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 理大千名嘉賓、師生及校友出席升旗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榮譽主席鍾志平博士、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條約法律部主任周倩女士,聯同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以及近千位嘉賓、師生和校友共慶華誕,祝願國家富強昌盛,繁榮穩定。儀式由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極具意義的一年。作為全球百強大學之一,理大將齊心協力,以雄厚根基, 助力香港及大灣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人才樞紐,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共創輝煌未來。」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國家發展成就斐然,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實現多項重大突破。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致力培育具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才與明日領袖,推動全球領先的研究與創新,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完***

2024年10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舉行揭牌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惠州市與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舉行了「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的揭牌儀式。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成員李錦雄先生、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理大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鄭子劍教授、惠州市委書記、惠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吉先生、惠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黎明先生、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一級調研員袁光俠先生、惠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惠州市台港澳事務局局長鍾永蘭女士、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管委會主任郭武飄先生、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區管委會副主任傘金福先生及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區黨建工作辦公室(組織人事辦公室)主任陳智明先生一起為研究院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研究院正式落地惠州。 林大輝博士在致辭中表示,理大、惠州市政府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方自今年五月簽署共建協議以來,經過四個月的努力落實研究院及孵化樓基本建設,展現了高效的合作成果及推動科技創新的堅定決心。研究院將以當地產業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為香港、惠州乃至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滕錦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理大在追求教學和科研創新時,十分關注全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研究院將重點開發綠色能源及技術,致力於推動社會的現代化、數碼化和環保建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此次與惠州市政府及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合作,將促進官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成為惠港兩地在綠色和先進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平台。 劉吉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惠州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深化惠港科技創新合作。惠州與理大攜手合作建設研究院,整合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培養一批掌握未來關鍵技術的卓越工程師和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成爲國內一流的高端科技創新平台及惠港校地合作新典範。 揭牌儀式重點介紹了研究院的四大聚焦領域,分別由研究院院長、理大智慧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教授介紹研究院整體發展方向及建設規劃,及其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理大理學院副院長、化學和環境分析中心實驗室主任容家富教授的綠色化學與可持續催化;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魏敏晨教授的空間計算與影像;及理大機械工程學系阮海輝博士的綠色與智慧製造。這四大核心研究領域不僅應對現有產業的升級需求,還專注於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及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基礎。研究院並與八家當地企業就合作項目舉行簽約儀式,進一步實現技術轉化及應用。 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為大亞灣首屆科學講壇主講。 理大傑出講座教授暨電動汽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為大亞灣首屆科學講壇主講。 活動還特別舉辦了「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的大亞灣首屆科學講壇,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理大基金主席查毅超博士及理大傑出講座教授暨電動汽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主講,探討了科技創新與提升生產力的互惠關係,及未來產業轉型的趨勢和挑戰,為與會官員、科研人員及企業代表提供了前瞻性見解。 未來,研究院將成為惠港兩地合作的新典範,結合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基礎和政策支持,為惠州市的發展注入香港元素,並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提升製造業發展能級,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資訊兩大產業集群。 ***完***

2024年9月30日

活動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InfoDay_Press_26Sep

理大將於2025/26學年新增七個組合學士課程 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專業選擇 10月12日舉行理大資訊日 介紹最新本科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資訊

為培育推動社會創新及具備多元實力的專才,理大將在2025/26學年起採用更靈活的本科招生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專業選擇,同時開辦多個涵蓋不同新興領域的修課式研究生課程,應對社會人才需求。理大亦將於10月12日舉行「理大資訊日(本科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資訊日),為學生及有意進修人士提供最新升學資訊,探索多元化的課程選擇。 在2025/26學年起,學生可根據興趣制定靈活的學習方向,有明確升學目標的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心儀的學系或課程;而希望探索學術興趣的學生,則可報讀以下新推出的七個組合學士課程,了解學院的各個主修科目。其中修讀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的學生,可以在首年探索不同學院提供的課程,其後再決定主修科目,增加學習自主及彈性。 新推出的組合學士課程包括: 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 工商管理組合學士課程 建設及環境組合學士課程 計算機及數學科學組合學士課程 工程學科組合學士課程 人文學科組合學士課程 理學組合學士課程 所有入讀理大的本科生(除修讀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課程及跨學科組合學士課程的學生)在入學首年均會修讀所在學院的一年級共同課程(Common Year 1 Curriculum),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學生可根據意願及一年級學業綜合評估,在完成首年學習後於同一學院內靈活選讀主修課程。理大亦提供彈性,讓直接入讀個別學系或課程的學生,以此方式轉換至同一學院內的其他主修課程。 優化本科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 回應業界需求 理大亦致力在課程設計上推陳出新,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人力需求。其中,建設及環境學院將在2025/26學年開辦建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至於將於2025年1月成立的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亦會開辦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數據科學及分析 / 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此外,以下課程亦會進行改組: 原有課程 新課程 數據科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重組為應用數學及金融分析(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在課程之下新增應用數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及量化金融及金融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 產品及工業工程(榮譽)工學士組合課程 改名為產品創新及智能製造(榮譽)工學士組合課程 物流及企業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改名為智能供應鏈及工程管理(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機械工程學(榮譽)工學士組合課程 在課程之下新增智能機械人工程學(榮譽)工學士課程* 語言科學、翻譯學及言語治療(榮譽)文學士 / 理學士組合課程 改名為翻譯學、語言科學與語言數據分析(榮譽)文學士 / 理學士組合課程 食品科技與食物安全(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改名為食品科學及營養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 在課程之下新增人類營養學及健康(榮譽)理學士課程* 除本科課程外,理大亦提供優質的修課式研究生課程,以提升多個新興領域的專業水平,滿足社會及業界與時俱進的需要。在2025/26學年,理大將開辦超過100個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包括以下8個新的碩士課程: 民航工程與營運管理學理學碩士 航空航天工程學理學碩士 經濟學理學碩士 體育科技與管理理學碩士 視覺科學與創新理學碩士* 低空經濟理學碩士* 營養治療理學碩士* 國際管理與領導力理學碩士*    * 此課程尚待批核 新增海外交流獎學金 擴闊學生國際視野 理大向來重視全人教育,一直積極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大學將在2025/26學年起,向所有獲學術類別入學獎學金的得獎本科生,額外提供港幣3萬元的海外交流資助,以參與境外校企協作教育、非本地服務學習科目、交流及實地考察等學習活動。大學期望到2027/28學年,所有本科生能獲最少一次參與非本地學習的機會。 理大資訊日一站式介紹最新課程資訊 今年資訊日將於 10 月 12 日(星期六)上午 10 時至下午 5 時正舉行,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及修課式研究生課程的最新升學及課程資訊。 當日將舉辦一系列實體活動,包括由教務處設計的入學講座,涵蓋經聯招、非聯招(非本地學歷)、高年級入學(副學士、高級文憑學歷)及內地高考成績報讀的入學資訊,以及逾200場由各學院及學系舉辦的課程諮詢、實驗室及教學設施導賞團、學生分享和工作坊等,讓參加者充分了解入學要求和課程設計,盡早規劃學習進程。 有關「理大資訊日」及登記詳情,可瀏覽:http://www.polyu.edu.hk/infoday2024   ***完***

2024年9月30日

教與學 教務處

20240928_Photo 1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圓滿舉行 前瞻北部都會區的社區營造與發展機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的「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計劃,今日舉辦「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來自香港與深圳各界代表,以社會創新角度探討北部都會區(北都)的社區營造與發展機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和理大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及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擔任主題演講嘉賓,並聯同多位來自學術界、非牟利組織及商界等代表,就城市規劃、社區發展和社會服務等範疇,前瞻北都城鄉之間的協調、生活設施的規劃,以及社會服務模式等,以回應新建社區的多元化需求,促進新舊社區的互補與融合發展,塑造可持續和具包容性的社區,建構完整而充滿生命力的北都。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歡迎辭時表示:「研討會以北都為主題,思考未來的社區營造,為香港共建宜居社區,造福市民。理大面對土地及空間嚴重不足的巨大挑戰,期望得到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土地供應,包括透過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區以突破土地及空間的瓶頸,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發揮理大『醫工結合』的優勢,以配合北部都會區建成後 250 萬人口和大灣區龐大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並促進區內旅遊、會議及展覽業的發展。」 甯漢豪女士以「北部都會區:宜居、宜業、宜遊的策略增長區」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她表示,作為香港把握國家發展機遇並作出貢獻的重大節點,北都將成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的重要平台,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以及香港未來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在「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把香港北部的傳統鄉郊地區蛻變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經濟增長區,既充滿各種挑戰,亦帶來無限機遇。 凌嘉勤教授則圍繞北都發展在社區營造方面的機遇和挑戰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雖然香港是一個老齡化城市,但隨著大量年青家庭遷入,北都將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地區,與內地最年輕的城市──深圳毗鄰共生,預期將激發許多創新的社區互動。他表示,北都擁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遺產資源,但目前缺乏大都會區級別的教育、醫療、商業、文化、體育和娛樂設施,預期為北都營造可持續及共融社區帶來挑戰的同時,亦帶來機遇。 研討會上,理大學者亦聯同各界代表積極就「城鄉共融」、「營造15分鐘生活圈」、「整合社區服務」和「北都社區營造者的願景和進言」等主題進行探討,分享真知灼見。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圓滿舉行。 ***完***

2024年9月28日

活動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Photo 1

理大與紹興市政府攜手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推動兩地科研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研究院將聚焦多個前沿和高端技術,包括紡織科技、碳複合材料及應用、現代建築等關鍵領域的科研發展及轉化。 紹興市委書記施惠芳及其他領導代表出席9 月 21 日早上的紹興人才週活動,理大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於活動上舉行簽約儀式,同日舉行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這被視為香港與紹興在科技創新與卓越追求上的璀璨里程碑。研究院將成為一個開放、創新的橋樑,連接學術界、產業界與社會各界,促進科技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共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依托理大在時尚與紡織學的產業領導、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的創新解決方案、機械工程學領域的卓越研究等強項,匯聚紹興市豐富的資源與優勢,研究院將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推動在創新基地的轉化,實現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此外,研究院還將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工程師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研究院揭牌儀式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柯橋區區委會副書記、區長袁建先生及其他領導代表共同主持,標誌著雙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啟動。 滕教授致辭時表示,紹興與理大都是人才輩出之地。理大作為擁有86年歷史的學府,匯聚了超過2,900名科研人員,根據史丹福大學科學家排行榜,其中超過200位學者被列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特別是在土木工程和建築與建造領域享譽全球。研究院將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培育科技人才,並與全球伙伴建立緊密合作,共同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的繁榮進步貢獻力量。 研究院的揭牌儀式在第九屆海創大賽總決賽暨柯橋國際人才交流活動中舉行,研究院正式成立,標誌著理大與紹興在創新技術培育上邁入了新的里程碑。共同進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發工作,並促進知識轉移,以配合各城市的產業和社會需求。 理大與紹興市合作,必定能發揮雙方優勢,將進一步深化與內地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實力,培育更多優秀科研人才,並通過跨領域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完***

2024年9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發碳量子點驅動的環保輻射製冷納米塗層 推動建築物節能降溫

香港的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約九成,產生逾六成的碳排放。因此,在建築物推行節能措施須持之以恆,以逐步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款自適性環保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應用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等,毋須消耗任何能源下,即可有效降低建築物表面溫度高達攝氏25度,並降低室內溫度約攝氏2至3度。新型塗層既無毒又耐用,且不含任何金屬,更可大規模生產,有助推動以環保節能方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及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以反射物料覆蓋外牆及天台,有助建築物自我調節熱環境,繼而降低室內環境溫度。一般採用的被動式輻射製冷材料,不能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製冷量,應用具局限性。為此,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呂琳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同核心成員博士後研究員龔權博士,開發了以「碳量子點」(Carbon Dots)驅動的光致發光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因應太陽輻射量,自動調節其製冷量。光致發光輻射製冷塗層是利用光致發光材料將太陽能轉化為光能,太陽光度強度愈大,塗層的太陽光反射率愈高,以避免建築物吸收過量熱力。 然而,傳統的光致發光材料屬於稀土金屬和鈣鈦礦,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而呂琳教授的團隊以具開創性的方法,採用納米大小的環保有機合成物「碳量子點」作為光致發光材料,解決此問題。這種環保無害的有機材料塗蓋在中空的玻璃微珠表面,製成智慧製冷球,令塗層有效地將紫外線轉換成可見光光子,提升太陽能反射率。新型塗層具水溶性特點,使用時只需等待水分蒸發及凝固,便可形成塗層覆蓋在建築物表面,過程中不會釋放任何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空氣污染的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與傳統輻射製冷塗層相比,新型塗層可將日間的有效太陽能反射率由92.5%提升至95%,冷卻效果比傳統塗層高10至20%,例如於混凝土天台採用,更可降溫高達攝氏25度。 另外,與政府機構合作的實地測試中,團隊將新型輻射製冷塗層應用於本港建築工地的貨櫃屋屋頂;經過兩年半的戶外測試後,貨櫃屋屋頂比一般混凝土屋頂溫度降低高達攝氏24度。新型塗層耐用度亦極高,其太陽能反射率在測試期後只降低了不多於2%。團隊預計,以新型塗層為該貨櫃屋降溫,能有效降低空調冷負荷,每年可節省約10%空調系統耗電量。 研究團隊亦分析了中國內地不同氣候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下降與降溫耗電數據,發現太陽能輻射量愈高,新型塗層可達到的降溫溫差愈大,表現優於一般輻射製冷塗層,有助大幅減少建築物能源消耗。以香港和內地10個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廣州、長沙、新彊和田、瀋陽、桂林、福州、重慶、蘭州為例,使用新型塗層為建築物降溫,預計每平方米塗層可以為每一城市每年節省約97至136度電。 呂琳教授表示:「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如熱浪問題日益嚴峻,科學界致力探討如何消耗最少能源為建築物和城市降溫。我們研發的新型塗層具備卓越降溫表現,適用於各種氣候的城市,有望加快新一代降溫材料的發展。這種水溶性新型塗層更可製成多種顏色,以滾刷方式大幅塗抹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路面、城市地表覆蓋面等,既可達到降溫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觀的效果,是未來實現可持續城市發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創新策略之一。」 另外,研究團隊已獲得理大碳中和科研基金的支持,將這種新型光致發光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與雙面太陽能光伏板結合,實現協同增強的熱管理和發電,使建築物由能源消耗者轉變為能源收集者。研究團隊計劃在興建中的理大九龍塘學生宿舍天台安裝雙面光伏板,並於光伏板之下的天台地面塗抹新型塗層,進一步提高太陽能反射到光伏板的比率,從而提高發電量,並為建築物降溫。 團隊預期,新系統與沒有塗層的單面太陽能光伏板相比,發電量提高30%至50% ,碳排放減少30%。新宿舍天台可安裝雙面太陽能光伏板的面積約600平方米,以此為例,預計可產生97,000千瓦小時電量,每年節省逾港幣12萬元電費。另外,團隊亦正研究利用石蠟基開發一款動態自適性輻射製冷納米塗層,能因應寒冷及炎熱天氣,維持適當的太陽能反射率,以達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溫的效果。 這種水溶性新型塗層更可製成多種顏色,以滾刷方式大幅塗抹於建築物天台和外牆、路面、城市地表覆蓋面等,既可達到降溫目的,更兼具美化外觀的效果。 ***完***

2024年9月2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banner for website upload

理大三項目提升駕駛安全及交通效率 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開發先進技術,促進交通安全及智慧出行,憑藉卓越的科研實力,理大三個項目獲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此第十五輪計劃共批了四個項目,理大獲得合共約1,400萬港元的資助。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智慧交通基金自計劃推出以來共資助了59 個項目,而理大至今已有21個項目榮獲基金支持,彰顯理大在研究智能交通技術的卓越成就。這些項目推動我們致力開發智能交通系統,進一步塑造未來並提升生活質素。憑藉著多元化的學術研究,理大繼續引領創新的智能交通技術。」 為舒緩路面交通擠塞問題及提高整體道路網絡使用效率,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黄文聲教授的「公共交通路線規劃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車』出行模式優化公共交通路線及改善交通擠塞」項目將建構多維時空數據庫,為線路重複、公共交通服務過度地區重新規劃路綫提供建議。 安全亦是智慧出行的重要一環。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伍淦鴻博士的「以針對跨境道路差異之駕駛者支持系統及訓練建議以改善港車北上的駕駛安全」項目將收集各種神經心理學數據,開發一套針對潛在人爲錯誤的跨境駕駛模擬系統及訓練計劃。 同樣來自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蔣一平博士,其項目「在香港自動駕駛定位應用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旨在研發一套應用機器學習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動駕駛系統可因應路面情況以及車輛轉向半徑等因素,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三個獲資助項目詳情如下︰ 主要研究員 項目名稱 項目概要 項目期限 獲批資助金額 黄文聲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 公共交通路線規劃的研究:以健康 「等待—乘車」出行模式優化公共交通路線及改善交通擠塞 本項目旨在對公共交通路線和站點進行分析研究,建構多維時空數據庫,為線路重複、公共交通服務過度地區重新規劃路綫提供建議,以舒緩路面交通擠塞問題,提高整體道路網絡使用效率。 24個月 HK$ 5,384.708.25 伍淦鴻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以針對跨境道路差異之駕駛者支持系統及訓練建議以改善港車北上的駕駛安全 本項目旨在透過收集各種神經心理學數據,開發一套針對潛在人爲錯誤的跨境駕駛模擬系統及訓練計劃,以提高跨境駕駛的安全。   21個月 HK$ 6,932,836.44 蔣一平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在香港自動駕駛定位應用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 本項目旨在研發一套應用機器學習算法的可配置平台,使自動駕駛系統可因應路面情況以及車輛轉向半徑等因素,自行調節行車安全要求,從而提升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性。   24個月 HK$ 1,683,890.95 ***完***

2024年9月2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for website

理大科學家研發高效創新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突破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為創造更節約能源、高效低延遲和記憶體最佳化的系統開闢了新途徑,從而促進各種應用,包括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等。 柴教授的創新科研克服了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在耗能、延遲和存儲器方面的關鍵障礙,釋放了有關系統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潛力。特別是,嵌入式傳感器計算策略激發了決策過程和情境感知的進步、加強了私隱與安全性、並為智能自動化帶來革新。 憑藉在高效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領域突破科研壁壘,柴教授獲選為2024年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工程與技術類別的十大科學家之一。他研發了新穎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將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部署到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及應用引領變革。 Falling Walls年度科學突破獎由位於德國柏林的德國跨界創新基金會(The Falling Walls Foundation)舉辦,旨在表彰全球最新的科研突破成果和卓越科學項目。今年,由全球知名專家組成的權威評審團審核了來自52個國家超過1,000個參賽作品。在工程與技術類別中,選出10位優秀獲獎者,並入圍最終的年度獎。 柴教授表示︰「廣泛應用的圖像傳感器,令感知終端所產生的數據大幅增加,把部分運算任務轉移到靠近數據源的感知終端顯得非常重要,有關轉移大幅壓縮了所收集到的信息之餘,還能提取關鍵信息,尤其是對多傳感器的平台。」 柴教授的研究工作根據感知與運算單元之間的實際距離,清晰界定了近傳感器運算範式和傳感器端運算範式的概念,並將功能劃分為低級和高級處理。他還研究在不同物理感知系統上執行近傳感器運算/傳感器端運算,利用先進製造技術,為硬件執行集成感知及處理單元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 柴教授及其團隊專注提升感應人工智能的計算硬體,是從自然生物感官系統所發現的非凡能力中獲得啟發。 仿效人類眼睛能適應不同亮度、在不同照明條件下準確辨識各種物件,柴教授和團隊研發的全新仿生傳感器可直接適應光暗,減少依賴後台運算,能夠因應不同亮度進行轉換,適應範圍更勝人類眼睛。新的傳感器可降低硬件複雜度,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對比,從而提供高效視覺資訊和影像辨識。 借鑒飛行昆蟲視覺系統的閃爍融合頻率,柴教授的一項前沿研究制備了光電梯級神經元(optoelectronic graded neurons)。這項創新實現了在感知終端 (sensory terminals)有效地編碼時間信息,從而減少了計算器中融合「時空信息」所需的大量視覺數據傳輸,能以較少的硬件資源實現更敏捷的視覺感知,有望拓展應用到駕駛車輛和監測系統。 這些傑出的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權威期刊上發表,並獲《Nature》、《IEEE Spectrum》等推介,獲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廣泛引用。 柴教授展望︰「我的長遠目標是理解並設計出具有新功能、前所未有性能的尖端微電子和納米電子器件,進一步說,我們預期開發一套成像技術,能夠感知三維(3D)深度信息、四維(4D)時空信息、以及超出可見光範圍(5D)的多光譜信息。我們將運用仿生機制來降低能耗和時延。」 了解更多關於柴揚教授研究重點,可參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7Rga3kSoc ***完***

2024年9月2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物理學系

Photo 1

中國石化 x 香港理工大學 「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捐贈儀式圓滿舉行

中國石化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舉行中國石化「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計劃)捐贈儀式,理大再獲中國石化捐贈100萬元人民幣以支持計劃,印證雙方建立更廣泛的合作,攜手為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在捐贈儀式上,中國石化集團副總經濟師及香港代表處總代表蔣振盈先生、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及中企協副總裁曾燊典先生分別致辭,並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處助理秘書長(發展)梁竚琦女士、立法會議員簡慧敏律師、聯合出版集團總裁李濟平先生、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相關負責人李凱先生、香港大公文匯財關集團總裁嚴中則先生等相關機構和媒體的嘉賓,以及一眾中國石化駐港單位和理大師生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儀式。 蔣振盈先生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石化以「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為價值理念,始終堅持履行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計劃旨在幫助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去追逐夢想,早日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具備家國情懷和過硬本領的建設國家與香港的棟樑之材。他宣布,2024年,中國石化再捐贈100萬元人民幣,推進第三期「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的實施。 盧麗華博士對中國石化鼎力支援理大教育事業,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表示衷心感謝。她表示,中國石化已經是連續第三年以捐贈獎學金形式獎勵理大學生,獎學金覆蓋範圍已全面延伸至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鼓勵學生的全面發展、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預計今次的捐贈將惠及超過100名學生。在獎學金之外,雙方還開展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包括科研項目、學生的參觀訪問和公益活動等。她又期待理大與中國石化共同譜寫「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新篇章,為香港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曾燊典先生表示,中國石化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推出優秀學生獎勵計劃,譜寫了央企與香港高校合作關愛支持青年成長的佳話。他指出,中國石化是中企協會會員企業的優秀代表,積極支持香港社會公益事業,近年來在關心青年方面做了很多實事;而理大作為全球知名學府,為香港、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青年才俊。他相信通過理大與中國石化等具有社會責任擔當的企業的通力合作,將會培育出更多愛國愛港、具有國際視野、可擔大任的新一代大學生,為建設美好香港作出積極貢獻。 自2022年起,中國石化與理大設立中國石化「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優秀學生獎勵計劃,支持理大嘉許和勉勵成績優異的本科生,以及在研究生學術會議中表現優異的博士生、碩士生和「創新書院」的本科生。計劃實施兩年以來,中國石化累計已向理大捐贈了150萬元人民幣,共有來自五個學院的170名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獎勵。今次捐贈進一步鞏固計劃的成效,為助力大學生專注學業、提升综合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完***  

2024年9月20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Photo 1

理大支援西貢地區關愛隊培訓課程正式開展 期望提升服務技能及質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聯同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與地區服務及關愛發展基金(西貢)有限公司合辦專業培訓計劃,課程於上週六(9月14日)正式開展。課程採用授課、工作坊、個案研究、小組活動及參訪交流等多元及靈活的教學方式,幫助學員有系統地紮根知識理論,並轉化為實際應用,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幸福感和安全感。培訓計劃亦有助中心進行政策研究。 首日課程分為上下午兩節,涵蓋「社會福利、科技創新及關愛隊」及「基本行政技能」兩大主題,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及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與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系主任梅國威教授主講。其他課程內容包括多元社區、溝通技巧、法律、精神管理、高效社區發展技巧、領導力與戰略規劃及執行等。 崔永康教授介紹關愛隊在香港社區中的角色及對居民的重要性:「關愛隊可作為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並填補服務缺口。關愛隊可從創新、跨領域及共融三方面發展,以探索科技與創新方法在可持續社會的應用,並透過反思維持專業,探索最佳實踐,以及共創豐富與鼓勵性的環境,提升韌性,擁抱多元。」 梅國威教授希望透過本課程幫助關愛隊提供更完善和更全面的管理:「我們期望每位學員都具備處理社會問題的專業知識及最新的技巧,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必要的幫助和關懷,在服務社區時更得心應手。」 學員陳淑儀女士表示首日課程支持她更適切地服務社區:「我深入了解到如何有效識別不同需要的人群,並考慮他們的感受和個人尊嚴,設身處地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致力於透過教育、研究和服務的整合來促進知識和實踐,提供更有效和富有同理心的人類服務,並在本地、國內和國際推動社會共融和社區改善;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由來自不同學系和專業的學者組成,促進跨學科合作和政策研究;地區服務及關愛發展基金(西貢)有限公司匯聚社會資源,凝聚各界力量,強化地區服務網絡。是次三方合作旨在透過卓越的學術研究及成果,由世界知名的學者和不同領域的資深人士為西貢區關愛隊度身訂造有系統及實用的專業培訓課程,共同為社區提供更優質的關愛服務。   *** 完 ***

2024年9月16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