动车很快就会取代化石燃料驱动的汽车,将它们变成 “化石” 。
为智慧社会铺路
理大电动车与智慧能源杰出讲座教授陈清泉教授、工程师认为,目前进行的汽车革命,是物理世界、网络世界和人文世界广泛融合的其中一个进程,最终将会走向利用数码科技来提升人类福祉的智慧社会。目前他的团队根据以上三个世界融合的哲思,开发人工智能引擎。
他的 “四网四流” 理论将能源、信息和交通网络视为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而人文网络则触及上层建筑,诸如政策、公共和私人生活的各方面。陈教授认为通过它们的互动,以及整合它们相应的流动,即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和价值流, “我们可以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 。
“四网四流”
陈教授指,整合 “四网四流” 能把数据转化为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智能。
被国际电动车界誉为 “电动汽车三贤士” 之一的陈教授认为,开启更安全和可持续电动交通新时代的锁匙在于几个关键要素,包括新的数码科技、日益普及的云连接,以及先进的能源基础设施。
整合人、车、能源和云的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制定一系列新标准。 “这就是为何我们扩展了研究范围,进一步涵盖设备、系统、硬件和软件,目的是为了从今天的智能互联车辆发展至未来的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全球智慧社会,搭桥铺路。” 他说。
基础设施是关键
电动车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并不是电动马达,而是电动马达以外的所有事,包括令车辆智能化和连接互联网,以及确保能够便捷地找到设施充电,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可以快速充电,这要求电动车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使电动车充电比汽车加油更简单、更智能。要实现这种车辆与电网连接的互动,用户、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紧密合作是必须的。
陈教授说: “建立有效的能源共享平台从商业角度来说合理可行,它在多方面所带来的好处,包括安全而具成本效益的交通解决方案,有利环保发展,会让每个人都受惠。”
另外,社会必须鼓励建立创新的商业模式,以电池租赁措施为例,需要容许设立集中式能源储存,这可减轻电动车运营商的负担,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加速电动车的普及。
“V2X 车联网” 等概念所考量的更为深远。双向充电让电动车车主使用车辆电池中的能源为家居供电,或者可以在电网高峰负荷时段将能源送回电网,这可纾缓发电量的紧张需求,车主亦可赚取收入。
“车辆连接电网” 使电动车充电比加油更简单,还可以做到能源的双向流动。
高智能汽车是一门好生意
糅合移动性、数码连接和电池技术的电动车,成为了的士、智能手机和行动电源的结合体,这不单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亦改写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旅行模式。
“软件定义汽车” 是这一转变的核心。这种汽车主要地或完全地透过软件来运作、增加功能和引入新特性。简言之,软件定义汽车代表了汽车行业发展的下一阶段,为迈向智慧交通这目标的每一步奠定了基础。
陈教授说: “智能汽车和联网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独特的转型机会,转向以软件为基础的新颖产品和服务模式,而且可带来利润,延长了电动车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收入流,并可惠及多名车主。”
中国订立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加上大力投资清洁能源技术,现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当中包括电动车市场。中国在全球电动车销售中占有六成的份额,并占全球五成以上的电动车库存。
陈教授说: “如想实现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并尽快、无缝和舒适地达成碳中和目标,那么,一个能够在能源和信息两方取得平衡的全面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到能源的供应侧革命、需求侧革命、技术革命、政策革命。”
陈清泉教授、工程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电动车与智慧能源杰出讲座教授
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被誉为 “亚洲电动车之父” 的陈清泉教授于 1992 年当选为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Fellow IEEE),并于 1993 年获授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其后于 2008 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现代电力驱动和电动车技术的非凡贡献。他的研究和领导大大推动了全球电动车和智慧能源系统的发展。陈教授是世界电动汽车协会的创办人及轮值主席,积极参与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主要电动车项目。
陈教授目前担任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是一个先进的研究平台,旨在解决现代电动车革命新征程的挑战,并将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化连结在一起。
科学的精神是自由探究、质疑的精神。我们身为工程师,必须订立目标,而且需要知道如何将事情付诸实践,因此必须整体地思考问题。
- 陈清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