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太空探索:理大科研協助國家航天事業
太空充滿未知,激發我們的想象。理大多年來為國家的航天任務作出貢獻,透過卓越的科研和工程實力,開拓航天前沿,為人類解開其中奧秘。作為香港唯一參與國家航天項目的高等教育院校,理大在國家的重大航天任務中擔當關鍵角色,包括「嫦娥五號」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以及首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能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到訪,足證國家對大學多年來在深空探測發展方面的努力予以肯定,理大深感榮幸。
代表團於 2023 年 11 月下旬展開為期四天的訪問行程,除參觀理大校園外,還出席在理大賽馬會綜藝館舉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與大學師生對話」活動。這是理大繼 2021 年國家航天科學家團隊到訪後,第二次接待國家航天任務代表團。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博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雷添良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校長滕錦光教授均出席是次活動,熱烈歡迎代表團蒞臨校園,並對國家近年多次在載人航天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感到驕傲和自豪。
代表團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先生帶領,主要成員包括: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宏先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宣傳辦公室副主任閆璞先生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先生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先生
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董光亮先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科研與質量局局長陳杰先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宣傳辦公室主管楊欣女士
代表團在活動中與約 700 名理大師生進行饒富意義的交流,分享對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真知灼見。是次代表團到訪,不但讓理大師生可以在校園近距離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互動交流,還能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傲。詳情請觀賞有關視頻。
理大有逾 30 年航天科研工作經驗,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項目的大學,我們衷心感謝國家對理大的信任和支持。
~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
到訪理大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先生帶領。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先生分享參與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經歷。
楊宏先生(左三)、劉伯明先生(左四)、董光亮先生(右 四)、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右三)、理大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右二)、理大人文學院中文及雙語學系四年級生呂浩晴女士(左二),以及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研究生陳龍先生(右一)對談交流。主持人為理大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沈岐平教授(左一)。
* 圖片由政府新聞處提供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轄下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的成立
理大於 2021 年 5 月成立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以成為一所在探測及開發太空資源技術方面交叉學科協作的領先研究中心為願景,旨在匯聚地質學、遙感、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物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透過科研及工程實力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
理大 30 年深空科研歷程
理大致力通過研究和創新貢獻國家,擁有豐富的國際太空探測經驗,在多項國家重要航天項目中貢獻所長。
1990年代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容啟亮教授,聯同理大工業中心的研究人員,活用牙醫抓鉗的概念開發「太空持崁鉗」,獲太空人在前「和平號」太空站作精密焊接之用。
2000年代
理大在 1997 年成功開發「岩芯取樣器」,並於 2003 年供歐洲太空總署「火星快車」計劃使用。在 2006 年,理大與國家航天局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簽訂協議,展開培育人才、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
2011年
理大研製了「行星表土準備系統」,供中俄合作的「火衞一」任務,用於採集火衞一的土壤。
2013年
理大科研團隊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邀請參與「嫦娥三號」探月任務。容啟亮教授團隊與研究院共同研製出「相機指向系統」,而吳波教授的團隊則專注研究探測器着陸點的三維地形測繪計算模型及分析技術。
2015年
理大與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衞星有限公司合作,為長征六號「一箭二十星」任務研發出「微型衞星平台及分離裝置」,該裝置安裝於「開拓一號B」微型衞星。
2019年
「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為國家締造歷史,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當中理大應用地形及地貌特徵及分析技術,協助為探測器選取着陸點, 並利用「相機指向系統」拍攝月球車「玉兔二號」的運作情況、監視整個月球車的運作過程和周圍月貌全景。
2020年
理大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為「嫦娥五號」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次為世界首次以全自動方式多點月面採樣並把重量約1.5 公斤的月壤封裝後帶回地球,順利完成任務。
2021年
理大科研團隊為「天問一號」任務研發出「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用以監察著陸火星後「祝融號」準確打開的過程,並利用先進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技術以識別可能的着陸點。
2022年
理大與國家唯一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的專業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於 7 月共同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2023年
理大研究人員在深空探測科研與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於 2023 年獲得多項國際殊榮,包括: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五號」團隊榮獲國際宇航科學院頒發勞倫斯團隊獎最高榮譽獎,以表揚其對促進航天科技在和平及國際應用的超卓表現和貢獻。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五號」團隊榮獲國際宇航科學院頒發勞倫斯團隊獎最高榮譽獎,以表揚其對促進航天科技在和平及國際應用的超卓表現和貢獻。
容啟亮教授及吳波教授分別就國家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及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獲授「先進個人獎」,以嘉許他們在協助國家太空探索取得突破所作出的貢獻。
從宇宙到雲霄:培育航空人才
理大不僅是孕育太空探測科學家的搖籃,也是培育航空人才的基地。為把香港打造成航空業界的培訓中心,理大與國泰航空攜手合辦國泰航空的全新見習機師綜合培訓課程,培育新一代航空人才,首批共 21 名參與綜合培訓課程的見習機師已在2023 年12 月順利畢業。新課程以本地培訓為主,減少在外國授課的時間。見習機師先在理大修讀理論課程,再赴美國或澳洲進行飛行訓練,最後返回香港於國泰城接受多組員模擬駕駛艙訓練。
民航處飛行標準總監黃景輝機長 (後排右八)、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後排左七)、國泰集團行政總裁林紹波先生(後排左八)、AeroGuard 飛行訓練中心管理層及國泰航空管理層,與嘉賓及21名見習機師畢業生一同慶祝。
國家在航天取得輝煌成就,理大一直以來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實在深感榮幸。大學往後將繼續致力追求科研卓越、引領技術創新、培育專業人才,為香港及國家建設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