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農曆二月)是理大最年長校友張增衛先生的百歲生辰,我們衷心祝賀他生日快樂,萬壽無疆。

_________________

 

張先生於1937年入讀剛成立的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成為首批在學院修讀機械工程的學生。畢業後80年,張先生依然非常支持母校,並熱愛參加理大舉辦的活動。

 

張增衛先生出生於1921年,並於1940年12月於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畢業,取得汽車工程文憑。張先生對於校園生活的點滴,仍然記憶猶新:「學院位於灣仔活道,是一座三層高的紅磚建築。當時,機械工程的課堂在校舍的一樓上課。」

 

首屆校友回憶校園生活

Diploma i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於1930年代創校時只有三個學系,開辦航海無線操作、機械工程和建築工程三個課程。張先生說:「當年學院只開辦三班,每班有20名學生,每月學費為港幣5元。那時候,一個房間的月租大約是港幣8元,從灣仔乘人力車到中環差不多要5角。」那年代的工業技術教育由男性主導,而學院收錄的都是男生。 

 

張先生憶述,選修機械工程的學生都需要修讀汽車製造、應用力學和機械製圖的理論課。他回憶道:「除了理論課,我還要參與車床製造、打鐵、汽車維修、焊接等實習課堂。」暑假的時候,學院的學生便會到太古船塢和黃埔船塢等機構實習。

 

張先生仍記得在學院渡過的美好時光,以及學生時期的往事。他說:「大部分老師都是外國人,然而,不論是外國或華人老師,課堂均以英文教授。在那個年代讀書,學生並沒有課本,同學都靠在堂上抄寫筆記來溫習。」


「活道的校舍很小,只能容納數十名學生。在上實習課時,學生都要換上工衣。來自不同課程的同學都會在更衣室換衫,大家因而變得熟絡。」

 

當年,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只開辦三班,每班有20名學生,每月學費為港幣5元。 

 

與母校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張先生於1940年畢業後,曾從事汽車維修和保養的工作。他回憶道:「1941年至1945年期間,日軍佔領香港,市民為了生計,只要有工作就會做。有些同學更返回中國內地,在運輸行業工作。我則選擇與家人留在香港,在政府工作,管理一支汽車維修團隊。不久,我亦移居澳門。」在澳門生活時,張先生轉投造船業,監督船隻的維修工作。

 

張增衛先生(右三)於2009年與其他年長校友一起參觀理大校園。

張增衛先生(右三)於2009年與其他年長校友一起參觀理大校園。

 

張先生補充道:「為了生計,我在戰時曾在一家銀號(即貨幣兌換店)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張先生返回香港並活用在學院學到的技能,做過很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包括汽車和小型船隻的維修工作。他於1970年代中期退休。

 

畢業後,張先生一直與多年前的同窗保持聯繫,更成為好友。張先生也關心理大的發展,他說:「我時常閱報,了解理大的最新發展。」他於2000年重新聯繫上母校,並於2002年出席理大建校65周年的紀念活動。之後,他與理大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過去20年,他經常參加由年長校友自發舉辦,每兩周一次的千歲聚會。張先生愛好攝影,曾將自己在黃山拍攝的兩張照片,捐贈予理大作慈善拍賣。

 

張先生珍惜友誼,他相信好朋友總是互相扶持。他經常與其他年長校友回到理大校園共進午餐,這地方對他們來說亦別具意義。張先生稱:「理大環境優美,現代化建築和綠化景觀令校園生色不少。」

 

長壽的秘訣

Mr Cheung Tsang-wai

張先生能享長壽,有自己的一套秘訣。他自40歲開始練習太極和氣功,現時仍保持每天練習太極一小時,有助保持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力。張先生還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我經常憶起以往的賞心樂事,每每都令我開懷大笑。」

 

理大很珍惜與張先生這分情誼。張先生見證了理大的悠久歷史:自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1937-1947)成立,後來發展成為香港工業專門學院(1947-1972),再演變成香港理工學院(1972-1994),以及今天的香港理工大學。在張先生慶祝百歲華誕之際,我們祝願他身體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