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軟硬實力、內在力量推動創新

施偉斌先生


  • 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機械工程高級文憑 (1989)
  • 英國華威大學資訊科技理學碩士 (1991)
  •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工商數量分析文學碩士 (1994)
  • 英達公路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 中國科學院大學兼職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兼任教授
  •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顧問委員會成員
  •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首屆傑出校友獎
  • 南京市政協委員
  •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家委員

英達公路再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英達)始創人兼董事長施偉斌先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企業家。他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機械工程學系,對母校的培育心存感謝,因為入讀理大不但為他的事業打下基礎,更啟迪他發展出一套有關企業創新的哲學。

 

Mr Sze at Beijing's Chang'an Avenue with the hot-in-place recycling train at his back doing maintenance work for the avenue.

施偉斌先生在北京長安大街留影,其身後的就地熱再生機組正為大街作維修。

英達又被稱為「公路醫生」,是唯一一間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以香港為基地的綠色道路養護公司。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在北京長安街舉行,事前的道路養護工程由英達全力負責,奠定了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從人文知識到創新思維

 

理大的教育成就了今天的施偉斌,讓他成為一位發展全面的人才。施先生說:「理大圖書館藏書豐富,我最愛在那裏閱讀有關歷史和哲學的書籍,閱讀帶給我很多啟發。我又受惠於多位理大老師的薰陶,愛上了探索文化的根源。現任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常與學生分享香港的舊事;已故的機械工程學系系主任梁天培教授中文造詣非凡,啟發了我對中文的興趣,令我明白學好中文的重要性。」施先生在成長歲月中得到人文學科的滋潤,幫助他發展出一套令企業保持創新的理論。

 

在理大畢業後,這位從事道路維修的企業家前赴英國,修讀資訊科技碩士課程,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回港後,施先生在另一所本地大學修讀工商數量分析文學碩士學位。在他入讀的幾所大學當中,理大對他的影響最深遠。施先生說:「我在理大培養出的自學能力,讓我終身受惠。在理大讀書的日子,收穫豐富、一生難忘。」

「醫治」公路

年輕時,施先生曾經當過兩年工程師。其後,他為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成立了一家貿易公司,為香港的基建項目引進進口機械設備。施先生矢志建立自己的品牌,於九十年代中期踏足南京,把業務擴展至中國内地。自此,由他一手創立的英達由一間專門從事道路養護的公司,逐步發展成一間涵蓋材料與技術研究、設備研發與製造、工程施工,以及教育和培訓等範疇的企業。

 

施先生致力推廣循環再用及低碳經濟,他認為英達的創新環保技術領先世界,能為工程項目的持份者締造多贏局面。由英達科技開發的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機組和技術,使用獨特的輻射加熱處理方法來加熱和軟化路面,然後耙鬆路面,再噴灑乳化瀝青並補充少量新料,加以平整,即可完成修路工程。利用這種技術維修的道路品質優良,足以達到新建路面的標準。最重要的是,這項技術100%使用循環物料,符合低碳排放的要求。

 

作為一間科技導向企業的舵手,施校友有以下的分享:「創新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比一般所說的創意要求更高,因為創新需要有具體的成果。」雖然創新需要克服重重困難,英達卻因而取得豐碩成果:現時,英達擁有200多項國家級和國際專利,涉及材料科學、控制和機械工程等多個範疇。

 

施先生於1989 年在當年的理工學院畢業時攝。

施先生於1989 年在當年的理工學院畢業時攝。

施先生進一步解釋其創新理念,並指出三個要素:對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具備危機意識。他認為對市場的理解是一種軟實力(soft skill)及藝術;邏輯思維是一種硬實力(hard skill)及科學,兩者均可通過學習獲得;而危機意識卻是一種內在力量,無法透過課堂或書本學到。

 

施先生指出,其教育和性格讓他擁有實現創新的三種質素。「工程教育訓練了我的邏輯思維。我在理大讀書時開始接觸歷史和文化科目,這方面的興趣擴闊了我的視野。另外,我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反思,培養出強大的心力。」

領袖的內在力量

今日,英達的業務遍及全國,但施先生的成功其實得來不易。他在九十年代創業時,因為年輕而難以取信於人,亦因此感到沮喪,甚至曾在夜深人靜時哭泣。於是施先生執筆寫信給員工,分享自己的感受,這亦成為他隨後數十年的習慣。

 

施先生懷抱利他助人的精神,深具領袖風範。他熱衷於傳遞知識,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兼職教授和理大兼任教授。他積極回饋母校,不但在理大設立英達科技獎學金,亦樂意與師弟、師妹和校友分享他豐富的營商經驗。

 

作為帶領過千名員工的企業負責人,施先生相信領袖需要勇氣、忍耐、毅力和包容等內在力量。他鼓勵年輕人:「保持思想開放,並放眼香港以外的地方。」

 

施先生與南京公司的員工合照,背景為英達的就地熱再生機組。

施先生與南京公司的員工合照,背景為英達的就地熱再生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