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 推动创新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慷慨捐助成立专注於全球气候变化的开创性策略研究院—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该研究院旨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致力为城市与乡郊地区提供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理大今日於唯港荟酒店举办研究院成立典礼,同场并举办学术论坛,吸引近300名师生和专家出席。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汇聚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包括知名学府清华大学丶南京大学丶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多个政府部门与业界的合作夥伴。研究院将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科学智库,达成「政丶产丶学丶研丶用」深度融合,为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於欢迎辞中表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这个具前瞻性的项目能够落实,有赖潘乐陶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潘博士是理大杰出校友丶大学院士,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理大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为社会福祉作出重大贡献。」 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兼理大院士潘乐陶博士於典礼上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必须携手合作,透过科研与创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韧性。我十分高兴能支持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期望研究院日後能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中心,聚焦城市与乡郊地区的气候适应型韧性基础设施,推动创新及政策交流,并为香港丶国家及全球社会制定基础设施的指引丶标准及最佳实践。」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及措施,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相关努力,同时强调在绿色科技与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他说:「建设具气候韧性的城市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保护我们的财产,更关乎保护我们的生命。在我们庆祝理大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之际,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建构一个具气候韧性的香港,为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缔造新的生态文明。」 研究院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出任院长,致力於以下四大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丶城市基建与韧性丶乡村社区与灾害应对,以及气候适应政策与实施。 理大於成立典礼同场举办公开论坛,主题涵盖香港及周边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丶基础设施的监测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丶发展和提升能源—建筑—交通—水多部门协同效应以增强城市韧性丶基於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水灾害管理丶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气候韧性研究丶以及智慧平台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技术模组多个范畴。 为支持理大在智慧城巿及可持续能源的相关研究工作,潘乐陶慈善基金近年已助理大成立两所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及设立两个相关领域的励学教授席。最新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理大在气候适应和基建韧性方面的科研实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将设立多个研究项目与基金,包括「韧性基础设施」研究基金(CRIRS)丶「韧性基础设施」访问学者计划(CRIF)及「韧性基础设施」杰出学人讲座(CRIDLS)。 更多关於研究院资料,请参考:https://www.polyu.edu.hk/ricri/ 潘乐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将达成「政丶产丶学丶研丶用」深度融合,推动相关科技的创新与交流,为香港丶国家及全球带来实质贡献。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和措施,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相关努力。 滕锦光教授表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院院长周晋峰博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先生祝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 研究院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出任院长。 理大同场举办公开论坛,吸引数百位师生和专家出席。

2025年4月3日

活动

20250328 - Prof CHUNG Kwok-fai copy

媒体报导:理大高强钢技术推动香港建筑业转型

香港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如高昂成本、工人老化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为了提升效率和安全,业界需迅速引入新技术,尤其组装合成法和轻量化设计,推动行业国际化发展。 香港各项大型基建,如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和北部都会区粉岭绕道东段,早已成功采用高强度钢材,成为全球的参考案例,展示了高强钢在实际工程中的潜力和价值。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NERC)香港分中心主任钟国辉教授在媒体访问中分享了如何利用高强钢技术,藉此提升香港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理大CNERC专注研究高性能钢结构和组合结构技术,推动高强钢应用。钟教授指出,高强钢的轻量化设计不仅提升承重能力,还能减少材料消耗。以S690钢材为例,虽然成本较高,由于材料用量可半,有效抵消成本增加,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CNERC不断与本地设计及建造公司合作,积极掌握新技术,持续创新,钟教授期待高强钢技术能扩展到更多基建项目,并引进至其他地区应用。理大继续促进建筑技术转型升级,利用纳米技术提高强度和耐腐蚀性,拓展全球市场至深海钻油台等海洋工程,为本港基建项目带来更多新机遇。   更多 理大成功研发超高强S960钢材应用的焊接技术 获香港首个公共工程项目采用  

2025年4月2日

其他

20250212  Prof Yao Zhongping02

理大基于质谱的跨学科研究 解决科学基础与应用难题

由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姚钟平教授领导的跨学科团队,专注于质谱(MS)、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及多组学的研究。团队致力开发和应用基于质谱的方法,以解决化学、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及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问题。 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   分子数据存储 姚教授的团队正在研发用于数据存储的氨基酸序列。相比传统及其他新兴方法,这种序列技术具备更高的储存密度及更长的储存期限。通过指定不同的氨基酸代表不同的字节合,便可将数字信息的位元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这些序列可进一步被合成或表达为多肽或蛋白质,以实现数据存储。 在取回数据时,对承载数据的肽或蛋白质进行测序,并根据先前的指定,将获取的氨基酸序列转换为字节合,最后再进行译码得到原来的数据。 目前,团队已成功将一些文本和音频数据存储在多肽中,并通过LC-MS/MS测序成功将其读回。,此外,团队正积极研究如何用蛋白质进行数据存储,包括将数据存储在细菌和植物等物种之中。这项研究将数据存储与多肽合成、蛋白质工程及蛋白质组学联系起来,为这些领域开创全新的发展机遇。   蛋白质动态构象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姚教授的团队运用氢/氘交换质谱、原态质谱、离子迁移质谱及分子动态仿真等技术,来研究蛋白质动态构象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信息往往难以透过传统技术获得。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包括: 研究β-内酰胺酶的动态构象及其与抗生素和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SARS-CoV-2蛋白质与ACE-2、抗体及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等。.   分子组装与识别 质谱技术具备快速且灵敏的特点,并能提供不受溶剂或其他物质干扰的气相环境,使其成为获取分子组装与识别内在特性的理想工具。 姚教授正在使用串联质谱、离子迁移质谱及分子建模技术,以深入了解生物分子(特别是在金属离子协调下)如何进行组装,探讨基本分子的手性识别如何被诱导及传播,并开发新的异构体区分方法,包括药物的手性识别。   疾病与生物运作机制寻找生物标记物 理大团队致力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技术来研究生物与临床样本,以了解生物学中的基本运作机制并寻找疾病的生物标记物。例如,透过与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团队郭玉松教授合作,团队成功利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性地揭示了运送蛋白如何被分拣并进入囊泡进行运输。   食品安全 团队致力应用并开发质谱技术,以鉴定食用油、葡萄酒及草药等食品。例如,团队积极寻找方法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包括根据MALDI-MS技术开发出快速分析食用油的方法,以及地沟油筛查方法,建立食用油的质谱数据库,并开发了快速定量分析调和油的方法。团队更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制定了香港油炸用油的使用指引,并已在香港公布执行。  

2025年4月1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328 - EU Hong Kong Research Cooperation Co-funding_Artboard 2

理大数理研究获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国际科研合作,探索创新研究项目。理大一项数理研究项目,凭藉其世界级的科研潜力,获得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的支持。 由理大应用数学系教授、研资局研究学者李步扬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几何有限元法」,与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胡凯博博士合作,获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获资助约港元43万,为期54个月。 张量值偏微分方程(PDEs)在曲面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在非线性弹性、广义相对论、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微分几何与拓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研究旨在通过发展内在张量有限元方法和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为流形上的张量值偏微分方程,特别是内在几何流如里奇-哈密顿流(Ricci flow)——微分几何与拓扑中的基本工具,构造稳定、高效且高精度的数值格式。 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将对数值逼近方法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包括稳定性、收敛性和误差估计。研究成果预计将推动流形上偏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发展,并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李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为物理、工程和几何模型中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发高效计算方法,并对数值近似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进行严格分析。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接受在食品、农业、与农业食品相关的生物技术、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项目申请及交流项目申请,旨在推动欧盟与香港学者在两地共同关注的领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级的科学成果,并资助香港研究人员参与在欧盟「欧洲地平线」框架下的合作研究项目。

2025年3月31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与中信集团携手成立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 促进前沿技术产学研协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昨日签署框架协议,探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创新,透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创新发展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双方亦达成协议,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学 – 中信集团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推进校企之间的创新合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及数字政策办公室副数字政策专员(数字基建)张宜伟先生出席框架协议签署及揭牌仪式。在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先生及总经理张文武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王国权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框架协议。滕锦光教授及奚国华先生随即为「香港理工大学 – 中信集团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实验室正式成立。 此外,在滕锦光教授丶赵汝恒教授丶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丶奚国华先生丶张文武先生丶王国权先生及中信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总经理赵磊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陈小君教授亦分别与中信集团旗下四间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丶中信国际电讯丶中信泰富特钢及中信银行的代表,签署三项合作协议及一项合作意向书。 张曼莉女士致辞中表示:「中信集团作爲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理大作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均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应用场景。此次双方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必将爲香港科创建设注入新活力,发挥香港『背靠祖国丶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打造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産学研企 』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丶技术开发与産业转化的无缝对接。人工智能是香港全力发展的关键产业,特区政府更高度重视,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发展及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和投资於人工智能等策略性产业,我们亦将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人工智能的上游研发与中下游应用场景开拓。」 滕锦光教授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理大今年一月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进一步深化数智科技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将成立『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我们很荣幸能与中信集团合作,在香港成立首个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这不仅是对理大科研实力的认可,更是双方优势互补丶合作共赢的良好开端,既能为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积极作用,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 奚国华先生表示:「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立,不仅标志着中信和理大校企合作迈出了新步伐,更爲中信集团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爲推动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对於中信集团与理大未来合作,奚国华先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共促科技研发攻关,二是共育高端创新人才,三是共建繁荣合作生态。」 理大与中信集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涵盖人工智能丶具身智能丶工业智能丶金融科技丶数据优化和数字转型的前沿科技探索,积极培育工程和研究人才,推动学术交流,实现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 在滕锦光教授(後排左三)丶赵汝恒教授(後排左二)丶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後排左一)丶奚国华先生(後排右四)丶张文武先生(後排右三)丶王国权先生(後排右二)及赵磊先生(後排右一)的见证下,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陈小君教授(前排中)亦分别与中信集团旗下四间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丶中信国际电讯丶中信泰富特钢及中信银行的代表,签署三项合作协议及一项合作意向书。 一众政府丶理大及中信集团代表合照。

2025年3月28日

研究合作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到访理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机所)、上海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各相关单位代表于3月26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就科研创新、人才培育及产学研融合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携手推进沪港合作。   访问期间,理大举行了隆重的「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揭牌仪式。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及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社长赖溥祥教授、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及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秘书长张阿平教授、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冷雨欣教授、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博士,以及《Advanced Photonics》杂志编辑部主任张毓青女士共同揭牌,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在光学领域合作迈进新的里程碑。   随后的交流会上,赵教授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理大一直重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育。作为「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的依托单位,理大将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深化沪港协同,为光学领域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徐慧女士表示,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沪港合作,并期待双方在更多领域拓展合作空间。   此外,冷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光机所的科研方向与成果,而理大多名教授也分享了各自在超精密加工、光子学材料及技术、生物光子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理大的卓越成就。   会后,代表团还参观了理大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光子技术研究院,实地考察了微米级加工设备及光子技术的前沿科研技术。此次访问增进了双方了解,为未来理大与上海各方在科研、人才培育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3月27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与安利(中国)共建「植物营养素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安利(中国)早前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成立「植物营养素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双方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专项科研资金,携手培养博士後人才,并透过建立植物营养素资料库及开发功能评估模型等,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升级。 合作备忘录在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以及安利(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杜军博士丶高级科学家陈亮博士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安利(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韩强先生代表签署。双方代表亦为「植物营养素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进行揭牌仪式,二十多位专家出席,共同见证此重要时刻。 黄永德教授致辞时表示,随着大众对植物营养素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此次合作具有巨大潜力,联合实验室将抓紧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商品化机遇,研发崭新解决方案,为人类健康丶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裨益。会上,韩强先生亦介绍了安利(中国)多年来在植物营养素方面积累的研发和市场经验,强调可与理大的卓越科研团队优势互补。 同日下午,安利(中国)代表与理大师生进行交流活动。由理大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认知功能改善及健康管理前沿论坛」吸引了逾百名师生参与。陈亮博士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郑传忠教授丶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陈向燕博士,分别就植物化学物质作用机制丶脑神经退化性疾病介入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此外,杜军博士为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学生授课,介绍安利以植物营养素为核心构建的研发模型如何推动现代化大健康産业的发展。 透过此次合作,双方将结合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推动植物营养素领域研究的发展,为实现健康老龄社会迈出重要一步。

2025年3月27日

研究合作

20250320 - iF Award_V2-02

理大两款产品结合医疗保健与科技 荣获2025年iF设计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的创新设计成果备受国际认可。由理大设计学院教授王佳教授及团队研发的两个项目,分别是支援情绪的互动玩具和可穿戴医疗装置,荣获享誉全球的2025 年iF设计奖(iF Design Awards 2025)。 EmoFriends由王教授及其未来(关爱)移动研究中心团队创造,是一款模组化工具包,透过专利技术「Emosense」,可以将任何毛绒玩具转换为智慧型机械人玩伴。它是第一款能透过触感瞭解使用者情绪状态的玩具,能精准监控压力。 王教授的另一项设计名为Transparent Knee Guard亦获殊荣。这是一款用于预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复康训练的轻型装置,整合了 3D 可伸展液态金属感测器和亲肤性 SBS 弹性纤维网,可以检测膝盖角度和肿胀,支持每天进行持续的长期监测,并提供实时和累计数据,对膝盖活动的识别准确度达 93.42%。这项新颖产品早前在Hong Kong Hechathon+ 2025获得「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类别的金奖。 这项设计采用尖端感应技术的创新设计,早前也荣获美国芝加哥优良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由芝加哥建筑与设计博物馆 (The Chicago Athenaeum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和大都会艺术出版社 (Metropolitan Arts Press) 共同举办,以表彰卓越的产品、通讯和建筑设计,迄今已有超过七十年历史。 王教授聚焦探索创新设计领域的新设计方法、技术可能性和相关发展。作为一名在互动范畴和工业设计具丰富经验的设计师,王教授曾参与多项商业产品开发和带领大型研究项目,并在澳洲、中国和日本各地展出作品。 另外,理大设计学院的60 周年纪念日历 「Flocks of Type」,亦凭藉优秀的通讯与排版设计,赢得 2025 年iF设计奖。了解更多︰ 'Flocks of type' Shines in the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24 iF 设计奖由非营利机构 iF 设计基金会设立,是全球最负盛名的设计比赛之一。今年,由131 位来自 23 个国家的评审专家,在来自 66 个国家的近 11,000 件参赛作品中,精选出最卓越的设计作品。 来源∶理大设计学院 (只有英文)

2025年3月26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319 - Prof JIN-02

理大学者具影响力跨学科环境研究 获美国环境工程师及科学家学会表扬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不同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促进全球福祉。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助理教授金灵教授,凭藉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美国环境工程师及科学家学会(AAEES)的2025年度「40位40岁以下卓越人才」。 金教授利用一系列先进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来评估环境危害,及其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影响。此外,他还运用环境化学、微生物学和数据科学多种方法来揭示因果关系、识别危害的元凶并追溯其来源。 通过综合这些领域的崭新见解进行全面研究,并联系污染物暴露与特定健康结果的关系,从而开发有利环境健康的创新解决方案。 金教授表示:「这种综合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制定健康政策,还能透过基于证据的策略加强社区健康计划,以减轻环境风险。这样实践有助善用创新技术,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护人类健康。」 金教授针对「塑胶际」(Plastisphere)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强调制定统一的全球策略以应对塑胶污染相关微生物风险的迫切需要。他多次受邀为《自然》等期刊撰写有关这些紧迫问题的见解。 金教授修读硕士时期便热衷于环境和健康研究,当时研究了防晒霜成分对人类内分泌功能的影响。随后更获得澳洲政府奖学金支持,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复合污染大堡礁绿海龟和儒艮健康的综合影响。这项研究有助当局就濒危野生动物,制定综合海洋环境质素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金教授分享:「研究的长期目标是了解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复杂化学和微生物复合污染的影响和机制。通过识别混合物风险的驱动因素及其来源,我们可以制定更精确的控制措施,实现‘同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研究工作外,金教授还积极指导新生代环境科学家和工程师,培训他们的专业发展,并在他的指导下获取众多荣誉。他还积极参与编辑工作和倡议全球对环境问题的促进讨论。

2025年3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举办「人工智能与医学:塑造健康未来」讲座 诺贝尔奖得主及专家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医疗及社会科学院联同理学院今天举办「人工智能与医学:塑造健康未来」讲座,邀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Barry Marshall教授专程来港担任主题讲者,分享其科研之路及对医学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及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教授亦应邀出席,参与小组讨论环节。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启迪创新精神,吸引约500名师生、校友、创科界和学界翘楚,以及公众人士参与。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感谢Marshall教授及张教授亲临分享,让师生获益良多,并表示:「人工智能是塑造医学未来的关键,是次论坛提供了宝贵的平台,让各界前瞻人工智能与医学的新发展,共同打造更健康的未来。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积极开发创新医疗科技,并与业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造福社会。今年初,理大成立了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加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电子计算学在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努力为大学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Marshall 教授现为西澳大学生物医学科学院教授、资深名誉研究学人及马歇尔传染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理大杰出名誉教授及深圳大学讲席教授。Marshall 教授与澳洲病理学家 J. Robin Warren 博士在1980年代初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因,并凭此开创性研究成果荣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被公认为肠胃病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 讲座上,Marshall教授以「理论与实践:创新与探索精神引领的研究」为题,分享从事幽门螺旋杆菌研究的心路历程,包括讲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和治疗方法,以及其亲身喝下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进行验证的经历。其成果为推动全球医疗发展,尤其是肠胃病研究的贡献良多。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成为医学领域的强大工具,为提升患者照护、优化临床工作流程和创新研究开创无限机遇。小组讨论环节由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及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主持,Marshall教授及张亚勤教授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发展。 Marshall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医学及健康领域发展带来颠覆性的转变,并大大提高疾病诊断、个性化治疗及患者预后评估的精准度。透过海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提供了以往无法获取的信息,有助于提升患者护理水平和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张教授表示,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已步入数码化3.0时代,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正推动该领域朝着更快速、精准、安全、经济、普惠的方向发展,如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等方面成果显著。然而,人工智能在算法透明性、可解释性、安全隐私及伦理等方面存在挑战。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医院、开源人工智能制药智能体平台,推进生物科研进入「Autopilot」时代。 未来,希望学术界和产业界进一步协同合作,推动相关领域死循环发展,挖掘更多科学与产业创新机遇。 同场,理大为新成立的「马歇尔医学微生物学科技研究中心」揭幕。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马聪教授将担任中心主任,Marshall教授担任管理委员会成员。该中心将致力推动细菌诊疗研究,聚焦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以Marshall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子生物样本库,开发针对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消化道癌症诊断工具,推动科研发展和精准诊断。中心亦会致力开发创新抗菌疗法,解决因药物耐药性增加而对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Marshall教授表示,中心的成立将为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和促进相关领域的合作发挥关键作用。

2025年3月24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