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致力跨學科研究,精神健康是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最近,理大「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公布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匯集多個學術領域的學者,共同探索市民在疫情爆發一年後出現精神創傷的普遍程度。

 

研究團隊包括「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兩位成員: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兼楊曾永儀曾永馨腦神經心理學教授岑浩强教授,和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曹原博士,以及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博士。

 

研究團隊獲得前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於 2020 年末至 2021 年初開展研究,當時香港處於第四波疫情。有關研究的結果已於本年四月在學術期刊 BMC Psychiatry 及 BMC Geriatrics 上發表。是次研究分為兩部分:

 

多於十分一人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

研究的第一部分
形式:大型電話訪問
受訪人數:逾 3,000 人
對象:香港居民,大部分為在職人士
時段:由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2 月

 

調查發現:


• 12.4% 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

• 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 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較高的已婚女性,較願意遵從不同的防疫措施

• 在各項防疫措施中,受訪者認為保持良好的手部和環境衞生最為困難

• 近四成六受訪者表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當中多數是擔任家庭照顧者、教育程度較低的中年或以上已婚男性

• 每天觀看疫情新聞多於一小時的受訪者,一方面更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但另一方面出現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長者對接種疫苗的觀感

研究的第二部分
形式:深度訪談
受訪人數:31 人
對象:65 歲或以上長者,當中近七成為退休人士
時段:由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2 月

 

訪談的目的在於深入了解社會上的較年長的群體面對疫情時的精神狀況,包括他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以及對接種疫苗的態度。訪談發現:


• 受訪長者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疫情下,他們大多避免外出運動,很多恆常活動亦需要暫停

• 大部份人感到擔心、無助、憂鬱,有個別長者更在受訪時表示沮喪

• 他們在考慮接種疫苗時,主要受到個人經歷及身邊親友意見所影響

• 對新冠疫苗認知不足、文化及朋輩影響,是其中導致他們對疫苗卻步的原因;脆弱的社交網絡和缺乏家庭支援,更是他們接種疫苗的最大障礙

 


Ms Cheung Wah-chun

75 歲獨居長者蔣華珍是受訪者的一員,她表示在疫情期間感到憂鬱及沮喪,幸得一間非政府機構支援,令不安情緒得以舒緩。

與疫情共存的精神健康忠告

帶領是次研究的岑浩强教授建議:「社會大眾須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留意自己的身體、情緒、行為及社交狀況的變化,一旦出現相關徵狀而影響生活,且持續一段時間,便應向專業人士或社福機構尋求協助。」

 

蕭婉文博士建議,社會除了須向長者提供更清晰的疫苗資訊,應投放更多資源在長者的支援網絡,特別是強化長者於疫苗接種前後的支援,以釋除他們對接種疫苗的種種疑慮。她說︰「我們建議強化非政府機構與長者的連繫,以支援他們身、心健康需要。」

岑教授表示,理大團隊將推進此跨學科研究,繼續與不同的非政府機構合作,針對疫情下支援長者的身、心需要,作出專業建議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