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匯聚傑出科研人才 助力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逾7,400萬元,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所有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分別領導,推動大學在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健康建造環境、眼科創新光療、量子技術、二維量子物理、對地觀測、數碼提升腫瘤照護,以及基因組醫療等創新研究領域。 理大昨日舉行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開幕典禮,以答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主禮嘉賓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聯同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主持揭幕儀式。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支持理大成立先進的賽馬會創科實驗室。今年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這些頂尖的科研設施不僅對大學的發展意義非凡,還標誌着我們在多個前沿領域引領創新,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就,助力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曾芷詩女士致辭時表示:「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透過捐助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旨在營造一個有助於創科人才發展的環境,並加強他們的應用研究和知識轉移能力,以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於典禮上介紹各實驗室的成立目標、研究方向、主要科研項目,以及相關創新研究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正面影響。實驗室簡介如下﹕ 實驗室名稱 實驗室總監 研究重點 賽馬會「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創科實驗室 周立培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研究3D視覺、通用世界模型、空間智能、可信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感知創新,促進智能製造、交通、教育、娛樂和社區健康領域的發展。 賽馬會「健康建造環境」創科實驗室 陳清焰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評估和設計健康和節能的環境,包括香港建築、交通和城市內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播疾病和熱舒適度控制措施,為全球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先例。 賽馬會「眼科創新光療」創科實驗室 何明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實驗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革新眼疾的治療方法,包括降低光強度、治療時間和照明系統來改善非入侵性「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控制近視的成效,並開拓各種創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眼疾治療的潛力。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 劉愛群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 量子計算機讓科學家能模擬和研究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實驗室的研究聚焦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網絡、量子算法和軟件、量子機器學習等,並成功研發出「香港-o1號」量子微處理器,是香港首台向外展示、採用量子芯片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為量子技術及潛在應用帶來新突破。 賽馬會「二維量子物理」創科實驗室 羅健平教授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講座教授 致力於創新二維量子材料的研發,以降低自旋電子設備的能耗,並應用於開發運算速度和效能更高的計算機和存儲裝置,加快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發展。 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 翁齊浩教授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 融合太空、空中和地面傳感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圖像處理,建立城市傳感網絡,開發創新的地球觀測方法和地理資訊解決方案,徹底改變城市監測和環境管理方法。 賽馬會「數碼提升腫瘤照護」創科實驗室 Janelle YORKE教授 理大護理學院主任、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護理學講座教授 建立腫瘤科虛擬醫院「大數據」數碼平台,實時監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的毒性症狀,以支援臨床決策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完成率和存活率,提升醫療效率。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章偉雄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生物信息學與整合基因組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組技術,包括創建研究複雜疾病的基礎模型,以識別疾病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的方法,改進癌症及精神疾病的個性化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21年推出「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旨在資助香港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獲獎學者在港成立實驗室,培育創科人才,將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社會。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展示最新研發的香港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名為「香港-o1號」,這是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對量子計算機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此外,創科實驗室還致力於量子通訊晶片、量子感測器等方面的研究。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前排右五)、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前排左五)參觀實驗室。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總監章偉雄教授介紹結合人工智能計算、基因組學與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以研究抑鬱症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案的項目。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右)參觀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完***

2024年11月12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Photo

理大推進教學創新 獲質保局核證報告肯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質素保證局(質保局)今日發表的《香港理工大學質素核證報告》,並感謝質保局評審小組給予正面評價。報告高度肯定理大在保障和提升課程標準和質素方面的成就,認為大學策略發展計劃過程「具前瞻性」,亦認同大學轉向組合為本的收生策略,擴闊了學生的學習途徑。 報告特別指出理大兩項「良好的實踐做法」。評審小組認可理大利用學系主要表現指標,有效地監察及提升全校各階層的整體表現,貫徹落實各項大學策略,包括現行的策略發展計劃。評審小組亦認為,學系學術顧問以其國際及外部視角,在獨立地確保課程得以持續更新和改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作出重大貢獻。 評審小組認可理大在持續改善課程和程序方面的不懈努力,並且確認「理大就課程籌劃、評審和檢討制定一致而完善的程序」。報告特別強調,將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IDA)以及創新及創業(IE)元素引入本科課程,是理大持續修訂其課程並產生深遠影響的有力證明。 評審小組認同理大在提升教學及評核質素方面,實施了周詳而有效的策略。理大在推行虛擬教學和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積極進取,充份展現出適應教育環境變遷的能力。此外,評審小組認同理大為支持學生的全人發展提供多元化活動,並讚賞理大優化服務學習計劃,獲得學生十分正面的回饋。評審小組高度讚揚理大致力為學生提供最佳的教育體驗,確保學生可使用最先進的設施和資源,並「提供富有影響力的真實學習體驗」。 以實證為本的方式進行質素提升是理大發展的核心之一。評審小組認為理大擁有成熟而穩健的質素提升文化,並且對理大在質素保證過程中融入實證為本的原則給予認同。報告特別提到,大學「在各個運作範疇有效收集、分析和使用數據,當中涵蓋大策略規劃、資源分配、課程發展,以及質素保證和提升」。同時,大學亦有效地運用了調查和各類意見回饋,推行建設性改善和發展。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對質保局及評審小組嚴謹的質素核證工作表達深切感謝,並感謝他們對理大教與學各方面的讚揚和建設性意見。他表示:「是次質素核證肯定了理大積極推動教學創新的工作,這與大學策略發展計劃的目標一致。理大將致力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繼續追求卓越,持續提升教學質素及學生的學習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質素核證報告》全文,請瀏覽: https://www.ugc.edu.hk/doc/big5/qac/report/polyu202411c.pdf ***完***

2024年11月7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理大於QS亞洲大學排名再創佳績 躍升至第 17 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 最新公布的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取得佳績,位列第17位,較去年躍升6位,躋身亞洲前20位,反映大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卓越表現備受肯定。 排名涵蓋亞洲984所大學,按11個指標評分。理大在多項指標表現出色,其中在「國際教員佔比」連續兩年取得滿分,並在「論文篇均引用率」及「國際研究網絡」兩項獲得優秀成績。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我們欣悉理大於QS亞洲大學排名中再創佳績,對此感到鼓舞。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一直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未來將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大學將配合政府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有關2025年QS亞洲大學排名的詳情,請瀏覽: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asia-university-rankings ***完***

2024年11月6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2024」圓滿結束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連續7年合辦的「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昨日(11月5日)圓滿結束,並於同日舉行結業禮。 計劃今年的主題為「低碳轉型:綠色能源的最新發展」,為期13天的培訓匯聚了26 位來自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能源公司代表和學者參加,包括智利、中國內地、香港、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及津巴布韋。學員參與了講座、研討會、交流與分享環節等各種活動,並走訪在內地和香港的不同電力設施,深入了解綠色能源在兩地的發展。 結業禮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駐香港辦事處副主任李勇先生、國網技術學院副院長王立新先生、西交大電子與信息學部黨委書記梁莉女士以及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先生主禮。出席嘉賓包括香港工程師學會副會長陳帆教授、智利駐香港總領事Karina Concha女士、署理津巴布韋駐香港總領事Alice Mudumi女士及俄羅斯駐香港總領事館參贊Petr Larionov先生以及一眾主辦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等。 文効忠教授致辭時說:「理大一直積極以各種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我們與來自37個國家的150所大學組成了充滿活力的網絡,致力促進在這條歷史路線上的地區合作與發展。憑藉計劃成功建立的聯繫,理大期待在未來推出更多新的舉措,並擴展我們在『一帶一路』區域的合作網絡。」 鄭祖瀛先生指出:「今年3月,港燈南丫發電廠最新 1台天然氣發電機組L12 正式投產,是港燈『減碳之旅』一個重要里程碑。港燈較早時已分別將2 台老舊燃煤發電機組退役,天然氣發電比例增加至約 70%,兌現我們加快能源低碳轉型的承諾。進入下一階段,我們正在興建多一台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 L13,以及強化現有的基礎設施,繼續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潔淨和可負擔的電力。我十分高興可以和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分享我們如何克服種種難題,以及籌謀應對未來的挑戰。」 李勇先生指出:「中國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要攜起手來,共用發展成果。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全力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積極促進世界範圍內電力能源領域的合作。我們希望『一帶一路』研討項目能夠成為分享與交流電力能源前沿技術的合作平台,持續説服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化合作、實現共贏。」 王立新先生說:「『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其延伸之處,必定是人文與技術交流匯聚的活躍之地,不同文明互鑒互信,多元觀點共存共融。『一帶一路』研討項目自2018年啟動以來,日益成為國際電力人才交流互動的優質平台,結出纍纍碩果,迸發出勃勃生機,真心希望大家在這個平台深耕細作,擦亮『一帶一路』研討項目金字招牌。」 梁莉女士指出:「計劃已經連續7年圓滿舉辦,通過四方的深入合作,我們成功建立了連繫電力能源領域工程師、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平台,為大家分享在能源電力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工程技術研究的經驗創造了便利的條件。計劃不僅顯著促進了各參與的單位之間的技術交流,更加深參與單位、人員之間的友誼。四方約定繼續深入合作,共繪十年交流發展畫卷,致力共創新型數位電網、共享全人類美好未來。」 環顧全球,不少國家計劃以使用綠色能源的電動車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今年計劃邀請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以「綠色能源革命新征程」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陳教授指能源革命即能源生產系統和消費系統的轉型,通過低碳化、智慧化以及終端能源的電氣化和氫能化,提升能源效益及減少碳排放。他指出電動汽車革命的新征程是從電動化走向智慧化和網聯化,並解釋了能源、信息、交通和人文網絡的相互融合,能帶來龐大的經濟及生態效益,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可持續發展,並將第四次工業革命演化到第五次工業革命。 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陳清泉教授以「綠色能源革命新征程」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此外,學員亦參觀了多個頂尖電力和培訓設施,包括國網位於山東濟南的培訓設施及西交大的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港燈南丫發電廠、馬師道變電站及流動電池儲能系統,親身學習先進技術及專業的能源管理知識。 學員亦首次到訪位於香港科學園的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CAiRS),參觀由港燈與CAiRS合作研發的人工智能模型,CAiRS是由理大聯同美國馬里蘭大學共同設立。模型透過識別及分析電纜健康狀況,評估電纜電路出現故障的可能性,更能預測有機會出現故障風險的組成部分。港燈亦分享了自身經驗,指出在引入多個新系統,包括評估電纜健康的「三高指數」後,過去數年涉及高壓電纜的異常次數減少約四成,大大提升供電可靠性。 「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是中國內地及香港首創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協作計劃。計劃自在2018年啟動以來,累計已吸引了來自44 個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的 830名專業人士參與,並進行逾 10,000小時的交流、線上線下培訓和實地考察,成為推動電力和能源行業能力建設的全球領先平台。 *** 完 ***

2024年11月6日

活動 工程學院

Photo 1

理大學生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勇奪金獎 設計新型雙靶向納米抗體針對胰臟癌細胞抗藥性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生團隊早前於在巴黎舉行的2024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勇奪金獎,更被評選為本科生組別的十強隊伍,同時獲得「Best Oncology Project」及「Best New Composite Part」兩項大獎的提名。得獎項目聚焦研發一種新型雙靶向納米抗體,助應對胰臟癌病人對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具潛力推動創新的癌症治療和相關研究,並廣泛應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胰臟癌死亡率高於許多常見癌症,更是香港致命癌症的第四位。然而,傳統治療方案面對不少挑戰,例如標靶藥物不足以及病人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這些問題尤其常見於標準化療藥物「吉西他濱(gemcitabine)」上,令早期胰臟癌病人對第一線治療的敏感度往往會逐漸下降。 理大學生團隊嘗試研發創新的解決方案,應對這些治療困難。他們利用生物資訊分析,找出兩種與胰臟癌腫瘤生長和產生抗藥性的情況有重要關聯的細胞表面受體EGFR和HER2,然後設計出一種雙靶向納米抗體「Panobody」,能同時阻斷EGFR和HER2及其訊號傳遞路徑。團隊並通過隨後的實驗發現,無論是單獨使用「Panobody」或同時取用「Panobody」和「吉西他濱」,均有效抑制胰臟癌細胞生長,甚至提高癌細胞對「吉西他濱」治療的反應。 這支跨學科學生團隊由11名分別來自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的學生組成,在來自全球的195支本科生隊伍中突圍而出。參賽的八個月間,團隊除了在實驗室進行嚴謹的研究工作,亦諮詢了擁有豐富臨床胰臟癌治療經驗的專家。此外,他們更設計一系列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製作互動教育遊戲、於社區設置攤位等,並支持了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籌款活動,冀提高社會對胰臟癌的關注。 學生團隊獲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李建華教授及其他專家提供指導。李建華教授讚揚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努力追求科學卓越及提高公眾關注,並表示:「這次的優秀成績不但肯定了他們高質素、具影響力和創新的研究工作,亦突顯了理大致力培養新一代生物科技人才。」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由麻省理工大學於2004年創辦,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界的年度盛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大專生及研究生參與。競賽旨在鼓勵參加者利用可交替的生物元件及分子生物技術設計並建立一套系統,解決社會實際面對的難題。 有關理大學生團隊的得獎項目,可瀏覽:https://2024.igem.wiki/hkpolyu/。   ***完***

2024年11月5日

成就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Photo 1

理大與OPPO合作升級成立創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術 望未來應用於更複雜影片處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簽署框架協議,由2025年1月起將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學—OPPO聯合創新實驗室」(原實驗室)升級為「香港理工大學—OPPO 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除了會延續原實驗室內圍繞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外,亦會展開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OPPO計劃於未來五年撥款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予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開展相關研究項目和運作。 理大與OPPO於過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養了不少人工智能專才。原實驗室成立初期所培養的理大博士生與OPPO的工程師合作,成功開發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關鍵演算法,在手機內利用人工智能即時在模糊的照片上進行仿真高清化處理,並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OPPO的旗艦手機內。隨著大眾對手機影片拍攝和多媒體製作的需求日增,聯合創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來會擴展至較複雜的影片算法、相簿編輯、人工智能模型輕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機上更有效率地運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時保留其影像質量。而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亦會繼續投放資源培養人才,繼續共同推進商界和學界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園進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長廖勁松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OPPO產學研事務負責人秦征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張磊教授將代表理大出任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錦光教授表示: 「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理大將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這是我校實施創新發展策略的重要舉措,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養。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所屬的電子計算學系也將加入新學院。新架構將有效促進研究團隊的深入交流與協作,產出更具影響力的成果。我們相信,這次與OPPO的深度合作,將充分把握機遇,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 廖勁松先生表示:「在OPPO與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們見證了聯合實驗室在技術上的多項突破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就。秉持『科技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們期待通過此次續約,進一步深化與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全球用戶帶來更多創新的的智慧影像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臉手機”,由此開啟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憑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機為核心的多智慧終端機產品、ColorOS作業系統、以及互聯網服務,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體驗。OPPO 業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萬名OPPO員工共同致力於為人們創造美好智慧生活。 ***完***

2024年11月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子計算學系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第三十屆畢業典禮 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兩位傑出人士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與校長滕錦光教授今天主持第三十屆畢業典禮,向兩位傑出人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並頒授哲學博士學位予237位應屆畢業生。典禮於理大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 今年獲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的傑出人士為(以英文姓氏排序,簡歷載於附件):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雅各布斯 H. 范托夫分子科學傑出教授 伯納德 L. 費林加院士 耳鼻喉科專家、理大校董會副主席 李國祥醫生, JP 滕錦光教授祝賀各榮譽博士學位領受人及畢業博士生,並指今年是理大慶祝大學正名30周年,非常值得紀念。理大一直積極調整大學的舉措和策略方向,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他表示:「我們寄望理大的畢業生將來成為創新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其研究能為社會帶來有價值的創新,並致力在大學的所有工作中體現創新精神。」 他補充:「新興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的興起,使社會迅速轉型。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和技術專長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將於明年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此外,我們亦期望在北部都會區建設第二個校區,於新校區設立醫學院,培育新一代的醫療專才及創科人才,配合政府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滕校長寄語一眾畢業生在各自領域積極推動變革和創新:「繼續與母校保持聯繫,互相支持,傳承理大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 理大今年共有10,819名畢業生,包括412位哲學博士、196位專業博士、40位哲學碩士、5,752位修課式碩士、4,302位學士、30位深造文憑畢業生,以及87位非學位文憑及證書畢業生。   ***完***

2024年11月2日

活動 教務處

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_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_TC_1Nov

理大創新骨關節炎治療方案 獲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支持

科學研究與人類福祉息息相關,醫學科技的進步可啟發嶄新治療方案對抗疾病,對全球健康影響深遠。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2024/25支持開展一項骨關節炎治療研究。 研究項目名為「靶向膽鹼能信號通路治療骨關節炎」,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溫春毅博士帶領,獲得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支持,港方資助額度為227萬港元,法方資助額度為37.8萬歐元,為期36個月。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導致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殘疾的主因,其特徵是關節軟骨在關節活動時失去緩衝作用。該項獲資助項目將結合風濕病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領域,促進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案。 該項目是與法國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風濕病理學專家Jeremie SELLAM教授合作,旨在研究非神經性膽鹼能系統在骨關節炎疼痛和炎症中的作用,以及剖析迷走神經刺激治療(vagus nerve stimulation )中神經元和軟骨生成膽鹼能系統的相互關係。此外,該項目還將針對骨關節炎激發手部炎症患者的迷走神經刺激治療,評估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庫和血清生物庫。 溫博士及團隊與法國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透過揉合雙方的專業知識和試驗研究成果,已解決多項技術難題,包括小動物實驗的迷走神經刺激、體內膽鹼能活性監測、以及乙酰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與α7-nAChR之間的相互作用。 溫博士表示︰「我們期望闡明神經元和軟骨源性膽鹼能信號蛋白在炎性骨關節炎發病機理中的相互作用,並致力於開發新型的神經調節療法。」 法國國家科研署與研資局合作研究計劃旨在進一步加強香港與法國的科研人員的合作,包括所有領域中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提案。 ***完***

2024年11月1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學者開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續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環境得天獨厚,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持續增長,香港的海洋環境面臨著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的嚴峻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的研究團隊,一直積極回應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特別聚焦創新的海洋污染監測技術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研究,包括監測微塑膠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重建珍珠貝礁等,積極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膠監測 塑膠廢棄物無處不在,塑膠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嚥並積存於體內,影響食物鏈的其他攝食階層,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重大威脅。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約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顯微拉曼光譜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動測繪技術,調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學名:翡翠貽貝)所積存的微塑膠數量和特徵。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克鮮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顆長度約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膠,由此推測香港每年每人透過食用雙殼貝類,攝取微塑膠的數量可高達10,380顆,情況令人關注。有關研究已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為進一步證實微塑膠有機會被人體攝取,研究團隊分析港人糞便中微塑膠含量數據,發現港人的微塑膠攝入率較其他亞洲和歐洲地區可高出約五倍。有關研究已發表在《Toxics》期刊。基於這些發現,研究團隊正在積極探討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後果,並聯同理大其他學系研究利用氣泡屏障和細菌生物膜從海水中移除微塑膠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獲選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學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獲獎者之一,同時也是唯一來自東亞地區的獲獎科學家。他表示:「各項研究成果不斷激發我們開發及應用先進技術,探索應對微塑膠問題的創新方案和策略,以減輕微塑膠污染的影響,保護珍貴海洋生態,並確保海洋食品可持續發展。」 珍珠貝礁修復工程 方博士貢獻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還包括重建珍珠貝礁以改善海洋環境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提升本地漁業資源。昔日的香港曾經擁有豐富的珍珠貝礁生態,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促進興盛的珍珠產業。但過度開發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貝種群退化,導致周遭的生態系統效益也隨之消失。 為改善海洋環境和增強生物多樣性,方博士的研究團隊於香港赤門海峽選定位置,利用人工養殖的珍珠貝重建珍珠貝礁,並透過先進三維技術,追蹤分析珍珠貝礁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利用珍珠貝的濾食特性作為生物監測工具,評估香港海洋污染情況,以改善水質。團隊亦與本地漁民在水產養殖技術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續漁業發展。方博士希望透過珍珠貝養殖,推廣生態營養理念,並振興本地珍珠產業,使環境和社區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見解剛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發表。 香港海洋環境生態面臨挑戰的同時,亦蘊藏巨大的科研潛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學家和學者過去的研究為海洋保育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政府、學術界、企業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研究創新及社區教育提高保育意識,激發社群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為香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請瀏覽以下視頻,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完***

2024年10月3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

Photo 1

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國際人工智能論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將於2024年11月29日假唯港薈合辦國際論壇,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 論壇將匯集全球超過10個國家及地區逾30位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思想領袖,分享和討論人工智能對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影響。與會代表將有機會深入交流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發展為高等教育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探討院校之間在相關領域的合作機會。屆時,會場亦設有創新科技展覽區,展示多個頂尖科技應用案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先生、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雷添良先生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亞太區總裁Simone Dilena女士將擔任主禮嘉賓,並致開幕辭。 屆時,將舉行兩場校長對談環節,多名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高等院校的校長及管理層成員就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領導力的影響,以及如何善用有關科技促進創新和共融進行討論。論壇舉行期間,亦會舉行四場小組討論環節,由多名學界及業界領袖圍繞人工智能對促進教學、研究、創新創業,以及如何借助人工智能造福社會等議題交流意見和分享見解。此外,三位知名人工智能科學家,包括: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及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教授;以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將以「邁向大模型時代: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進行專家對談環節。 更多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敬請瀏覽:https://polyu.me/3Ybgicw. ***完***

2024年10月30日

活動 其他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