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薛永恒先生 — 創新願景 貢獻香港
薛永恒先生
- 2020年4月獲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 前機電工程署署長
- 香港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校友
- 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顧問委員會主席
-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顧問委員會主席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回想,他在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 前身)修讀電機工程的時候已建立一套價值觀,教他畢生受用。他憶述當年一位同學向他示範如何從電子櫃員機提取50港元,這是第一次不用在銀行排隊便可輕易提取現金。雖然這已是1970年代末的事,卻令薛局長一直銘記於心,更讓他深深體會到創新及科技的意義在於促進經濟、改善民生,今昔皆然。
薛局長視創新及科技為香港的未來,並鼓勵年輕人在瞬息萬變的知識型社會積極參與,在創新及科技範疇持續進修或投身相關行業。他表示:「創新及科技的發展,有賴政府、業界、學術界和研究機構緊密合作,以創造協同效應。我們必須突破常規,跳出既定框架,方能改善人類生活。」薛局長本身是一位工程師,他指出該專業的精神就是要提供方案、解決問題。
對於目前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起的危機,薛局長視之為推動創科發展的契機,例如透過提供軟件與硬件以促進遙距商業活動和網上學習。政府決心化危為機,採用本地研發成果以協助控制疫情,並透過公營機構試用計劃批出6,520萬港元撥款,支持疫情防控的產品開發和科技應用。
透過創新建設未來
薛局長認為,大學在創新發展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他指出理大一直備受高度稱許,更被譽為技術轉移的先驅,其技術授權總數在018/19年度為本地八所大學之冠。他並讚揚理大有深厚實力,一直透過知識轉移為社會帶來進步。
為了促進大學與社會各界之間的協同效應,政府特別成立兩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分別聚焦於發展醫療科技,以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而首批研發實驗室將於今年稍後啟用。該計劃已收到來自全球大學與研究機構的65份研究建議書,當中亦包括理大的建議書。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其中一個目的—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亦為香港創造重大機遇。薛局長表示,香港雖有強大的研發能力,但卻缺乏大灣區城市所具備的先進生產設施;大灣區同時提供龐大市場,有利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在香港,特區政府正致力推動「再工業化」,並將投入20億港元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智能生產線。
薛局長續稱:「香港擁有完善的基礎建設、法律制度,以及版權與專利保障,可作為連接東方和西方的橋樑,並能促進技術轉移與人才流動。」
培養本地人才
在本港發展創新及科技的一個重點,就是培養人才。為此,政府特別透過研究員計劃和博士專才庫為企業提供補助,鼓勵企業聘用畢業生與博士後專才參與研發項目。截至2020年4月為止,該兩項計劃分別獲撥款13.3億港元及5.8億港元。
本港學校正積極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教育,以培養青少年對創新及科技的興趣。與此同時,薛局長強調教育並非只關乎學術成就與專業能力,還要培育學生的正向價值觀,這正是當年他在香港理工學院所學到的。他補充說,與自己的年代相比,今時今日的學生機會更多,包括可參與各種交流活動與實習計劃等;因此年輕人必須抓緊機會,擴闊眼界。
秉持信念,互相信任,
努力建立良好信譽。
回饋社會
回想當年,薛局長非常懷念於香港理工學院讀書的日子,無論是大清早排隊等候圖書館開門,以便整天可在圖書館溫習,還是食堂的膳食,都仍歷歷在目。「我並非來自富裕家庭,當年大學食堂的午飯只需兩元半,因此我十分喜愛在校園享用午餐。」
薛局長謙稱自己是一名頑皮的學生,間中會逃課去替人補習,以幫補學費及其他開支。雖然如此,他其實既勤奮又有上進心,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圖書館溫習。他是班中最年輕的學生,視其他同學為大哥哥。40 年後,他仍然與許多舊同學保持聯絡,並且在事業上互相扶持。
母校啟發了薛局長回饋社會的心志,他不但義務為弱勢社群的學生補習,更為協康會等非政府機構服務。他現為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和電機工程學系的顧問委員會主席,為學系多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寶貴意見。薛局長表示:「我曾經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支持,現在應當感恩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