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携手成立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 推动医学教育及科研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推动医学教育丶科研和医疗服务的发展。双方亦达成协议,正式成立「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聚焦科创研发丶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是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支持医学和工科科技创新,为培育未来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共同为全球医学发展作出贡献。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校长滕锦光教授丶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北医三院院长付卫教授及普通外科主任原春辉教授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北医三院副院长唐熠达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而在林大辉博士丶滕锦光教授丶黄永德教授丶付卫教授及唐熠达教授的见证下,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及原春辉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共建「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协议。林大辉博士及付卫教授随即为「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实验室正式成立。 滕锦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理大拥有87年历史,一直致力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北医三院是国家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为全国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之一。我们感谢北医三院对理大的信任和支持,相信结合双方在医疗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优势丶加强医工协同融合发展,定能在培育人才丶教育和科研方面发挥更大潜力。」 付卫教授表示:「北医三院一直致力於推动医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此次与理大的合作将在科研创新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希望通过双方强强联手丶优势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理大与北医三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共同开发先进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希望更准确预测疾病,优化病人的治疗体验,并实现更完善的健康管理。双方亦将积极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互访,联合培育博士後,培育未来的医学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贡献国家。 理大在医疗科技教研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过去40年为各医疗专业培养超过五万名毕业生,涵盖医疗化验丶医疗影像丶放射治疗丶物理治疗丶职业治疗丶护理丶眼科视光丶义肢矫形丶言语治疗等范畴,支撑及支持香港医疗体系发展。除北医三院,理大亦一直与多间内地大学建立合作夥伴关系,并正就筹办第三所医学院积极展开筹备工作,满足香港及大湾区对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的殷切需求。 理大及北医三院双方代表出席签署及揭牌仪式。 ***完***

2025年1月24日

活动 工程学院

Photo 1

数码港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融通「产学研投用」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提升创业培育成效

数码港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1月24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筹组加速器计划丶成立联合实验室丶投资理大初创,以及加强创科人才培训等,以支持初创企业成长,协助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培育更多创科人才。是次合作标志着双方在推动产丶学丶研丶投丶用协作,完善香港创科生态圈的共同目标,致力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合作备忘录在数码港主席陈细明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理大校董会成员及知识转移委员会主席李锦雄工程师,以及数码港投资者网络策划小组主席冼汉廸见证下,由数码港行政总裁郑松岩博士与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签署。 数码港主席陈细明表示:「特区政府正大力推动政丶产丶学丶研丶投的高效协作模式,为香港创造有利的创科发展条件。数码港作为香港数码科技旗舰及创业培育基地,汇聚超过2,100间企业,并拥有庞大的投资者和企业网络,一直协助初创企业与业界建立联系,促进技术转移和研发成果商品化。数码港今次与理大合作,正好结合双方优势,配合政府政策,合力扶植初创企业成长,支持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及培养创科人才,推进政丶产丶学丶研丶投协作,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助力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创新创业及知识转移,通过我们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支持初创企业,让初创在各个创业阶段,从教育丶研发构思,到孵化丶加速和融资,都能获得全面的支援。多年来,理大已培育超过500间初创,包括4间独角兽企业,以及逾7,600名创业家,成绩斐然。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和数码港的强大网络,携手打造充满活力的产学研生态系统,培育更多创业家和初创企业,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作出贡献。」 根据合作备忘录,数码港与理大计划夥拍业界领先的创业加速器,合作推出加速器计划, 以协助理大初创融资及产品研发,首轮计划将聚焦於前沿科技产品。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及商业品化方面,双方将积极推动「数码港企业网络」和「理大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内持份者的紧密合作,加快人工智能丶大数据丶智慧城市方案丶数码娱乐丶金融科技丶区块链,以及网络安全等范畴的科技应用;并支持科研项目参与双方初创生态系统的各种基金与支持计划。双方亦拟探索「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丶「数码港投资者网络」和「理大创业投资基金」之间的合作投资机会,特别是投资驻数码港的理大初创及使用理大知识产权的初创。 与此同时,人才是发展创科的基石,双方将为理大学生提供特定培训及实习机会,提升业界对技能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让青年在职场实践中发挥所学,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理大与数码港学院亦会合作为相关课程学生及理大初创提供培训,加强他们在创新科技及 创业领域的能力和发展。 另外,双方将结合数码港的广泛产业网络丶理大的卓越研发实力及创投基金的经验,加快相关科研开发与应用。数码港丶理大将与创投公司Two Square Capital联合创办实验室,致力扶持第三代互联网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创公司。主要合作包括由Two Square Capital资助理大的科研工作,以推进相关科技研究丶开发及商业品化;数码港亦将提供产业网络丶实体协作空间和产业参与机会,以培养年轻创业家。该联合实验室旨在推动结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创新研发,探索具扩展性和节能的基础设施,以及开发专用人工智能模型,并利用去中心化应用程式(dApps)展示实用的区块链方案。 ***完***

2025年1月24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_website

理大与网龙合作推动教育科技创新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网龙)今日於理大校园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双方正式建立策略性夥伴关系。未来,双方将透过开发人工智能赋能的学习平台丶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活动等合作,推动教育科技在全球高等教育的应用,并促进科技人才的培育。 合作备忘录在理大副校长(教育)黄国贤教授丶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丶网龙首席财务官任国熙先生,以及网龙合规及企业事务部总监及公司秘书刘克建先生的见证下,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电力系统工程讲座教授锺志勇教授,以及网龙区域业务发展总经理赵睿女士代表签署。 根据备忘录,理大和网龙将就三大范畴进行紧密合作,包括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赋能的学习平台,供香港和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学生使用,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双方亦会发挥各自卓越的学术研究优势和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为教育科技的创新应用提供最佳实践。此外,双方将合作促进香港与内地丶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以推动全球知识和思想的共享。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电力系统工程讲座教授锺志勇教授表示:「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矢志成为香港乃至全球的工程教育和教育科技领导者,致力将最新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以科技力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次合作将促进理大在教育科技开发和创新应用的发展,并培育更多具备创新思维丶工程和教育科技知识的人才,为提升香港以至大湾区的教育科技竞争力作出贡献。」 网龙首席财务官任国熙先生表示:「我们很荣幸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网龙将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应用领域的专业优势,结合理大的卓越学术资源,携手开发前沿的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及教育解决方案,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迈向新里程。我们期待通过是次合作,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双方的资源整合,拓展市场空间,助力教育科技创新。」 ***完***

2025年1月23日

活动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Photo

理大於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表现卓越 五学科位列全球百强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创下佳绩,五个学科荣登全球百强,其中商业与经济学及工学更排名全球前50位,反映理大在教学与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及国际竞争力。 理大在排名中表现优秀的学科包括商业与经济学(第37位)丶工学(第41位)丶社会科学(第68位)丶计算机科学(第74位),以及首次晋身百强的理学(第97位),而其他学科包括艺术与人文学丶医学与健康和生命科学亦列入排名榜,肯定了大学在不同学术领域上持续追求突破的努力。 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丶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未来,大学将不断加强与全球各地夥伴的联系与合作,致力推动世界领先的研究及创新,并培育更多专业人才及社会领袖,为香港丶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评分指标涵盖教学丶研究环境丶研究质量丶国际展望及产业五大类别,旨在评估全球大学在11个学科领域的表现。 有关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详情,请浏览: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by-subject。 ***完***

2025年1月22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Photo 1

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举办「防跌路上·同行有理」大行动 应用人工智能科研成果 为2,500名社区长者评估跌倒风险

根据政府卫生署资料,香港 65岁或以上在社区居住的长者当中,每年大约每五人便有一人跌倒,带来健康风险,亦对公共卫生资源构成潜在负担。为纾缓公营医疗体系的压力,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夥拍多个地区团举办「防跌路上·同行有理」大行动,目标为2,500名长者进行跌倒风险筛查,以学系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有跌倒风险的长者,并为他们提供防跌训练,推动理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惠及市民。 香港特别行政区劳工及福利局康复专员陈伟伟先生丶行政会议成员及立法会议员张宇人议员丶立法会议员李镇强议员丶理大大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锺志平博士丶副校长(学生及环球事务)杨立伟教授,以及康复治疗科学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联同一众民政事务专员及理大代表共同主持活动启动仪式。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亦与各协办活动的地区团体签署合作备忘录,为未来的社区工作订立框架。 陈伟伟先生表示:「为推动社会福利界善用科技,政府在2018年拨款10亿元设立『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资助合资格的安老及康复服务单位引入防跌设备等科技产品。基金目前已批出约7.5亿元。在2024至25年度,政府向基金额外注资10亿元,并将扩阔基金的用途至适合家居使用的乐龄科技产品,让更多长者受惠。」 杨立伟教授表示:「八十多年来,理大一直致力创新及提供优质高等教育,为社区带来正面而有力的影响。理大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矢志成为一所在开拓及知识转移丶提供优质全人教育方面均领先的大学,为香港丶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理大期望为个人和社区带来有意义的改变,今天启动的项目正正实践了我们的使命。」 「防跌路上·同行有理」大行动旨在推广乐龄健康,特别强调预防长者跌倒的重要性。项目应用由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研发的人工智能及其他相关技术,由经验丰富的研究及教学团队带领物理治疗及职业治疗学生,义务为2,500名年满60岁的长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跌倒风险。学系将根据检查结果,邀请为被评为有中度跌倒风险的长者接受康复治疗训练,而被评为高风险的长者将被转介至地区康健中心作进一步跟进。 项目首阶段将透过协办的地区团体招募合资格的长者接受检查,并计划扩充至全港其他地区。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将分析及整理所得的数据,期望能协助政府优化本港的基层医疗保健政策。 ***完***

2025年1月17日

活动 康复治疗科学系

SC

理大跨学科研究成果获肯定 16研究项目获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跨学科研究,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发明,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和医疗等需求。理大在最新一轮医疗卫生研究基金(HMRF)拨款中,有16个项目获得支持,总资助金额达港币1,430万港元。项目涵盖多个与医疗科技及医学工程相关的研究范畴,充分展现理大在医疗护理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力。 理大获资助的项目涉及不同学科领域,包括护理学、康复治疗科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视光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生物及化学科技等,提出多元化创新解决方案,应对全球不断变化的医疗卫生挑战。这些研究不但顾及个人健康,亦全面考虑病患、医疗专业人员和照护者的整体福祉。 在护理学领域,理大的研究项目主题广泛,当中包括为认知衰弱人士提供音乐律动训练、专为提升癌症儿童心理健康而设的山藝训练、向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照顾者提供的静观减压,以及为独居长者制定机器人医疗互动介入方案等。 至于健康科技及资讯学研究,则着重结合先进科技及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疾病诊断及管理,包括针对甲狀腺功能失调、香港食源性抗菌素耐药性的传播、二型糖尿病、子癫症的早孕期预测,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肺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协助治疗肺癌等项目。 在康复治疗科学方面,研究项目包括糖尿病管理、为患有慢性腰背痛长者提供的线上辅助及运动计划、解决长者失眠问题,以及针对长者跌倒风险的特定舞蹈干预等,协助缓和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健康挑战。 至于在其他医疗科学和工程领域,理大的研究亦涵盖各种前沿研发项目,包括生物膜感染药物、用于吞嚥困难筛查的生物传感器以及学童近视控制技术等。有关理大16个获资助项目的詳情,请参阅附件。 医疗卫生研究基金于 2011 年 12 月成立,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励、促进和支援医疗卫生研究,建构并应用研究所得以实证为本的科学知识,协助制订医疗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强化医疗系统、改进医疗实务、提升医疗护理水平及質素,以及推动临床医疗服务的卓越表现。基金也为以实证为本的促进健康项目提供拨款资助,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完***

2025年1月16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研发海洋自愈合混凝土促进碳中和 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广绿色科技,以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来自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跨学科专家团队利用建筑废料,开发低碳海洋自愈合混凝土,有望用作环保海洋建筑材料,以及应用於沿海建筑工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研究项目早前获香港特区政府「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拨款港币约603万元支持,为期24个月。 获资助项目名为「基於生物矿化技术增强建筑废料制备的海洋自愈合混凝土以长期脱碳」,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包括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丶环保建材讲座教授及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潘智生教授,同一学系的余涛教授和冷真教授,并由助理教授(研究)孙潇昊博士出任共同项目的首席研究员。 由於天然岩石组成的骨料存量稀缺,科学界一直致力寻求有效的替代方法。此研究项目旨在设计和开发低碳海洋自愈混凝土,并采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以及利用生物矿化技术,透过海洋碳捕获菌来有效捕捉二氧化碳,藉此加速碳化以增强再生骨料的性能。新技术将有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建筑废料的循环再造,在海洋和沿海建筑工程方面具广泛应用潜力。这种微生物混凝土的结构更具自愈合特性,且耐用性高,长远有助实践减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团队将进行实地测试和生命周期评估,以确保海洋自愈合混凝土符合耐用性和耐海洋腐蚀等严格标准。预期成果包括提供混凝土的全面设计指南丶最佳实践技术,以及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和环境效益。 李向东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透过生物矿化技术和再生骨料在海洋混凝土的创新应用,促进海洋建材制备的升级,为可持续建筑开拓崭新方案,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助力全球应对环境挑战,包括解决建筑废料的碳排放问题,促进建筑废料回收,以纾缓堆填区压力,并节约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长远为香港以至大湾区实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成立於2020年,旨在为香港减碳和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和对焦的资助。   ***完***

2025年1月15日

成就 建设及环境学院

Photo 1

理大与博爱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护理丶康复治疗及营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扩大专职医疗人才库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对护理丶康复治疗及营养科学等专职医疗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应对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与博爱医院董事局(博爱)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在博爱属下安老服务单位的实习机会,携手为香港培育更多护理及专职医疗人才。 在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丶理学院院长黄维扬教授及博爱医院永远顾问委员会主席谭姜美珠女士共同见证下,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及博爱医院董事局主席周骏达先生代表双方签署「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合作备忘录」。随後,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亦与博爱医院董事局医疗服务委员会主席暨第三副主席曹思豪先生签署「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合作备忘录」。 黄国贤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为学生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教育,至今开办多个与医疗健康相关的课程,致力培育各类专业医疗护理人才,为本地医疗系统注入新动力。博爱在安老服务方面的发展历史悠久,为本港长者提供适切而全面的照顾与支持。此次合作将为理大学生在博爱属下的服务单位开拓多元化的临床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博爱属下的服务单位实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期望通过这次合作,推动理大在护理及专职医疗培育方面的工作,提升医疗和社会服务水平,并与博爱共同为社区健康作出贡献。」 周骏达先生表示:「签署合作备忘录是博爱医院与理大双方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期望透过合作,学生能於专业指导下,参与院舍临床实习及前綫安老护理丶康复及营养治疗相关工作,巩固实战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亦可透过更深入了解安老护理工作的实况和前景,为日後投身安老院舍护理工作,做好个人生涯发展的准备。对机构而言,则是重要建立人才库的长远规划,有助推动业界发展。」 透过是次合作,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丶护理学院及康复治疗科学系学生将有机会在博爱属下服务单位进行实习丶研究计划及服务开发等。未来,双方将深化在业界需求和人才培育方面的紧密交流,共同协作,就护理及复康治疗课程丶食品和营养健康的策划及发展交流意见,以制定更切合本港专业需要的全方位课程,为扩大本地护理及专职医疗人才库作出贡献。   ***完***

2025年1月15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研发突破性冷冻水滴自主喷射机制 实现具成本效益的除冰技术应用

在室温状态下,水滴可以从荷叶等表面自动滑落,但这情况在低温状态下变得尤为复杂:水滴会与表面产生更强大的相互作用,加上欠缺能量转换的途径,水滴会冷凝结冰。累积在物件表面的冷冻水滴或冰通常需要由人手或机械设备清除,成本高且效率低,因此防止水滴在表面积聚在科学及实际应用层面上都别具意义。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发出冷冻水滴喷射的自主驱动机制,令水滴能够在没有任何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喷射而出,有望开发极具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 研究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丶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及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姚海民教授带领,主题为「结冰液滴的自喷射现象」的论文已於国际期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去年更获该刊物选为十二月号的封面专题。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博士後研究员张欢欢博士丶博士生张威先生丶助理教授(研究)靳袁凯博士及博士生吴辰阳先生。 冷冻水滴自主喷射机制的发现,受真菌上的自然现象所启发,这种真菌可透过渗透作用引起体积膨胀,自行将其孢子射走。研究团队注意到类似的体积膨胀也会发生在水滴冷冻的过程中,於是利用此现象成功复制真菌的自主喷射机制,发明出一种拥有弹簧型支柱(spring-like pillars)及润湿对比性(wetting contrast)的「结构化弹性表面」(SES),可以令冷冻水滴进行自发性喷射。 SES的结构设计能够加快喷射速度,并扩大冷冻水滴的动能转换。当冷冻水滴出现体积膨胀时,会压缩SES的弹簧型支柱,当中产生的力量会於数十秒内先被转化为弹性能量并储存在支柱中,然後在几毫秒速度内迅速转化为水滴的动能。由於能量转换时间缩短了数千倍,其带来的动能足以将冷冻水滴喷射出去。 SES结构简单,在经过参数化设计後,即可在无任何外部能量输入,而就算受到风力和重/引力的阻力时,都能够有效喷射冷冻水滴,可望应用於飞机等航空器丶风叶或电缆线路上,预防积冰所造成的危险。张欢欢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首次揭示自主驱动除冰概念,提供广泛的创新技术方案。我们正不断改进SES的设计,确保它能够以不同规模及较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应对社会需要。」 此外,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清楚阐释了实现水滴自主喷射现象的关键因素,具潜力扩展至不同领域的应用。王钻开教授表示:「这项仿生研究为多个技术应用带来深远影响。我们相信以这个冷冻水滴喷射机制为原型,可以进一步启发自主驱动的概念及技术发展,并延伸至不同用途,例如除冰丶能量收集及软体机器人的应用。」 其中,体积膨胀引起的水滴喷射现象正加深了科学家对用於防冰的多相冷冻动力学的了解。姚海民教授指出:「是次研究展示了一种有效地利用冷冻水滴体积膨胀而产生弹道运动的策略,这扩阔了能量转换现象的应用,更有机会带动水滴能量产生器和软体机器人弹射器等方面的发展。 」   ***完***

2025年1月1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机械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研究以人工智能重塑中国古代地理及生态面貌 获选为腾讯「探元计划2024」十大创新探索型项目

善用创新数码科技可以为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及推广带来新机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结合科技和人文,以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及重塑中国上古地理及生态知识,再将其视觉化呈现出来,有助突破传统文本研究的局限,并进一步推动古籍数码化等创新的知识传承模式。 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座教授黄居仁教授带领的团队最近进行名为「《山经》知识集成:使用人工智能重构上古生态环境及地理知识遗产」的研究项目,在由腾讯及多个内地文化单位联合发起、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的「探元计划2024」中脱颖而出,获选为创新探索型赛道的十大项目之一。今届计划共吸引79个来自48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项目参赛,而理大是唯一入选的港澳地区院校。 《山经》为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的一部分,以约两万字的篇幅叙述了大量当时的山川地理讯息及生态环境资源,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山川博物志。然而相关研究一直局限在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内,是次研究透过建构数字化的知识集成平台,为《山经》的古籍传承提供创新方案,有望启发更广泛的研究兴趣。 团队利用文本信息抽取、知识图谱、Graph RAG和大语言模型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对《山经》中提及的地理及生态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集成及呈现,建构出集成中国古代地理生态环境讯息的系统化知识平台。以这个平台为蓝本,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资料,建构中国历代地理生态环境系统,从而比较研究过去二千多年间中国的地理及环境变迁,以加深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团队将首先建立《山经》相关知识的问答平台以及创建数码地图,视觉化呈现《山经》中的地理面貌。 《山经》数码地图模拟图 黄居仁教授表示︰「深入了解及系统化掌握上古地理及生态知识,为我们理解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宏观贯时的讯息,对当下的生态治理亦十分重要。此项目是将数码科技结合人文研究的跨学科尝试,以知识集成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人文研究难以对文献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导致讯息碎片化的局限,以及知识无法与现代实证科学结合并用于解决当代议题的缺憾,从而促使文化与典籍得以被活化活用。」 黄居仁教授在计算语言学及数字人文领域深耕多年,是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ICCL)首位华人会士,去年更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领域荣膺史丹福大学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黄教授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研究生梁科女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唐雪梅女士;协同研究人员包括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苏祺博士及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顾静航博士。   ***完***  

2025年1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中文及双语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