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教授


  • 北京大學理論語言學文學碩士
  • 荷蘭萊頓大學心理語言學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1992-1996)
  • 美國里士滿大學,助理教授至正教授(1996-2008)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語言學及信息科學和技術教授(2008-2019)
  • 2019 年加入理大擔任講座教授

李平教授,現任人文學院院長,同時兼任中文及雙語學系神經語言學及雙語學講座教授,他是國際知名學者,2015 年獲中國教育部委任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並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美國白宮腦計劃專項課題,曾於2012 年任心理學計算學會主席,並於2007-2008 年及2008-2009 年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分別擔任感知、行為和認知計劃以及認知神經科學計劃主任。

 

李教授曾獲國內外資助機構的多項研究基金,其研究集中於了解語言習得與表達的發展、神經與計算等方面的基礎,以及語言、文化和技術間的關聯。

 

若以日常語言來表達,李教授的研究可概括為探索多種語言在大腦中的處理和存儲方式。他目前著手的項目之一,是研究過度使用電子設備如何影響大腦吸收和理解科學論文中常使用的複雜知識架構。李教授的另一項目也十分有趣,是通過他於理大設立的虛擬實境語言實驗室,利用科技平台促進語言學習。李教授發現,虛擬實境的學習會引起大腦的積極變化,這意味著在相同時間和學習材料的情況下,與傳統的課堂環境相比,虛擬實境設置有望幫助成人更容易地學習新語言。 (延伸閱讀)

 

李教授的研究具有跨學科性,其中包含了多種視角與方法的運用。在加入理大前,他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語言學及信息科學和技術教授,現任《大腦與語言》主編,《心理學前沿:語言科學》副主編,以及《雙語:語言與認知》及《神經語言學期刊》名譽編輯等職。

 

人文學科的重要性

李平教授相信,人文學科對於理大為年輕一代提供全人教育的使命,非常重要。他指出,世界上所有的一流大學都有強勁的人文學科課程,包括以研究技術見稱的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他認為學生應具備想像力、好奇心、批判思維、溝通能力以及廣闊的視野,去觀察世界並思考究竟何而為「人」。

 

李教授提到,擁有廣闊的視野不僅有助於學生在事業上取得豐碩成果,還能讓他們成為具有全球意識的公民。在反思當今世上許多社會的分裂狀況時,他認為,由於不少群體固執地將自己限定在某個立場,以致彼此間無法溝通,更遑論和解,而這可能是由於缺乏共情心之故。人文學科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例如,通過與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合作去揭示人類大腦的神秘面紗,讓人們對不同觀點秉持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

 

Professor Li and his students

李教授與學生合照

 

李教授將把目前在理大的職務視為一項挑戰,同時也是打破自身舒適區的機會。對他而言,建造理大的一塊一塊紅磚是理大精神的最佳體現。每塊磚都堅固而有韌性,同時又具備多角、多邊、多面的特徵,正象徵著理大的莊嚴沉實與多元化。

 

熱誠、責任感與樂觀精神的終身實踐

 

Professor Li with his family

李教授和家人留影

難得空閒時,李教授喜歡窩在沙發,閱讀精彩的科幻小說,見證想像力與科學好奇心相結合的成果。他有兩個座右銘,中英文各一:「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以及 "Don’t worry, be happy",分別體現了一種負責任而又樂觀的生活態度。教授提倡實踐一種熱誠、責任感與樂觀的良性循環模式:當對自身工作充滿熱誠,我們就會產生責任感;因為有責任感,我們就會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良好表現,從而得到快樂;而快樂又會使得我們對工作更加充滿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