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於第50屆日內瓦發明展再創佳績 囊括36獎項 展現卓越科研實力與創新潛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全球享負盛名的第50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發明展)勇奪36項殊榮,成績斐然,充分展現理大團隊在科研創新領域的卓越實力與全球影響力。 理大33個參賽項目成功奪得36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10個評審團嘉許金獎、八個金獎、11個銀獎 、四個銅獎,以及一個特別優異獎,當中兩個獲獎項目為理大眼視覺研究中心(由理大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聯合成立)的研究成果。理大一直以來積極與業界開展合作,另外亦有兩個分別與港鐵公司和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的合作項目於今次發明展獲獎。 其中,由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教授研究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所研發的「用於嫦娥五號及六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之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榮獲沙特阿拉伯卓越創新奬—教育部大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該項目是首個通過太空認證的同類型機械人採樣及自動封裝系統,分別應用在月球正面和背面,採集了超過1.5公斤和1.6公斤的月壤樣本。在嫦娥六號任務中,裝置更完成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 另外,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講座教授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的「聽見希望:智能傳感系統賦能聽覺重建手術安全升級與精準化突破」項目奪得泰國最佳國際發明奬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這個醫療裝置在電極陣列中嵌入光纖感測器,有效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精確度並減少創傷。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亦親身前往日內瓦出席頒獎典禮支持理大的參賽團隊及初創,並在台上分別頒發「香港理工大學獎」與「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創新發明獎」獎項。 趙教授表示:「理大在今年發明展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成績令人鼓舞。參展項目充分展現了理大在不同領域的科研和創業實力,結合前瞻思維與尖端科技,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這不但印證我們將創新知識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的能力,更激勵大學團隊繼續追求科研突破,為社會乃至全人類的福祉作出長遠貢獻。」 今年理大獲獎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視覺與眼睛健康、工程、超精密加工,及綠色科技等,展現理大在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的潛力。理大在醫工結合領域擁有卓越實力,匯聚頂尖科研團隊,致力於將工程技術與醫學應用無縫融合。理大的創新研究成果涵蓋智能醫療設備、生物材料、康復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具雄厚實力發展好第三所醫學院。理大於是次發明展不僅展示出尖端科研成果,更為技術商品化搭建平台,促進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 作為創新創業的先驅,理大致力培育初創企業與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今年獲獎團隊中包括13間理大初創公司。理大透過其獨有的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至今培育了逾500間初創企業,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三間獨角獸企業及25間小馬企業。 今屆發明展吸引逾千個來自近40個國家及地區的項目參展。如欲了解理大參展發明的詳情,請參閱附件或瀏覽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處網頁。 得獎項目 發明者 獎項 用於嫦娥五號及六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之表取採樣執行裝置 容啟亮教授 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繫統工程學繫副繫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   沙特阿拉伯卓越創新奬—教育部大獎   評審團嘉許金獎 聽見希望:智能傳感繫統賦能聽覺重建手術安全升級與精準化突破 譚華耀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繫光電子講座教授,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泰國最佳國際發明奬與創新獎   評審團嘉許金獎 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無創螢光血管成像技術開發 施丹莉博士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研究) 法國與歐洲發明家聯合會-法國發明家特別獎   評審團嘉許金獎 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無創螢光血管成像技術開發 嚴鋒教授 理大智能可穿戴繫統研究院副院長、應用物理學繫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 評審團嘉許金獎 適用於航天器的智能滅火繫統 黃鑫炎教授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繫副教授、理大初創「連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 評審團嘉許金獎 二氧化碳驅動超疏水碳匯混凝土 潘智生教授 理大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繫環保建材講座教授兼繫主任、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評審團嘉許金獎 用於全封閉環境的高度集成無綫超聲波電動機繫統 鄒國棠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繫電能工程講座教授 評審團嘉許金獎 用於無綫電能傳輸裝備的高效GaN功率變換器模組 劉偉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繫助理教授 評審團嘉許金獎 高效無刷雙轉子對轉風力發電繫統 牛雙霞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繫教授 評審團嘉許金獎 SweatMD:健康監控穿戴式汗液傳感器 壽大華教授 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 評審團嘉許金獎 雷達天綫罩評估及傳輸測試繫統 Robert Voyle先生 理大航空服務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官 金獎  基於新型三維尾流模型的多目標風電場最佳化偏航控製繫統 楊洪興教授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繫教授 金獎 人工智能數碼分身實現智慧建築管理 肖賦教授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繫教授及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長 金獎 多模式光學表徵乾涉儀 張志輝教授 理大工業及繫統工程學繫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金獎 智能結構安全監測繫統(LiFY-S) 黃文聲教授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繫教授 陳柏坤先生 理大初創「樹聯綠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聯合創辦人 金獎 拓樸學設計人工蠔礁 陳德強先生 理大設計學院校友、 理大初創「 Team Orz Limited」工程師 金獎 行為識別方法、裝置及穿戴式裝置 何明光教授 理大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陶婉英博士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金獎 眼睛晶片裝置 周麗蘋博士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及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繫助理教授(研究)、InnoHK眼視覺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理大初創「瞳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監 Chau-Minh PHAN 博士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眼科視光及視覺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研究)、InnoHK眼視覺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理大初創「瞳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監 金獎 城市 「最後一厘米」無人機配送方案 黃海龍教授 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繫助理教授 銀獎 IHAC薄膜:智能除濕與大氣水收集的雙功能薄膜 嚴晉躍教授 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繫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 銀獎 天秤佈局智能設計平台 王棟博士 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繫博士後研究員、理大初創「智造力(香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 銀獎 基於人工智慧的多模態Transformer鐵路障礙物入侵檢測繫統 倪一清教授 理大嚴、麥、郭、鍾智能結構教授、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繫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杭州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 銀獎 肺部放射治療專家:高級放射治療支援繫統 蔡璟教授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繫教授兼繫主任、理大初創「放療視界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銀獎 虛擬病人模擬繫統 陳穎志教授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繫副教授、理大初創「優數視野有限公司」創辦人 銀獎 情緒朋友 王佳教授 理大設計學院教授 銀獎 視疲勞監測儀:透過穿戴式裝置及深度學習技術探索視覺健康 陳燕先博士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研究) 銀獎 亮星星:手機AI驗光儀 杜志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 倪恩恩教授 理大電子計算學繫副教授 銀獎 仿生納米平台用於精準治療視網膜病變 杜志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InnoHK眼視覺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何以文教授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藥劑學院教授、InnoHK眼視覺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銀獎 Wellsees角膜塑形鏡 劉其傑博士 深圳威爾視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章靜先生 深圳威爾視有限公司公司始創人 紀家樹教授 理大視光學繫院繫主任、深圳威爾視有限公司公司聯合創始人 王興政博士 深圳大學機電與控製工程學院副教授、深圳威爾視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銀獎 縫合錨肌腱一體化移植物 柯岱飛教授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繫副教授  銅獎 商用廚房高效自潔式油煙淨化繫統 李順誠教授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繫教授、理大初創「雅綠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李欣蔚博士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繫博士後研究員、理大初創「雅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韓舒文博士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繫校友、理大初創「雅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  銅獎 採用聚乳酸面料、拉脹緯編針織結構及人體工學設計的次世代運動服 趙艾琳教授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院長、利民時裝綜合策略及領導教授、理大初創「遨瀚國際有限公司」顧問  銅獎 3D打印微晶結構織物 姜綬祥教授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銅獎 ***完***

2025年4月13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研究發現持續肥胖加速大腦退化

肥胖已成為全球日益普遍的問題,探索其相關的神經機制以及對大腦與認知健康的影響非常重要。然而,肥胖對大腦的影響十分複雜,且分多個層次。為了深入剖析這一問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仇安琪教授開展了一項創新研究,以加深我們對肥胖相關之神經機制的理解,以及其對成人認知健康的影響。 肥胖會影響大腦和認知健康,但肥胖趨勢對大腦和認知退化的長期影響,我們尚未充分了解。現有研究大多依賴橫斷面樣本,因此難以區分慢性肥胖與暫時性肥胖。而且,目前還未清楚解析不同程度的肥胖,是否會隨着時間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不同程序的影響。為了填補這方面的研究空白,仇安琪教授對肥胖趨勢及其對成年人大腦和認知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縱向分析。 利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多方面肥胖測量數據,研究確定了五種不同的肥胖趨勢:低穩定、中度穩定、高穩定、上升及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探討了這些肥胖模式如何影響中、老年人的大腦形態、功能及認知,並深入剖析其對神經系統之長期影響。 與低穩定群組相比,處於下降趨勢群組在大腦結構和認知表現方面,受到的不利影響最小。相較之下,上升、中度穩定與高穩定趨勢的群組,反映出與大腦結構、功能連結及認知能力的相關漸進損害。具體而言,這些不良影響出現於上升趨勢群組時,開始於前額中腦邊緣區域;在中度穩定群組影響範圍延伸至頂葉和顳葉區域;在高穩定群組最終導致大範圍的大腦異常。 該研究突顯了肥胖發展與大腦認知健康之間的動態關係,並強調透過多種方法長期監測和管理肥胖具臨床重要性。研究同時揭示了一套明確、漸進且與肥胖相關的大腦退化規律,指出持續肥胖可能加速大腦退化。這些發現顯示,持續肥胖是可用作評估大腦退化的潛在生物標記,所以減輕肥胖的嚴重程度並縮短其持續時間,對於保持大腦健康至關重要。 仇安琪教授表示:「隨着人口老化加劇,阿茲海默症、帕金遜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而目前這些疾病尚未有根治方法。這項研究顯示,長期控制體重有助於改善大腦健康。研究團隊計劃日後融入單一細胞多體學的方法,以探索影響大腦和身體健康的生物路徑。」 仇教授的研究題為《長期肥胖影響成年人大腦形態、功能連結及認知》(Long-term obesity impacts brain morphology,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cognition in adults),已於《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上發表。研究的肥胖指標、大腦圖像及認知能力數據皆取自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而該數據庫匯集了來自超過50萬名年齡40歲以上、不同種族背景的參與者。 ***完***  

2025年4月10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與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推動國際空間科技創新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並與空間應用中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由趙汝恒教授及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王珂先生簽署。雙方將圍繞太空製造、月球探測、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深化科研協作,支持國家空間戰略部署和促進國際空間科學發展。 理大憑藉其國際化科研網路與創新技術積累,在探月工程等領域已取得突出成果,例如為「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空間應用中心則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載荷技術等方面具有深厚工程實力。雙方通過優勢互補和創新資源的有效協同,打造跨地域科研平台,將合作建設太空製造技術聯合實驗室,展開長期實質性的科研工作,並將聯合舉辦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活動,共同推動國際合作、推進人員互訪交流,為國家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 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先生熱情地歡迎理大代表團到訪,並表示:「我們非常重視與理大的合作。理大一直以來積極響應及參與國家航天任務,在太空製造、衛星遙感、信息通訊、人工智能等多個優勢領域深耕多年,我相信雙方的合作必定能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推動國家航天工程技術的創新發展。」 趙汝恒教授衷心感謝空間應用中心對理大的信任及支持,並強調:「香港高校的國際化資源與內地的工程實踐能力結合,將釋放強強聯合的創新潛力。理大將繼續秉承『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校訓,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與空間應用中心同心同行,為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貢獻香港智慧。」 此次合作標誌著內地與香港科研協同邁向更高水準,未來將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應用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完***

2025年4月8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港鐵學院合辦 「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 培育專才 推動「一帶一路」國家以至全球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

為促進軌道交通領域的交流及培育行業專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交大)及港鐵學院發揮在學術、科研及鐵路營運方面的優勢,攜手合辦「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培訓項目),搭建跨區域的知識共享與交流平台,以推動「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及地區的軌道交通發展及提升業界的整體卓越水平。培訓項目於二零二五年四月七日正式展開,吸引來自十三個國家及地區合共四十四位軌道交通營運高級管理人員及學者專家參加。 合作三方早前簽署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議,今次的培訓項目為當中首個合作。培訓項目以「可持續軌道交通:規劃、運營與新技術」為主題,除一系列專題講座及互動研討會外,亦會到訪兩地的軌道交通營運商及學院,包括港鐵公司的車廠及訓練中心、理大的智能鐵路研究實驗室及北京交大的研究中心等。透過資深從業員和軌道交通的專家和學者分享兩地軌道交通的發展和經驗,參加者能深入了解軌道交通從規劃建設到營運管理的整個生命週期發展,同時重點探討數碼化、自動化及綠色能源等前沿技術的應用。 港鐵學院昨天(四月七日)舉行培訓項目的啟動禮,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鍾志勇教授、北京交大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柏贇教授、港鐵學院校長鄭惠貞女士及港鐵學院院長何天健博士主持啟動禮。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在智慧鐵路領域擁有領先的科研實力,很高興與港鐵學院及北京交大攜手推出此項目,將理大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人士和專家分享。我們期望藉此合作繼續推動研究創新,與更多地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軌道交通發展作出貢獻。」 北京交大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柏贇教授表示:「北京交大非常榮幸與港鐵學院、理大共同舉辦此次『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作為中國軌道交通領域的重要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基地,我們期待以此次合作為契機,與全球同行分享營運管理經驗、共同探討行業的前沿趨勢,推動可持續軌道交通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為構建綠色低碳、智慧互聯的未來交通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 港鐵學院院長何天健博士表示:「此培訓項目結合頂尖大學的學術精髓與營運者寶貴的實踐經驗,不但深入探討規劃、營運及塑造軌道交通未來的尖端技術,更作為促進業界、政府部門與學術研究者對話與合作的協作平台。我期待三方的合作能有助於構建更強大及更具連結性的軌道交通社群,以應對全球對軌道交通網絡的需求,並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培訓項目於四月七日至十九日先後在香港及北京舉行,詳情可參閱連結(只備英文版)。項目參加者包括澳洲、肯亞、馬來西亞、緬甸、尼日利亞、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朝鮮、以及內地與香港的代表。 ***完***

2025年4月8日

活動 工程學院

Photo 1

理大舉辦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成立典禮暨學術論壇 促進跨學科研究協作 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興科技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響應特區政府擴展本地創新科技人才庫的政策,於今年正式成立第十所學院——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Faculty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簡稱 FCMS),以推動應用數學、計算、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教育,為經濟注入新動力。今日,理大舉行學院的成立典禮暨學術論壇,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蒞臨,聯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大學一眾管理層代表主禮,與一眾嘉賓共襄盛舉,見證學院的誕生。活動亦設有以「未來人工智能運算」為主題的學術論壇,邀請多位頂尖專家學者出席,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與應用前景。 隨著新興科技迅速推動社會轉型,人工智能時代對高端人才與技術專業的需求殷切。為積極回應此趨勢,理大於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整合應用數學系、電子計算學系及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三大學術單位的資源與實力,提供多元化的本科課程、修課式研究生課程,及涵蓋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計算、區塊鏈科技、元宇宙科技等新興科技的碩士課程,致力培育具備前瞻視野及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致辭中指:「政府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積極擴大創新科技人才庫,並裝備年輕一代掌握未來所需的技能。我們將繼續推動科學及數學教育和加強數碼教育,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援。展望未來,創新科技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不斷上升。理大的新學院必定在培育未來人才方面發揮關鍵角色,以應對人工智能與數碼轉型時代日益殷切的人才需求。」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新興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業與整個社會。而理大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能夠迅速回應社會與業界不斷演變的需求。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的成立,正回應人工智能時代對科技人才與創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學院將成為推動跨學科協作與創新的強大平台,為香港、國家及全球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暫任院長、視覺計算講座教授陳長汶教授表示:「作為世界級研究型大學,理大於2022年率先在本科課程引入『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AIDA)元素,是全球首家將人工智能納入本科生必修課的大學。眾所周知,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建基於運算與數學這兩大核心基礎,這亦是我們新學院組成架構的獨特之處。」 典禮後緊接舉行的學術論壇,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擔任主講,包括香港大學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及講座教授馬毅教授、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姚新教授、智像未來(HiDream.a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梅濤博士,及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 楊紅霞教授。他們就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教育方向及技術應用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啟發與會者思考未來科技的無限可能。 此外,理大最近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為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協作平台,與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的學者攜手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開發擁有深厚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動香港成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創新高地。未來,理大亦將成立語文教育研究院,致力運用人工智能與其他科技,革新大學語言教育模式。 理大上月亦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爭取設立全港第三所醫學院,計劃結合理大在醫療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以及逾四十五年來培育超過五萬名醫療專才的經驗,培養新一代未來醫生以迎接人工智能驅動的未來醫療新時代。 更多關於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資料,請參考:https://www.polyu.edu.hk/fcms/   ***完***

2025年4月7日

活動 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

Photo 1

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 推動創新方案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挑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慷慨捐助成立專注於全球氣候變化的開創性策略研究院—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RICRI)。該研究院旨在成為全球領先的研究與發展機構,致力為城市與鄉郊地區提供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理大今日於唯港薈酒店舉辦研究院成立典禮,同場並舉辦學術論壇,吸引近300名師生和專家出席。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匯聚來自香港及中國內地頂尖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學者,包括知名學府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及多個政府部門與業界的合作夥伴。研究院將提供一個跨學科研究平台,構建高效協同的科學智庫,達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於歡迎辭中表示:「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應對氣候變化迫切挑戰的重要里程碑。這個具前瞻性的項目能夠落實,有賴潘樂陶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潘博士是理大傑出校友、大學院士,長期以來一直支持理大的發展,讓我們能夠為社會福祉作出重大貢獻。」 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兼理大院士潘樂陶博士於典禮上說:「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社會各界必須攜手合作,透過科研與創新技術,提升基礎設施的韌性。我十分高興能支持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期望研究院日後能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研究中心,聚焦城市與鄉郊地區的氣候適應型韌性基礎設施,推動創新及政策交流,並為香港、國家及全球社會制定基礎設施的指引、標準及最佳實踐。」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在致辭中闡述了政府為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制定的減碳策略及措施,以及加強氣候適應能力和韌性的相關努力,同時強調在綠色科技與綠色金融領域取得的進展。他說:「建設具氣候韌性的城市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保護我們的財產,更關乎保護我們的生命。在我們慶祝理大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成立之際,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建構一個具氣候韌性的香港,為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締造新的生態文明。」 研究院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出任院長,致力於以下四大研究方向,包括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城市基建與韌性、鄉村社區與災害應對,以及氣候適應政策與實施。 理大於成立典禮同場舉辦公開論壇,主題涵蓋香港及周邊地區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和預測、基礎設施的監測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發展和提升能源—建築—交通—水多部門協同效應以增強城市韌性、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和水災害管理、農村基礎設施和社區氣候韌性研究、以及智慧平台與韌性城市基礎設施技術模組多個範疇。 為支持理大在智慧城巿及可持續能源的相關研究工作,潘樂陶慈善基金近年已助理大成立兩所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及設立兩個相關領域的勵學教授席。最新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RICRI)的成立將進一步鞏固理大在氣候適應和基建韌性方面的科研實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將設立多個研究項目與基金,包括「韌性基礎設施」研究基金(CRIRS)、「韌性基礎設施」訪問學者計劃(CRIF)及「韌性基礎設施」傑出學人講座(CRIDLS)。 更多關於研究院資料,請參考:https://www.polyu.edu.hk/ricri/ 潘樂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將達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相關科技的創新與交流,為香港、國家及全球帶來實質貢獻。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在致辭中闡述了政府為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制定的減碳策略和措施,以及加強氣候適應能力和韌性的相關努力。 滕錦光教授表示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應對氣候變化迫切挑戰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可持續發展科學院院長周晉峰博士代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先生祝賀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成立。 研究院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出任院長。 理大同場舉辦公開論壇,吸引數百位師生和專家出席。 ***完***

2025年4月2日

活動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

理大培育生物醫藥初創ABRAM 成為首家香港初創企業入選羅氏中國加速器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聯合創立的「亞伯蘭生物醫藥有限公司」(ABRAM)成功入選羅氏中國加速器(Roche Accelerator),為首家獲選加入此著名創新孵化中心的香港初創企業。ABRAM為理大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初創,其研發的突破性藥物ABarginase為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相關代謝疾病提供理想治療方案。入選羅氏中國加速器將有助加速ABarginase 的開發進程和臨床應用,讓全球更多病患者受惠。 ABRAM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盧家驄慈善基金藥物科學教授、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梁潤松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教授聯合創辦,旨在進一步將團隊合作研發的ABarginase產業化。 ABarginase是利用創新藥物設計和先進蛋白質工程研發的新一代重組人類精氨酸酶長效製劑,以提供持續的治療效果,增強療效,同時減少給藥頻率。臨床前數據顯示,ABarginase 在顯著減輕體重、回復健康身體成分、逆轉胰島素阻抗和減輕炎症方面具卓越潛力。因此,其特性可有效針對導致肥胖相關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為代謝病提供嶄新治療方法。ABarginase憑突破性成果榮獲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國際發明家協會最佳發明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 瑞士跨國企業羅氏(Roche)是全球領先的生物技術公司和體外診斷的領導者,致力於不斷探索從前沿科學到疾病診斷與治療藥物的成果轉化,在抗腫瘤、免疫、抗感染、眼科、神經科學、心血管、腎臟和代謝領域擁有差異化藥物。羅氏中國加速器是羅氏全球首個自主建立並運營的加速器,為專注於製藥、診斷、個體化醫療、數字化及人工智能賦能醫療領域的成員企業提供支持。「顛覆性創新」是羅氏中國加速器篩選成員的關鍵標準之一,少於5%申請者可成功入選。作為成員企業, ABRAM可獲羅氏提供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促進ABarginase 的臨床開發,將此前沿療法從實驗室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 梁潤松教授表示:「能成為首家香港初創企業入選羅氏加速器這個卓越的創新生態系統是我們團隊莫大的榮譽,同時也肯定了理大和中大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相信,羅氏與ABRAM之間的戰略合作,結合跨國製藥公司的資源和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將加速ABarginase的臨床轉化。」 沈秀媛教授表示:「ABRAM的目標與羅氏的願景『先患者之需而行』同出一轍,羅氏中國加速器的指導和資源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優勢,讓團隊更好地將ABarginase帶給數以百萬計肥胖症患者,為他們帶來新希望。」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衷心祝賀ABRAM,並表示:「理大致力賦能科研人員和初創企業,以推動其科研成果轉化、開發具影響力的實際應用方案。ABRAM的成就證明了大學在推動科研創新的努力,也體現了跨校合作如何促進生物製藥科技的發展。我們期待ABarginase能為全球醫療保健行業帶來正面影響,亦會繼續支持理大初創追求創新,開發更多拯救生命、提升生活品質的科技,並推出市場,造福社群。」 理大積極培養創新和創業精神,栽培有志以創新解決方案應對社會問題的新一代企業家,透過獨有的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初創,並讓它們在各個發展階段,從教育、研發構思,到孵化、加速和融資,都得到全面支持。理大至今已培育超過 500 家初創企業,其中包括四家獨角獸企業。 ***完***

2025年4月1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奧運重劍金牌得主江旻憓蒞臨理大 與師生聚首交流 鼓勵年輕人以熱誠與堅毅追求夢想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全人教育,透過舉辦多元化活動,包括邀請社會傑出人士分享成功經驗,勉勵年輕人擁抱理想,創建未來。今天,理大於賽馬會綜藝館舉辦「學務長專題講座系列:追夢人生」,邀請了三度出戰奧運、並於2024年巴黎奧運會為中國香港奪得史上首面女子個人重劍金牌的運動員江旻憓小姐擔任主講嘉賓。她分享了作為學生運動員的成長生涯,以及奪得奧運金牌的心路歷程,啟發年輕人以熱誠與堅毅勇敢追夢。 活動吸引約一千名嘉賓、理大管理層與師生參與。江旻憓小姐以「微笑同行、駿步人生」為主題,暢談她從運動員到奧運冠軍的蛻變之路,分享如何在國際體育競賽與學術上取得卓越成就、培養堅毅精神,以及在體育相關領域的職業發展。 江旻憓小姐不僅是奧運金牌得主和世界排名第一的劍擊運動員,亦擁有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關係學士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她現任香港賽馬會助理對外事務經理,協助推動青少年與體育發展,並積極參與社區公益事務,致力回饋社會。 江旻憓小姐表示:「我很幸運遇上劍擊,找到自己最熱愛的事情。能夠在巴黎奧運贏得冠軍,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屬於為運動員加油,在背後支持我們的每一位。大家對運動員的支持十分重要,能夠讓我們全心全意去訓練,並在比賽場上代表中國香港,做到最好。其中,香港賽馬會多年來大力支持香港的社區及精英運動發展,以及一些大型體育設施的興建,為香港精英體育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基礎,同時讓不同年齡、背景和能力的人士均可享受運動的樂趣。現在我加入了馬會這個大家庭,期望可以在這個新崗位上,繼續為香港的體育發展出一份力,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講座的對談環節由理大暫任學務長梅國威教授與香港賽馬會公共事務副總經理(慈善傳訊)李臻先生共同主持。江旻憓小姐更與兩位理大學生運動員代表:劍擊運動員關爾敏小姐及柔道運動員麥康年先生進行交流,就學業與體育雙軌發展、高效時間與壓力管理,以及如何在賽場上實現自我突破等方面,分享其個人見解和實戰心得。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在致辭時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江旻憓小姐親臨校園演講。江小姐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她在體壇內外的熱誠和奮鬥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勵志典範。希望理大的同學們能學習其追求卓越的決心與堅毅。理大一直支持體育發展及學生運動員的培育,因為體育所培養的重要素質,如團隊協作、紀律、抗逆力及堅毅精神等,在應對人生挑戰、促進個人成長及社會進步中尤為重要。」 香港賽馬會多年來致力推動青年發展與教育,並大力支持理大的發展。除協辦本次活動外,歷年來亦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向理大提供堅實的支持與資助,助力理大發展成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其中包括資助興建賽馬會綜藝館和賽馬會創新樓等主要校園設施,以及支持理大各項重點策略範疇的項目。近年,香港賽馬會捐助理大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支持「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同時捐助應用社會科學、社會創新及康復治療科學等領域的項目,並為理大學生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獎學金。 理大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能。大學提供多項計劃,積極支持學生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雙軌發展。其中,自1998年成立的「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至今已取錄了逾1,500名優秀運動員。此外,理大亦提供「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以及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的「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而「德藝計劃(STARS)」不僅涵蓋體育領域,更為在藝術文化、領袖力、社區服務及STEM方面具特殊才能的學生提供全面支持,促進其全人發展。 ***完***

2025年3月31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Photo 1

理大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入選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 「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工結合科研成果於北京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亮相,向全球展示其在醫學及健康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的雄厚實力。理大代表亦應邀出席多場學術論壇,與全球頂尖科學家、領軍企業家、創業家、資深投資者、專業技術經理人等各界精英,共同推進全球創科交流與合作。 今屆年會於3月27日至31日舉行,主題為「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其間舉行了包括約60 場平行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和重大成果專場發布等大型活動,以及多場文化交流、科學普及專案路演等,為參加者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多年來,理大在醫工結合、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累積豐富經驗,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碩果纍纍,為推動全球醫學及健康領域的教學、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作出貢獻。逾170位專家學者、投資人、技術經理人對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72項創新項目進行諮詢評議,理大共有三個項目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25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是與會香港機構中唯一有創新項目成功入榜,包括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兼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紀家樹教授研發,用於精確測量和分析角膜形態的便攜式設備;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教授研發,有助中風患者復康的「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以及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永平教授研發,用於測量脂肪肝和肝纖維化的便攜式超聲系統「Liverscan®」。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應邀為「京港科技創新論壇」擔任主題講者,以「深化京港科創合作,匯聚前沿科研力量」為題,闡述京港及大灣區的創新發展現況、跨區域科技合作面對的挑戰與機遇、科技協作的核心優勢和戰略意義等,透過京港合作打通國際科技合作橋樑,助力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趙教授的演講也強調如何立足北京,深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並連接全球創新網絡,使京港及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支點。這不僅是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創新網絡中的中國方案。  理大知識轉移及創業總監兼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秘書長王家達先生於「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上,分享理大在促進知識轉移和科研成果轉化的策略、發展模式和實踐案例,以及深化與內地產學研合作、搭建國際交流平台、加強技術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的經驗與成果,為促進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寶貴參考。他亦於「全球技術經理人協作網絡年會」上,與全球各地技術經理人協會及業界代表,就行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人才培訓及隊伍建設等議題作深入探討。 中關村在推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肩負着重要使命,也是面向全球高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自2007年創辦以來,中關村論壇緊扣「創新與發展」的主題,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創新科技高端國際論壇。 ***完***

2025年3月31日

成就 知識轉移及創業處

Photo 1

理大與中信集團攜手成立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 促進前沿技術產學研協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信集團)昨日簽署框架協議,探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創新,透過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創新發展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雙方亦達成協議,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學 – 中信集團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推進校企之間的創新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及數字政策辦公室副數字政策專員(數字基建)張宜偉先生出席框架協議簽署及揭牌儀式。在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信集團董事長奚國華先生及總經理張文武先生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信集團副總經理王國權先生代表雙方簽署框架協議。滕錦光教授及奚國華先生隨即為「香港理工大學 – 中信集團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實驗室正式成立。 此外,在滕錦光教授、趙汝恒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奚國華先生、張文武先生、王國權先生及中信集團科技與數字化部總經理趙磊先生的見證下,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亦分別與中信集團旗下四間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中信國際電訊、中信泰富特鋼及中信銀行的代表,簽署三項合作協議及一項合作意向書。 張曼莉女士致辭中表示:「中信集團作爲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理大作爲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雙方在人工智能領域均擁有豐富的技術資源和產業應用場景。此次雙方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必將爲香港科創建設注入新活力,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打造一個具有世界級水準的『産學研企 』一體化創新平台,推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産業轉化的無縫對接。人工智能是香港全力發展的關鍵產業,特區政府更高度重視,通過多項措施推動發展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和投資於人工智能等策略性產業,我們亦將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人工智能的上游研發與中下游應用場景開拓。」 滕錦光教授表示:「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理大今年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進一步深化數智科技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並將成立『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我們很榮幸能與中信集團合作,在香港成立首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認可,更是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開端,既能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積極作用,亦為粤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级注入强大的創新動力。」 奚國華先生表示:「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成立,不僅標志著中信和理大校企合作邁出了新步伐,更爲中信集團創新發展增添了新動能,爲推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注入了新活力。」對於中信集團與理大未來合作,奚國華先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共促科技研發攻關,二是共育高端創新人才,三是共建繁榮合作生態。」 理大與中信集團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展涵蓋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工業智能、金融科技、數據優化和數字轉型的前沿科技探索,積極培育工程和研究人才,推動學術交流,實現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 在滕錦光教授(後排左三)、趙汝恒教授(後排左二)、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後排左一)、奚國華先生(後排右四)、張文武先生(後排右三)、王國權先生(後排右二)及趙磊先生(後排右一)的見證下,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前排中)亦分別與中信集團旗下四間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中信國際電訊、中信泰富特鋼及中信銀行的代表,簽署三項合作協議及一項合作意向書。 一眾政府、理大及中信集團代表合照。 ***完***

2025年3月28日

活動 應用數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