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書寫的類型
札記、報告與論文
札記 |
報告 |
論文 |
|
定義 |
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
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向上級或群眾所做的正式陳述。 |
討論或研究特定課題的文章。 |
動機 |
記錄並發展個人觀點。 |
交代整理結果,或據此作出分析並提出建議。 |
對議論進行分析、討論,提出個人的見解。 |
結構 |
沒有定式。點列、分段、分部均可。 |
一般包括摘要、前言、研究背景、調查方法、發現或結果、歸 納及建議、彙整表格、參考文獻等。 |
一般包括引言、正文、結論三部分,並須附上註釋與參加文獻。 |
體式 |
不拘一格,合乎語法規範、表達清楚明即可。 |
語態客觀、語言平實,有效整理資料,清晰陳述事實,建議合理可靠。 |
行文簡練、用語精闢,講究論點明確、論據充足、論證嚴謹、流暢。 |
示例:比較對讀
1. 題目
札記 |
報告 |
論文 |
經典與平庸—— 兩部《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對讀 |
探討涉及未成年性罪行的裁判與公義 |
漢語方言關係詞的類型及其相關問題 |
2. 目錄
札記 |
報告 |
論文 |
納布可夫的諷刺式文體 忠實改編VS對等改編 故意誇張營造反諷 謀殺場景高下立見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二)文獻省覽 2.1 性暴力受害兒童的相關法律與公義 2.2 未成年對未成年的性罪行 2.3 未成年人士的朋輩間性活動 2.4 性罪犯的防治 2.5 本地針對未成年性罪犯的司法政策 (三)研究方法 3.1 研究性質 3.2 研究樣本 3.3 研究過程 (四)研究數據概述及分析 4.1 投訴人 / 受害者 4.2 被告 / 侵犯者 4.3 檢控政策與相關法律 4.4 法官的量刑因素 4.5 入罪判刑 (五)總結 (六)建議 |
一、引言 二、漢語方言中同源的關係詞 2.1 漢語方言同源詞的特徵 2.2 漢語方言同源詞舉例 2.3 重新考慮漢語分群的構想 二、漢語方言中非同源的關係詞 3.1 漢語方言底層詞的特徵和例子 3.1 漢語方言借詞的特徵和例子 四、從關係詞看漢語方言間的關係 五、結論 |
3. 節錄
札記 |
報告 |
論文 |
為什麼我依然獨尊寇比力克的版本,而且認為它在種種外在限制之下表現得更勝一籌?因為我認為寇氏所採用的改編方式不是忠實而是「對等」,在形式上更大膽。他一向慣用的長鏡頭,在此片中又再次呈現,總體的效果是「戲劇」性的,換言之,就是把小說中的數個關鍵場景變成片中的主軸,以長鏡頭和場面調度來「對比」原著中無法改編成電影影像的大量文字。 (李歐梵,2010,頁190-191)
|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旨在透過了解裁判署審訊的涉及未成年(18歲以下)受害者 / 投訴人的性罪行案件內容,分析這些案件所涉及的案情概述、聆訊過程、裁判官的結案及裁決、以至整個量刑過程等內容,探討法庭相關的法律指引、準則及考慮重點,如何體現法律在制止性罪行、維護公眾利益特別是保護未成年人士權利的角色。 (吳惠貞,2009,頁18)
|
如果上面兩點可以成立,那麼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詞是不是正在減少呢?肯定不是。正如很多著作都指出:年輕一代所說的方言已經變得越來越像普通話。既有語音的模仿,又有詞匯、語法的借用。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關係詞,必然越來越多:它們之間的分化,也受到漢字和大量借詞的制約,不至於走得太遠。 (郭必之,2007,頁386-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