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40711-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于7月11日在理大举行签约仪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双方在科技创新与颠覆性技术研发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自由电子激光工程经理部副总经理胡水明教授分别代表理大和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由光明区委书记蔡颖女士、光明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杨莉女士、光明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姚高科先生、理大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共同见证协议签署。 座谈会上,滕锦光教授表示,希望依托光明科学城的先进光源设施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深港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理大建设世界级研究创新型大学,及支持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院)高标准建设大科学装置注入新动能。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胡水明教授指出,双方共建实验站将在信息材料、纳米/量子材料、复杂生物大分子等领域开展超快超精细的时空分辨研究。他表示,研究院目前正全力推进深圳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建设,希望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 理大与深圳光明区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于2023年8月签订了共建研究院的框架协议。共同合作不仅带来科技创新的新动力,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和设施,实现互补互利,更推动大湾区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持续发展。 理大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华教授、理大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志辉教授等人陪同出席活动。代表团还先后参观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理大创意作品展。

2024年7月17日

研究合作

20240715 - 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 Funding for sustainable impacts_V1-02

理大两项目获研资局主题研究计划支持 为香港长远发展策略作出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个科研项目在2024/25年度研究资助局主题研究计划中,合共获批超过1亿港元资助,开展促进对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兴研究及创新项目。理大连年获得显著资助支持,展开具有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以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创新专长,为香港长远发展策略作出贡献。 理大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时装及纺织学院纺织科技讲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总监陶肖明教授带领的「多感仿真可穿戴装置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获资助6,237万港元。 理大设计学院兼电子计算学系Johan Hoorn教授带领的「香港小区压力缓解:大型语言模型赋能社交机器人的战略性研究」项目,获资助4,089万港元。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的两项获资助项目,具备广泛应用潜力,并贴切地为社会带来裨益,充分展示了理大卓越的跨学科研究实力。理大在主题研究计划屡获佳绩,支持我们致力于为香港长远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将继续透过拓展崭新及尖端的科研项目,为世界创造福祉,引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陶教授的项目将引领全球带来重大的科技影响,首创多感仿真可穿戴装置,可传递类混合气味和触觉,提供更身临其境的体验。该项目发挥了理大团队的多学科专长和跨领域科研的卓越优势,包括在柔性材料、物联网(IoT)、可穿戴系统和生物医学应用、电子织物、人工智能、声学和信号处理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这项研究产生的影响远不止于开发新型装置,还将广泛为社会、产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带动创新,包括医疗、物联网、智慧城市、艺术技术、机器人、教育、体育、时装与纺织以及个人防护等。 Hoorn 教授的项目旨在缓解小区压力, 香港61%人口经历压力、焦虑、抑郁和负面情绪,该研究将利用大型语言模型训练社交机器人,并结合本地化、文化和个人数据,提供可能被忽视的个人心理护理,从而填补医疗保健系统的不足。 项目除了会开发社交机器人、连接至手机应用程序的虚拟化身,亦会研发新的分布式计算、可扩展性和隐私保护软件架构。项目带来的创新成果,将可惠及香港的在职人口,令多个行业受益,包括护理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发人员等。项目拟建立一个在线平台,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发人员延伸应用,除了护理领域,亦可满足教育、酒店和娱乐等其他应用需求。   理大在2024/25年度主题研究计划获资助项目︰ 项目统筹者 陶肖明教授 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纺织科技讲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总监 项目名称 多感仿真可穿戴装置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本项目通过研究多感官仿真可穿戴装置,揭示人类混合气味嗅觉和多感触觉模拟的运行机制,开发相关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将首创纤维集合体结构的仿生机制及其驱动装置,用于复制混合气和触觉。透过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和控制仿真设备的算法,将传感器获得的测量讯号联系起来,提供更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该设备研发目标包括︰ 通过人工智能控制的感知和模拟混合气味的嗅觉模拟设备; 通过改变其硬度、尺寸、表面形态和热性质、可感知和调节作用力和温度的织物触觉仿真器; 可穿戴的基于织物的声学听诊器,连续检测人体内脏器官产生的声音的位置和强度。   这不仅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元宇宙技术发展,还为医疗保健、物联网、艺术科技、机器人、体育、时尚、纺织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带来变更。 批准预算* 6,237.8万港元   项目统筹者 Johan Hoorn教授 设计学院兼电子计算学系教授 项目名称 香港小区压力缓解:大型语言模型赋能社交机器人的战略性研究 摘要 本项目将开发人性化居家社交机器人,内置大型语言模型(LLM),以本地化、文化和个人数据为基础,为香港精神健康服务不足的人群提供定制的心理健康支持。另外,会配置适用于移动应用程序的屏幕虚拟助理(Avatar)。   研发的新软件架构将实现分布式计算、可扩展性和隐私保护,还将制定协议测试、逻辑符号人工智能和设计指南,探索创新方法和功能。并将经由本地小区进行实地评估,以助建立沟通模型,能够预测和识别压力或情绪低落的迹象,其后通过富情理的对话、求助信息或转介专业护理等方式进行干预。 长远而言,本项目有望减轻香港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负担,同时通过人工智能驱动方式,便利市民更好地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香港劳动人口,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和社工都将从中受益。透过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发者建立及开放在线平台,可惠及更多领域,如教育、酒店、娱乐等延伸应用。 批准预算* 4,089.9万港元 *研资局提供资助金额的 90%,其余 10% 将由协调大学提供。

2024年7月16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712 - Prof Wong SDG12-03

理大学者倡导循环经济实践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获授衔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

为达致全球生产和消费可持续目标,需先透过严谨的研究基础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荣获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嘉许,颁发近港币 800 万元资助,支持展开相关研究,为社会带来裨益。 黄教授获冠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她的研究项目旨在加强循环经济的治理,促进建立制度及检视绩效影响。循环经济代表一种生产和消费模式,产品和材料可循环再用直至其使用寿命结束,从而减少全球的材料消耗。然而,根据 2023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循环差距报告》,全球市场上全年仅有 7.2% 的资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 尽管各地政府制定了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政策,但要提升监管废物回收和重用资源效率,集体的行业推动是重要一环。综观循环经济的治理及对其效益的认知落差,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展示不同商业环境如何影响循环经济的治理表现和效益,从而促进商界企业建立治理规范。 黄教授表示︰「获得这次资助对我来说十分鼓舞,我将继续致力于透过负责任消费与生产的研究实现可持续目标。理大的卓越学术能力、研究专长、专业设施以及跨学科资源,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推动以创新科研为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旨在为卓越非凡的教授级学者提供持续研究支持,所属大学会获发放约港币 800 万元经费,资助为期 60 个月。 研究项目详情: 项目统筹者 黄咏恩教授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 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 项目名称 施加政策以外: 循环经济的治理,使其制度化及成效影响 摘要 本项目旨在加深对循环经济治理及准则的认知,推动价值链合作伙伴采用并生产可回收的商品。通过展示不同商业环境条件如何影响循环经济的治理表现,及衍生的商业成果,本项目将提供管理者和制定政策见解,推广企业遵循产品设计、生产和报废的治理规则,最终实践环境责任,减少浪费和避免使用原始材料,长远而言合力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SDG 12)。  

2024年7月12日

奖项及成就

2

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举行揭牌仪式 并成立理大江苏校友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于7月6日在南京就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为发挥理大科研资源优势,促进香港和南京两地教育、科技、人才等双向交流,双方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项目落地孵化和产业化,实现更高水准的互利共贏。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女士对本次合作给予高度关注,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一行进行会谈,为研究院的发展作深入交流。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女士(右)对本次合作给予高度关注,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左)一行进行会谈。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理大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张丹教授、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先生、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先生、南京市副市长吴炜先生、南京市秘书长洪礼来先生及鼓楼区委书记王安伟先生见证下,为研究院进行揭牌仪式,标誌着研究院正式落地南京。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理大在过去 87 年已培育近 50 万名校友,目前理大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榜上排第 57 位。理大将携手南京地区的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充分发挥两地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官、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理大期望研究院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为南京科研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标誌理大及南京市委市政府双方在科技创新的理念、科研发展目标相向而行,并在落实研究院科研领域上双方透过优势互补加强成效达致共贏,紧抱创新思维,向新而行,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佈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双方的共同理念成就研究院的快速建成及发展项目。 鼓楼区委书记王安伟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是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里程,而研究院的成立有助江苏打造发展新質生产力,更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鼓楼区将积极整合駐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教资源、科研设施,为研究院提供支撑,做好各类政府服务和人才服务。 研究院代表就针对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绿色建设与环境等研究领域进行宣讲,向在场政府代表、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嘉宾介绍落地南京后的总体发展方向及建设规划。研究院将会开设四个研究中心,分别为「智能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创新研究中心」、「智能建造研究中心」、及「视觉健康创新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将通过与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展开一系列深化合作,爲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创新研究和研发服务,致力将南京市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促进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 此外,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研究院与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 13 个单位,就研究项目落地签署多份框架协议,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同场,为庆贺香港理工大学江苏校友会(校友会)成立,在揭牌仪式后,理大举行校友会成立庆典暨晚宴,超过三百名嘉宾聚首一堂,分享这个喜悅时刻。随着江苏校友会的成立,理大内地校友会网络将变得更强大,推动发展内地校友工作,让理大更切实地参与国家发展。

2024年7月12日

活动

Image 20240711 at 1458303f474426

媒体专访:理大学者引领科研团队 开创智慧纺织革新

香港理工大学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院长和纺织技术讲座教授陶肖明教授,凭借在智慧纤维材料、纳米技术、光子纤维和织物、柔性电子和光子设备、智能可洗技术、纱线制造和纺织品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誉国际。 陶肖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推动智慧可穿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些技术为传统服装和电子产业等带来巨大影响。以人为本设计的智能可穿戴系统具有高智能的特点,除了传统的产品功能之外,还能更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媒体访问中,陶肖明教授提及智能织物已成为智能可穿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具备三维变形能力、高抗疲劳性、可调节的流体渗透性、大扩展性、轻量化以及完善的设备制造工艺等独特特性。理大研究团队分别利用智能织物,集成微电子、电力、光子、声学、磁性、气动功能,有助于持续监测长者和孕妇等有需要人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预测疾病,以及为癌症患者适用的智能辅助系统。  理大通过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计划、全球学术及业界合作、知识与技术转移以及人力发展,培育专业人才,为香港及其他地区的智慧可穿戴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24年7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团队研发主动排汗智能运动服 提供干爽舒适穿着体验

巴黎奥运会即将展开,运动热潮席卷全球。然而,炎炎夏日做运动,衣服吸收大量汗液变得黏湿沉重,降低舒适度,甚至影响表现。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研究团队从树根传输水分系统以及人类皮肤出汗机制得到启发,开发了一款采用仿皮肤抗热纺织面料的主动排汗智能运动服「iActive™」,能有效加快衣服排汗速度、减轻衣服重量,降低运动期间因汗水累积而产生的黏腻感。 人体有数以百万计的汗腺负责将汗水排出皮肤表面来调节体温,然而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酷热天气日数将与日俱增,增加了运动和户外体力劳动的身体能量消耗和排汗量。即使穿着高透气和排汗性能良好的衣服,仍会因汗水大量积累而感到不舒畅。有见及此,由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副教授寿大华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首创了基于仿生科技、具备主动排汗功能的智能运动服「iActive™」,而这项发明更于今年四月举行的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勇夺金奖。 iActive™对应人体背部主要出汗位置,内置根状汗液收集系统,采用低压电控的仿皮肤抗热纺织面料作为「人造汗腺」排汗器,主动且可控地将汗水犹如树根传输水分般排放到衣服底部的排汗器。排汗器体积细小,输出电压仅约5V至9V,十分安全,电源装拆亦相当容易,方便用家以手洗或机洗方式反复洗涤衣服,保持卫生。当人体出汗率较少时,iActive™也可以取下电源单独使用。 团队采用的仿皮肤抗热纺织面料能模拟人体汗腺,基于湿润性梯度优化,单向快速传输汗液,将汗水由内部向外部排出,以降低衣物的黏滞感和重量,加强衣服的透气能力,令衣物更干爽,穿着起来更舒适。实验结果显示,iActive™的排汗速率是人体最大排汗速度的三倍,能确保皮肤微环境的良好透气性,亦可防止身体在运动后因湿冷而造成不适。与传统布料相比,iActive™采用的纺织物料在吸收汗水并达到饱和状态下,重量减轻60%,黏腻感下降50%,能显著为用家提供舒适的穿著体验,帮助户外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发挥最佳表现。 另外,用家可透过手机应用程序,自主控制运动服的排汗速度,以实现个人化的智能汗液管理。新技术更可广泛结合各类纺织物料使用,进行可持续批量生产。除运动服外,iActive™亦适用于制作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及户外工作人士的防护衣及工作服,例如医护人员、建筑工人、消防员和执法人员等,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表现。 寿大华博士表示﹕「全球暖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高温,令防暑降温措施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我们期望透过借鉴自然界中奇妙的抗热和导液现象,研发多功能智能服装和物料,推动制衣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面对的挑战,并以科技力量为传统服装行业注入新思维,提升竞争力。」 研究团队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以沙漠甲虫防晒和人体皮肤排汗机制为灵感开发的高效热湿管理面料「Omni-Cool-Dry™」,采用防晒抗热技术和单向排汗设计,确保用家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保持身体干爽舒适。团队正在结合两项研究的优势,以进一步提升iActive™智能运动服的排汗和降温功能。 寿大华博士为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及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核心成员之一,是先进纤维材料及可穿戴技术专家,研究涵盖促进个人热湿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软机器人等领域,并凭杰出科研成就屡获国际殊荣,包括美国纤维学会2023年「杰出成就奖」(全球每年仅一位)、2021年及2022年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其研究论文亦多次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刊登,包括《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寿博士亦将于2025年在理大主办美国纤维学会春季会议。

2024年7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20240709  PolyU researcher advances in rareearthbased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imaging and therapy a

理大学者利用稀土研发用于生物医学与治疗的显影剂

在生物医学研究范畴内,显影剂在现代医疗具一席科研项目之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化学讲座教授黄嘉良教授致力研究如何改良现有稀土物质的特性,以具针对性地研发出用于不同医学用途的显影剂。 对于传统有机荧光物质,发光稀土物质在医学应用上有较明显的优势。它们拥有更卓越的显影效果、更长的发光时间,分辨率更高,在使用时间解析技术进行检测时更能大幅减低其影像背景噪声。 另外,稀土显影剂有助更早发现疾病,在医疗应用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黄教授认为,经过改良的稀土显影剂可用作检测,诸如血脑屏障通透性等以往难以及早检测的疾病,因此能间接推动更多先进影像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出现。 黄教授一直研究如何改良稀土显影剂的功能性,并集中在不同范畴,但焦点仍离不开其稳定性。但他十分明白,对于研究人员和用家而言,显影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和不同学科合作,以利用不同技术来确保显影剂能安全地应用于医学用途。 此外,黄教授亦致力研究改良稀土的物质结构,这对于显影剂的稳定性、生物兼容性和拥有更具针对性的功能方面皆极为重要。他发现螯合结构能大幅提升稀土显影剂的生物性能,因此提倡使用更强效的螯合物和具有特定作用的肽来增强稳定性,以令稀土显影剂的作用更具针对性。 在改良稀土物质的发光特质方面,黄教授以最低程度对物质分子进行非幅射过程改造,以及引入如共轭环等结构,皆能提高其发光量子产率和亮度,有助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及诊断的精确度,应用范围涵盖生物影像学、药物传递和疾病检测等。 展望未来,除了临床研究之外,黄教授亦会研发具有不同发光能力的新型显影剂,以及能够与其他不同物质发挥交互作用的显影剂,以扩大其功能和医学应用范畴,包括应用于基因治疗。

2024年7月10日

研究及创新

Tai kung Screenshot 2024-07-08 173631

媒体报导:理大学者分享研究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科研任务

理大科研团队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团队已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带回和储存于校园内的月壤储存及分析系统,并将利用世界顶尖的一体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设备,使研究人员无需离开储存环境下,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 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接受媒体访问,分享是次研究任务。 从月球取回来的月壤样品罕有而珍贵,对太空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极具价值。通过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间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从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对地球带来长远的禆益,造福人类。 容启亮教授以及其团队将探讨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结碎屑的微观结构、熔结碎屑中的水含量及来源,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研究月球及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7月9日

研究及创新

rthk_1

媒体报道:理大研究培养学生关注情绪及精神健康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黎可欣博士获由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统筹的第二期精神健康项目资助计划(资助计划)资助,联同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携手启动为期18个月的「疗愈校园」计划,与8所中学合作,培养学生对情绪及精神健康的认知及关注。   该资助计划旨在资助能协助在小区加强支持有需要人士,以及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为促进中学学生与教职员的心理健康,该获资项目由黎博士的带领下,建设「疗愈空间」,携手打造一个有益于生活、学习的健康校园环境。并采用导师培训模式,培训参与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大使,携手打造一个有益于生活、学习的健康校园环境,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意识。   理大的研究人员一直与社会各阶层紧密合作,在不同社会问题上,结合学术、科学和实践经验,致力提供以社会福祉为本的解决方案。  

2024年7月5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705  PolyU secures funding support from the General Research Fund and Early Career Scheme for a

理大卓越学术及研究成就获「优配研究金」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合共拨款资助2.078亿港元,获得资助总额位列全港前三所大学。 理大在「优配研究金」有203项研究获拨款约1.857亿港元,获资助金额在本地大学中高踞第三位。在工程学科目范围,理大表现领先各本地大学,获得最高的拨款达9,350万港元。 「优配研究金」旨在为表现卓越或潜质优厚的学者提供额外资助,涉及两项类别,包括为扩阔知识的基本研究,和对某些特定范围作出理论运用的应用研究。 另外,理大有34个研究项目获「杰出青年学者计划」资助约2,210万港元,获资助金额位列本地大学中第二位。在工程学领域,理大表现卓越,获资助约1,030万港元,是本地大学获得最多拨款的院校。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帮助他们为日后的教学及研究事业作好准备,评审准则包括科学和学术价值、首席研究员的资历和研究成就等。

2024年7月5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