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授是卓越心理學家,30 多年來在社會工作教育領域努力耕耘,培育了眾多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其職業生涯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為青少年的正向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擔任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的十年間,石教授致力推動服務學習,以培養發展全面的人才。至今,理大的教育理念備受肯定,更榮獲兩項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的教資會教學大獎,以及多個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獎項,包括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的教與學策略獎項,以及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


你對教育一直充滿熱忱。作為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你對大學本科課程的未來發展,例如目標、策略和措施有甚麼看法?

世界瞬息萬變,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湧現,例如人工智能、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等相關的教學策略。為應對這些變化,理大的本科生課程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特別是大學核心課程。我們未來幾年的目標是鞏固本科課程,為理大學生提供更多跨學科的選擇,亦會透過服務學習和通識課程,讓他們獲得更多非本地學習機會。

 

在 2027/28 學年,將有六成的理大學士學位課程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和通識課程,得以到香港境外或海外學習。隨着科技發展,我們將大力拓展網上教學,適當地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工具,同時不斷完善相關政策,確保教學質素。

 

理大的教育與其他大學有何不同?

自 2012/13 學年開始,理大將大學核心課程擴充至 30 學分。大學核心課程有幾個顯著特點。我們相信大學生是未來領袖,因此致力培養學生具備 21 世紀所需的技能,其中領導力的教育和發展更是畢業要求的組成部份。剛才提到的服務學習也是核心課程重要的一環,理大是全港首間把服務學習列為本科學生畢業要求的大學。

 

此外,我們十分重視評估工作,特別是對於服務學習和領導能力科目的評估,這使得我們的工作在專業界和國際社會,得到了廣泛認同。

 

作為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以及利豐服務領導教育教授,能否分享一下您最近的研究項目?

過去三年,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 我積極參與了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區進行的橫向及縱向研究,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心理健康的預測因素,以及網上教學的有效性。這些研究有幾個有趣的發現:第一,疫情普遍對學生心理健康構成負面影響;第二,經濟困難和疫情相關的壓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因素;第三,正向心理特質如抗逆力、情緒管理能力和生命意義感等,能夠緩解疫情對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第四,領導能力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最後,我們還發現網上學習有助提升服務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幸福感。

 

除了疫情相關的研究,我亦與應用社會科學系的梁倩儀博士合作,開展了一個關於香港家庭抗疫力的項目;另外,也跟電子計算學系的倪恩恩博士合作,在香港的中學推廣服務學習。

 

作為一名研究青少年正向發展、家庭過程、生活質量以及靈性的心理學家,你對實現心理健康有甚麼建議?

早前我應國際正向心理學會的邀請分享了這個問題,列出了以下的「人生七大智慧」,或許對大家有所啟發。

 

人生七大智慧
  1. 人皆有成長潛能,終能綻放光華

  2. 重「存在 」而非「排名」

  3. 麥糧豢養肉身,精神價值方為人類立世基石

  4. 於逆境中看見希望

  5. 欣賞自己、他人和生活

  6. 培育能力、陶冶品格、涵養愛心

  7. 服務中學習,學習中服務

 

你有甚麼忠告可以給年輕人?

儒家的「修身」思想,始終是成就人生的關鍵:培育價值觀與品德,尋覓人生意義;獲得辨別「對」與「錯」的道德指南針;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在問「我能做甚麼」之前,先要審思「我是誰」。

 

你的人生座右銘是甚麼?

堅守信仰(堅持基本信念)、常持希望(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愛心為行(關愛他人)。

 

你在餘暇時有甚麼愛好?

如果有空,我喜歡彈吉他、唱聖詩和民歌。我也經常散步和遠足,過去還常常打乒乓球。