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引言是論文的開頭、序章。引者,有牽引、導引、援引之意,引言用於引領讀者進入特定的學術討論。從內容而言,引言一般交代研究對象、劃定分析範圍、說明切入角度、概述論證方法。從結構而言,引言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包括點明論題的關鍵,建立全篇的框架,奠下議論的基礎。

 投影片1

問:我可以寫完正文與結語後才寫引言嗎?

答:我們或有個人的書寫習慣。不過引言既是論文,也是思考與討論的起始,我們撰寫正文以前,無論如何應該首先確立目標認清方向,才可能前進。假如決定最後才寫引言,也要避免引言與結語混同,前者重在建樹,後者重在收成——詳見「結語」一節。

 投影片1

問:題目已定,可是討論複雜,我實在茫無頭緒,不知從何說起,怎麼辦才好?

答:如是,可以線性考慮「過去」(回顧)、「現在」(定位)與「將來」(開展),嘗試在引言交代論文的緣起、前人的基礎(為甚麼?WHY?),再劃定課題的重點、討論的關鍵(麼?WHAT?),最後介紹研究的準則、論證的形式(怎樣寫?HOW?)。

 投影片1

問:撰寫引言時,須注意甚麼?

答:引言不以巨細無遺,而以簡潔精到為宜。引言不必包羅上述所有內容,而選擇收入者,也以重要新近獨特者為上。例如文獻回顧,無須詳述所有學者的研究過程與成果,可以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並由此歸納前人的研究焦點,總結過去的研究趨勢,強調今日討論問題的需要,以見個人論文的學術價值。

試讀與試析

1.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與力匡

       五十年代初期,大批作家從中國內地來到香港,部分在內地已是著名作家,部分來港後開始寫作,他們包括徐訏、力匡、趙滋蕃、徐速、燕歸來、李輝英、夏侯無忌(齊桓)、李素等作者,在《人人文學》、《海瀾》、《祖國週刊》、《人生》、《文壇》、《大學生活》等刊物持續發表了大量作品,包括詩、散文和小說,題材不少與懷鄉有關,當中又以新詩作品尤其集中表現這種題材。「懷鄉」表面上是回到過去的經驗和個人的情感,實也聯繫著未來和集體。懷鄉的創作每借肯定過去而否定現在,五十年代來港作者所否定的「現在」,每每指向香港的現實。五十年代的香港文學,在一片充滿著否定現實的氣氛中,蘊含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陳智德,2009,頁52)

1.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與力匡

       五十年代初期,大批作家從中國內地來到香港,部分在內地已是著名作家,部分來港後開始寫作,他們包括徐訏、力匡、趙滋蕃、徐速、燕歸來、李輝英、夏侯無忌(齊桓)、李素等作者,在《人人文學》、《海瀾》、《祖國週刊》、《人生》、《文壇》、《大學生活》等刊物持續發表了大量作品,包括詩、散文和小說,題材不少與懷鄉有關,當中又以新詩作品尤其集中表現這種題材。「懷鄉」表面上是回到過去的經驗和個人的情感,實也聯繫著未來和集體。懷鄉的創作每借肯定過去而否定現在,五十年代來港作者所否定的「現在」,每每指向香港的現實。五十年代的香港文學,在一片充滿著否定現實的氣氛中,蘊含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陳智德,2009,頁52)

投影片2投影片3投影片4

2.  1814年「阿耀事件」: 近代中英交往中的通

       清嘉慶十九年(1814),廣州一名叫李懷遠(又叫李耀,人們一般稱他為「亞耀」1 )的通事,據稱由於替在華英國商人辦事而被捕,一度要處死。經東印度公司大力營救,擾攘了差不多一年,李耀幾經折磨,最終倖免一死,判處發放新疆伊犂,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在近代中英交往史上眾多麻煩紛雜的糾纏中,這場所謂的「阿耀事件」本來可以 說微不足道。不過,當我們仔細鑽研有關的史料後,竟然發覺阿耀這名本來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因為其通事的工作而被牽連在中英以至中英美三國的政治鬥爭裏。他的名字猛然出現在軍機處的上諭內,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班則在他被捕後奮力營救,不惜與廣州的官員正面抗爭,最後又支付不少金錢,供阿耀流放之用。在同一時間,英商又跟中國官員開展另一場鬥爭,阿耀也牽涉其中。本文一方面以中英近代交往史作為背景,嘗試梳理清楚「阿耀事件」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通過分析中英雙方對事件所採取的態度和行動,展現通事在近代中英交往史上的特殊位置。作為「天朝」所認許甚至規定為當時在華外商──即所謂的「夷商」──服務的譯者,通事不單為他們提供翻譯服務及其他日常生活上的方便,更要兼負監管操控他們在中國的一切活動和行為。英國人一般對於通事的語文能力和翻譯水準,以至他們平日的貪婪需索和施加的種種束縛時有抱怨,但卻又不會視之為敵人,甚至往往與他們保持親密良好的關係。本文借助「阿耀事件」來分析十九世紀初廣州體制(Canton System)的三個構成元素:中國官員、英商、通事,怎樣在複雜的語言、文化、政治 環境中互動甚至角力,從而展示「通事」作為一文化現象,如何在近代中英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王宏志,2014,頁203-204)

2. 1814年「阿耀事件」: 近代中英交往中的通

        清嘉慶十九年(1814),廣州一名叫李懷遠(又叫李耀,人們一般稱他為「亞耀」)的通事,據稱由於替在華英國商人辦事而被捕,一度要處死。經東印度公司大力營救,擾攘了差不多一年,李耀幾經折磨,最終倖免一死,判處發放新疆伊犂,事件才算告一段落。(1)

        在近代中英交往史上眾多麻煩紛雜的糾纏中,這場所謂的「阿耀事件」本來可以說微不足道。不過,當我們仔細鑽研有關的史料後,竟然發覺阿耀這名本來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因為其通事的工作而被牽連在中英以至中英美三國的政治鬥爭裏。他的名字猛然出現在軍機處的上諭內,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班則在他被捕後奮力營救,不惜與廣州的官員正面抗爭,最後又支付不少金錢,供阿耀流放之用。在同一時間,英商又跟中國官員開展另一場鬥爭,阿耀也牽涉其中。(2)本文一方面以中英近代交往史作為背景,嘗試梳理清楚「阿耀事件」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通過分析中英雙方對事件所採取的態度和行動,展現通事在近代中英交往史上的特殊位置。(3)作為「天朝」所認許甚至規定為當時在華外商──即所謂的「夷商」──服務的譯者,通事不單為他們提供翻譯服務及其他日常生活上的方便,更要兼負監管操控他們在中國的一切活動和行為。英國人一般對於通事的語文能力和翻譯水準,以至他們平日的貪婪需索和施加的種種束縛時有抱怨,但卻又不會視之為敵人,甚至往往與他們保持親密良好的關係。(4)本文借助「阿耀事件」來分析十九世紀初廣州體制(Canton System)的三個構成元素:中國官員、英商、通事,怎樣在複雜的語言、文化、政治 環境中互動甚至角力,從而展示「通事」作為一文化現象,如何在近代中英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王宏志,2014,頁203-204)

(1) 簡述「阿耀事件」的背景與經過(討論的基礎);

(2) 強調「阿耀事件」的獨特之處(分析的起因);

(3) 說明研究重點:由「阿耀事件」到「通事」

(4) 闡釋關鍵概念:「通事」的特殊角色

(5) 深化研究意義:由「通事」到文化現象

比較:以下引言,何者寫得較好?為麼?

1.由前秦到唐宋──從「紅顏禍水」看中國古代婦女的角色和性別定型

     「紅顏禍水」的觀念早見於中國歷史。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紅顏」指貌美的女子,而「禍水」則比喻引起禍患的人或事。中國歷代王朝的覆滅彷彿與美麗女子擺脫不了關係,所謂「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似乎印證美人禍國的命題。周朝以來,男性為主導的封建制度下,階級觀念濃厚的奴隸社會裡,「紅顏禍水」的觀念亦漸漸形成,社會對女性的偏見漸漸滋長。究竟這種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如何被塑造、深化及發展,從而影響歷代女性的性別定型呢?本文將概述「紅顏禍水」的觀念在不同朝代的發展,並從政治、社會、家庭和婦女個人四方面探討中國古代社會對婦女角色和行為的規範。(同學習作,文字曾經修改)

2. 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對工人權益的影響

        讀完《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本人了解到作者認為中國之所以要實行改革開放,是因為中國實力過弱。要提升國家實力,唯一的方法就要實行改革開放,希望透過引入外來資金,改善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素質。作者指出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一是下放經濟權力,透過市場手段及力量分配資源,而不完全依靠中央計劃分配,1976年前,中國經濟不濟正正因為權力高度集中,官僚文化亦扼殺變革、效率,使經濟裹足不前;二是在政治上全盤否定毛澤東路線及放棄階級鬥爭,一定程度上承認資本家的存在價值,在不違反共產黨主要執政理念的前提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作者亦提到地方官員盡力實踐改革開放計劃,透過自身職位去獲得更多及更好的生產設備及物資。本文將逐步探究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如何為工人的權益帶來正面及負面的影響。(同學習作,文字曾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